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组织政企村民与人大代表调研水环境治理
同乘一艘船碰撞全民治水“火花”
珠江时报讯记者劳显强通讯员吴文志报道丹灶水环境质量实现连续3年综合污染指数同比改善。12月10日,南海区和丹灶镇组织人大代表、相关部门、企业代表和村民代表,到丹灶大洲河、有为水道等水域开展水环境治理调研,集思广益,推动丹灶水环境治理迈上新台阶。
单人龙舟赛检验治水“成色”
11月,第二届“金沙大洲河杯”单人龙舟公开赛在大洲河北段火热举行。这是丹灶连续两年在大洲河举办单人龙舟赛。赛事的举办,是大洲河北段从原来的劣Ⅴ类到Ⅳ类水转变的最好见证。
“经过拦污截流、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举措,去年大洲河北段水质改善率达37.45%,水质提升幅度居全市第二。”丹灶镇城建和水利办工作人员介绍。
据悉,大洲河(上安上坊段)河涌边原有建筑12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小五金作坊,至今仍有建筑用作出租使用。这些建筑临涌而建,部分侵占了水利用地红线,不仅阻碍了大洲河的行洪能力,还给该路段的道路带来隐患。
针对这部分历史建筑涉及河涌“四乱”的问题,社区党委、支委和挂钩直联团队积极配合,一起向居民解读政策,并召开了一系列的党员、居民代表、业主代表座谈会、协调会,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后,加速了这些违法建筑物的拆除进度。
丹灶还坚持拆建同步,在原地开展了堤岸修复、道路拓宽、停车位改造等系列工程,让居民真切享受到拆除“四乱”后带来的共治成果。
“现在的大洲河北段,水清岸美,每晚都有很多居民散步。拓宽的道路也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出行。”上安社区居民钟伯说。
加强宣传带动全民参与治水
随后,调研组还到康园码头,乘船畅游有为水道,畅谈治水之要。
据介绍,今年1月到9月,丹灶水环境综合污染指数较去年同期改善2.17%。自2021年起至今,丹灶水环境质量已经实现连续3年综合污染指数同比改善。
对此,有人大代表提出,相关部门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治水成果。
当前,丹灶正按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雨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的原则,全面铺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及“七大重点排水行业”整治工作,大力推进“雨污分流”,实现“污水应收尽收”。有企业代表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企业排污及办理排水证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治污的意识。
丹灶镇城建和水务办主任吴文志表示,会常态化开展水环境治理宣传,特别是提高排水知识、执法现场及治水成果等的宣传力度,推动形成全民治水、全民护水的强大合力。
座谈中,与会人员还围绕管道的淤积处理、管网的养护、办理排水证后的监管及执法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南海区水环境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白燊强表示,治水最大的效益就是环境红利和群众健康的红利,类似的调研活动要常态化举行,多听听村居、企业和群众的声音,汇聚各方合力,推动水环境持续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