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5年02月19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艺”举揽客136万人次 带动文旅消费超9.3亿元
    • 南海召开统一战线新春座谈会 汇聚统战力量共谋高质量发展
    • 樵商“回家”打造第四代住宅项目

    第A02版:经济

    • 南海的底气何在?

    第A03版:要闻

    • 狮山成立四大片区联合党委
    • 大沥以“抢跑”姿态取得“开门红”
    • 大沥上线“AI公务员”
    • 保费不变增值服务多了
    • pA7

    第A04版:要闻

    • 部门送“锦囊”助企业“护秘”
    • 新兴岗位受青睐 就近就业成趋势
    • 畅谈今年发展大计 推动艺术事业发展
    • 分类信息
    • p34
  • 数字报首页

A02:经济

南海的底气何在?

2025年02月19日

■千灯湖中央活力区集聚了众多龙头企业。

■旅游业已成为南海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图为市民在西樵山天 湖公园看醒狮表演。           通讯员/卢展途摄

2024年,南海经济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坚实步伐,GDP成功跨越4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8%。这一成就无疑为南海的经济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在这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南海经济现状的深入思考与追问:为何GDP增速有所放缓?经济面临着哪些具体的压力与挑战?其内在的韧性又究竟如何?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审视南海经济的现状与未来,接下来将从先发与后发、总量与速度、存量与贡献、承压与韧性、显绩与潜绩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先发与后发

南海经济发展有其特殊逻辑和其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

与长三角地区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迥异,南海经济的发展轨迹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它的奇迹源自农村,自带浓厚的“地气”,是由无数“洗脚上田”的农民以勤劳双手铸就的辉煌。他们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村级工业园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见证了南海经济的崛起,也深刻影响了当前南海的产业结构。

在南海的经济版图中,民营及中小企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98%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95%的高新技术企业均为民营及中小企业,这些“星星”企业构成了南海经济的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超过六成的有效发明专利数源自中小企业,这充分彰显了南海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活力与潜力。然而,这种“星星多、月亮少”的企业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海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技术变革的加速,以南海为代表的早期发展起来的工业强区,其先发优势在某些方面正逐渐转化为劣势。研究显示,工业先发地区普遍面临设备老化陷阱的问题。那些设备服役超过15年的工厂,在技术迭代过程中所需成本竟比新建产线高出47%。相比之下,后发地区则能够轻装上阵,以更低的成本拥抱新技术,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与此同时,南海企业家群体也步入了周期性挑战的关键时期。部分创一代企业家或已退居二线,或是对现有企业规模感到满足,失去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动力。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南海经济的整体跃升。

二、总量与速度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体量大往往意味着基数大,面临的挑战也更为严峻。然而,南海经济体量在全国区县一级的“江湖地位”依然稳固。

2024年,南海的GDP总量在北京可位列第四,在上海则仅次于浦东新区,在与重庆、武汉、杭州、成都等明星城市的区县比拼中,南海均是体量最大。

尽管南海的某些宏观数据稍显滞后,但全面审视其经济支撑点,我们仍能发现诸多可圈可点的亮色。

用电量的稳健增长便是其中之一,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达到3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工业用电量也同比增长3.4%,占比高达全市总量的38.7%。尤为值得关注的是,5G、大数据等新兴行业的用电量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这无疑是南海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信号。

交通物流方面,南海同样表现出色。公路及水路运输周转量总和位居全市之首,快递业务量完成量占比高达46%,呈现出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景象。金融领域对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也日益显著,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达到1142亿元,同比增长7.1%,而2024年前三季度投向高技术产业的贷款余额更是同比增长了21.9%。

在外部冲击下,税收增速的稳定性成为检验经济韧性的关键指标。尽管2024年南海总的税收收入有所减少,但得益于广大优质中小企业的坚实支撑,纳税额超过1000万的企业数量增长了46家、纳税总额更是逆势增长了8.7%,这充分展现了南海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此外,旅游业已成为南海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龙舟漂移等特色活动火爆“出圈”,大地艺术节、舞狮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活动不断吸引着八方来客。2024年,南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同比增长41.6%,旅游总收入达到255.5亿元,同比增长36.2%。

这些细分领域的增长,虽然单独来看可能并不显著,但累积起来却对南海经济的整体增长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展现了南海经济的多元化和韧性,更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量与贡献

评判一个区域的经济是否稳健,还要立足实体经济,看是否有为佛山的高质量发展大局做好支撑、挑大梁。

2024年,南海在工业经济面临极限承压的严峻挑战下,依然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GDP增量位居佛山五区之首,GDP总量约占全市三分之一,成为佛山经济名副其实的“压舱石”。

南海的工业投资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达到506.78亿元,近三年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总量稳居全市五区之首。

在第三产业方面,南海同样表现出色。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以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总量均稳居全市五区首位,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占全市比重近半。

农业领域,南海以工业化思维谋划高水平农业,成功建成全市第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花一鱼一菜一种”特色农产品享誉全国。蝴蝶兰产销占全国四分之一,鱼苗产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南鱼北运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入选全国预制菜基地百强。

