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5年01月10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南海“五代”产业园何以托起中小企业产业梦?
    • 龙狮少年苦练 盼惊艳南海迎春花市
    • 2025年南海区两会召开时间调整
    • 西樵首个工业艺术主题展览开展

    第A02版:要闻

    • 探索“文明实践+” 走“新”玩出花
    • 70个项目获第六届佛山高新技术进步奖
    • 桂城234份爱心盆菜为居民送去年味

    第A03版:镇街

    • 巧用“小积分” 撬动“大治理”
    • 湖光杉色
    • 搭建银企交流平台 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 大沥向全镇推介大基尾涌治理经验
    • 桂城完成首单建筑企业数据资产融资
    • 佛山市南海公有资产流转服务有限公司公告(物业招租)

    第A04版:要闻

    • 迎新春氛围感拉满!
    • 向新突围
    • 补办不动产权证公告
    • 分类信息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2:要闻

探索“文明实践+” 走“新”玩出花

南海推动文明实践与系列中心工作结合,汇聚起民心“强磁场”

2025年01月10日

▲南海“龙超”系列赛事出圈出彩。(资料图片)

▲大地艺术节为南海乡土注入文艺范儿。(资料图片)

▲“南海有理”理论宣讲大赛传播“好声音”唱响“主旋律”。(资料图片)

创新形式,文明实践融入“文艺大餐”;文明实践+传统民俗,让文明新风吹遍南海;打造“南海有理”品牌,理论宣讲“走心”又“走新”……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2024年,南海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探索“文明实践+”模式,推动文明实践与“百千万工程”、人文经济、产业升级、绿美南海等中心工作结合,为群众生活“加分”、精神文明“赋能”,让文明实践一路生“花”,汇聚起民心“强磁场”。

文明实践+文化艺术 乡村大地秀出“文艺范儿”

在很多人眼中,乡村多少带着“土气”,艺术则是散发着“洋气”。然而,南海以人文经济赋能,将“文明实践+文化艺术”的场景植入乡村,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漫步在丹灶镇罗行墟中山街道,在街头巷尾的墙壁、门窗和旧屋的角落里,不时可见富有生活气息的凿刻剪影:撑着渔船的渔民、躬身取景拍照的游客、制作竹编的手艺人……这是文产特派员向阳的新艺术作品《进化中的尘埃——罗行墟记》。

这是丹灶罗行艺术墟的其中一角。2024年的国庆节,随着罗行艺术墟“开墟”,一群来自国内外的文化和艺术优秀人才齐聚罗行,努力再现罗行墟昔日的繁荣盛景,让艺术的力量在此涌动。

2024年是南海的“人文经济元年”,南海明确提出要把人文经济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推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事实证明,在“文明实践+文化艺术”的推动下,南海乡村展现了文明新气象。

2024年11月16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如期而至,来自海内外165组艺术家带来95个艺术项目,以“水係南海”为主题,将艺术场域扩展到西樵、九江两镇271.87平方公里的乡土大地。

同年的12月16日,在狮山镇,南国桃园——半径艺术驻地计划官宣发布。项目邀请舞台剧、现代舞、行为艺术等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深入南国桃园,以“联席:在同一张桌子上”为主题展开驻地创作。

放眼1070多平方公里的南海大地,艺术的力量从区镇深入到村社。在人文经济的推动下,“文明实践+文化艺术”为南海带来的改变,不仅是表面上的潮流涌动,更是深入骨髓的“血脉觉醒”——

在美学与现代观念的熏陶下,当地居民的文化涵养、艺术修养逐步加深,不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成为乡村美学的共创力量;

越来越多南海制造业企业已经意识到艺术赋能的强大作用,携手艺术家共创艺术作品,推出联名文创产品,助力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

此外,南海还启动了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把有文化特长的人派下去参与指导乡村文化建设。两年多来,这些“文产特派员”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让乡村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肩负起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文化使命。

放眼南海,处处皆是“文明实践+人文经济+文化艺术”的图景。艺术家们走出剧场、围墙,走进企业、村落,以深入民心、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描绘了良好的文明实践新风貌。

文明实践+传统民俗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南海把文明实践和传统民俗活动相结合,依托“龙舟+龙狮”打响南海“龙超”品牌,让群众体验传统民俗盛宴,让文明新风吹遍南海。