在项目建设方面,南海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等多项指标总量居五区第一,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136亿元,占全市额度的34%,规模创历年之最。

四、承压与韧性

除体量大之外,南海经济承受的压力源自多方面,包括房地产下行压力、产业深度调整阵痛、较高市场化程度下经营主体反应更敏感、国际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其中,房地产和传统产业(含传统燃油车)转型阵痛的影响在2024年集中爆发,可谓最大最重;在市场上行时民营企业更加灵活、下行期则更加谨慎保守,市场行为弹性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影响可谓最为关键;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则最早、最猛。

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对于南海经济基本面,我们仍需辩证地看,要看到承压中的韧劲,挑战中的机遇。

在房地产投资下滑情况下,南海的工业投资支撑不断走强。2024年,南海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2020年提高了29.2个百分点,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则降低了31.5个百分点。这“一进一退”,不仅彰显了南海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更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内外市场的波动,成为南海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当前南海已有72%的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建成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家具行业),接入企业超1200家。数智化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比如联邦家私通过数字工厂改造,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缩短至22天,库存周转率提升65%。

政治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周期性回升都是从企业的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开始的。2024年南海共有79个项目获批省级技改资金2.24亿元,项目总数量、扶持总金额均位居五区之首。南海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已接近40%。这表明制造业当家的家底更厚实,并在不少新领域新赛道建立了优势。

细看南海的产业,可以发现含“新”量、含“绿”量更高了,新兴产业梯度培育效果显著。氢能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正式投产,引领高能耗产业向零碳转型。粤港澳大湾区首条钙钛矿中试线投产,为南海光伏制氢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南海工业园区荣获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授予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综合类)”称号,安全应急产业成功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南海正一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手力促创新成果转化,催生出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广东科技界最高荣誉奖项,2023年南海获奖数量居佛山五区第一,占全市获奖项目的43%。2024年南海新认定高企430家,连续10年全市第一。当前南海共有创新型中小企业209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分别占全市46.4%、41.4%、49.0%,企业创新动能澎湃。

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等33个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南海的重要支撑,已逐步进入收获期。比如,季华实验室自主研制了全国首台高分辨喷墨打印成套装备、仙湖实验室研发的零碳燃烧技术实现量产应用。

在细分领域,南海汇聚了一大批“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它们成为支撑南海经济的坚强脊梁。从全国范围看,在柔性材料切割设备市场、清障车市场等多个细分领域,南海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其中不乏在高精尖领域的突破,如精铟海工在核心装备市场、华特气体在电子特种气体领域市场。在当前最火的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领域,文灿集团是压铸行业铝合金类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量全国第一,华数机器人是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销量全国前三企业。个别企业的产品已冲出亚洲。仕诚塑料机械高端宽幅流延薄膜生产装备销量全球第一,奔达模具是全球最大的铝合金车毂模具制造商。

除了产业数据,南海的经济活力还体现在旺盛的“流量”上。活力足意味着潜力大,机制顺就能将潜力充分释放,就能熨平经济波动。

人流方面。南海是广佛都市圈人口第一大区,占全市比重接近四成。从2003年至2023年,南海区常住人口增幅达45.7%,增幅为全市最高。人气带来流量,流量带动商机。2024年南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实现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核销超3.5亿元,带动销售额达40.8亿元。

人气旺则企业兴。2024年,南海经营主体新增15.1万户、增至73.1万户,占全市42.8%,排名全市第一,平均每6人中就有1个“老板”。

多股巨大的“流量”在南海奔腾、交汇、碰撞,孕育出无数商机,催生出无限生机,使南海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的首选地。2023年,南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四成,数量位居全市第一。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外资金额一半以上。2024年,南海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1个,总投资额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元,展现出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五、显绩与潜绩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速度诚然是衡量经济活力的一把标尺,但评判经济成效真正的试金石,在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否实现了飞跃。

南海是典型的大城配套、小城温情,已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广东教育看两南”,南海已成为广东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与一线城市相比,南海以其相对亲民的房价、完善且高效的医疗体系——尤其是15分钟就医圈的建设,为群众编织了一张幸福安心的保障网。

从收入数据这一直观指标来看,2023年南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23倍。值得一提的是,南海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仅为1.44,远低于同期广东省的2.26和全国的2.45。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在南海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城乡均衡发展得到了切实推进,成功迈向了全面均衡的小康社会。

面对经济压力,南海展现出了十足的韧性。尽管增速有所波动,但稳中求进的态势依然明显,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在不断提升。

在统计数据之外,我们更应从社会大数据中捕捉到南海发展的生动图景:人流、物流、资金流、创新流在这里汇聚交融,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发展洪流。

这股源自民间、源自草根的力量,曾经助力南海成为全国首富县,如今,也必将成为南海“二次创业”的坚实支撑,推动南海实现新的跨越,再造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

文/唐海龙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年智图为资料图片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