2024年,南海提出以打造“叠滘龙船漂移地理标志”为依托,强化区、镇、村、社区四级联动,3月到12月常态化举办龙舟月赛、季度赛、年终总决赛,将赛事拉长到全年。

将镜头拉到南海各个镇街,众观2024全年,南海“龙超”以不同形式出圈出彩——

龙年大年初一,丹灶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30支龙舟队激扬竞渡;二月二“龙抬头”,九江起龙仪式,全国龙舟大联动;端午期间,盐步老龙出水、桂城叠滘龙船漂移轮番上演;5月下旬,沥桂一体龙舟赛,龙舟与徒步同天举行,呈现“水上船龙,岸上人龙”的壮观景象;中秋国庆,里水锦龙盛会、九江龙舟嘉年华激情开划………“龙超”赛事覆盖全区七镇街,55个项目超500场赛事从年头持续到年尾。

如此火爆的背后,是南海以“文明实践+传统民俗”,唤醒群众文化自信。

南海是中国龙狮之乡、中国龙舟运动之乡,孕育了醒狮、龙舟等文化IP。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IP焕发新时代活力,是南海一直思考的问题。

两年多来,南海做足创新转化文章,探索把传统民俗纳入文明实践活动范畴,赋予其文明内涵,真正发挥好民俗活动充盈群众生活、培育文明风尚的社会功能。

在九江双蒸2024南海龙超总决赛上,主办方不仅设置了龙舟体验区,让市民在活动中体验划龙舟的乐趣,还设置龙舟文化体验区,让市民体验“龙舟+”新玩法。

在这一场场“龙超”比赛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选手同台竞速,无论是队友还是对手,他们因热爱而相聚,尽情地挥洒汗水、释放激情。这是一个以普通人为主角的欢乐舞台。

坚持群众唱主角,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极强的参与感,这是“文明实践+传统民俗”的题中之义。

文化有温度,才能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感,文化传承才有动力、才有底蕴,才更有文化自信。“文明实践+传统民俗”呈现出的种种场景,展现的是城市与民众在文化连接上的相向奔赴。

文明实践+理论宣讲 传播好声音唱响主旋律

理论宣讲、政策宣讲如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说到群众心坎上?

依托遍布全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近年来南海组建了一批新时代宣讲师、区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团等基层理论宣讲队伍,让高端理论宣讲下沉到百姓家门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024年,南海坚持守正创新,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用好南海讲师团、百姓宣讲团等宣讲队伍,采取“集中讲+流动讲”“课堂宣讲+文艺宣讲”“理论学习+心得交流”等方式,用“接地气”的语言、“得民心”的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党的惠民政策。

这一年,通过举办“南海有理”理论宣讲大赛,南海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千万工程”等8个主题展开,把“大主题”转化为身边人身边事的“小切口”,用群众关切点找准宣讲结合点,讲好贴心话、暖心话、鼓劲话。如全国人大代表、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用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活话语道出西樵儒溪蝶变之路,激发基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用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去讲解,将“理论讲解”变成“方言土话”,将“理论话语”转换成“群众语言”,将“理论观点”转换成“朴实道理”,构筑文明实践“强磁场”,把党的声音和精神传播到党员群众的心坎里。

在“南海有理”理论宣讲品牌打造中,南海常态化长效筑牢基层理论宣讲堡垒,广泛动员优秀干部、教师、大学生群体、身边榜样等典型,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宣讲。

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是理论宣讲工作的战场和阵地。在季华实验室,宣讲员结合南海数字化工厂建设实例进行阐述,让南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实践”可观、可感;在佛山岭南金融博物馆,宣讲员紧紧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生动展示南海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南海还打破传统时空限制,构建网上网下共享、线上线下互动的工作格局。线上,利用佛山+APP、学习强国“南海融媒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理论宣讲专栏、“指尖课堂”;线下,深耕基层培育沃土,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4个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实践点,让多样化、精准化、高质量的宣讲直达广大群众。

理论宣讲走“新”,文明实践润“心”。以宣讲品牌引领带动基层理论宣讲的形式更新、内容更实、效果更好,传播“好声音”,唱响“主旋律”,南海不断实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付艳霞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