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绕村 古韵悠悠
走进大沥镇太平社区,感受祥和善美

■“百千万工程”推动太平社区村容村貌提升。

■石步书香园。

■太平社区朴菴公书舍。

■太平社区内环境优美。

■清代古井的井水依旧清澈,周边村民会在日常生活中取用。

扫码一下跟随镜头走进太平社区

明永乐年间开村,600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崇文尚教的民俗,见证着代代传承的“忠、义、孝、善、学”祖训。她以“太平”为名,也把文明善美刻在了每一名村民的心底。
匆匆的时光,停留在古老的祠堂、书舍、古榕树之上,就这样等待着与旅人的遇见。近日迎来白露节气,《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水上南海》走进大沥镇太平社区,寻访善美祥和。
古舍宗祠
承载古训源远流长
太平社区由9条自然村组成,这些村子留有不少古建筑。历史有多悠久,从书舍、宗祠可见一斑。踏进那座矗立在太平大道上的牌坊,徜徉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寻访始建于明初的刘氏大宗祠以及明代的竹窓许公祠,一边是斑驳的曾经,一边是阳光明媚的今天。此刻的太平,就像是一方古砚,被岁月研磨,又一笔一笔地写下了那些关于崇文尚教、和善乐学的故事。
如果历史给古村以厚重,那新时代的朝阳给它们的一定是蓬勃的生机。白界村的应文书舍,建于清代,建筑坐东向西,面积约60平方米,青砖青水墙,碌筒瓦面,每一处仿佛都在讲述着昨天。2018年,应文书舍重修,恢复还原了墙身留下的毛泽东语录,书舍内还挂上弟子规等名言挂画,重新修缮后的应文书舍经活化利用,成为社区的道德讲堂、党支部党群活动中心等阵地。古韵和时代相得益彰,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历史就这样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闪烁着熠熠光芒。
太平社区内的石步村,因河岸边建有石步阶码头而得名,历经数百年,至今保留有传统广府民居、书舍、古井等历史古建,以及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漫步于村内,青砖素瓦,百年榕树,在时代中焕发着昂扬生机。
不仅如此,崇文尚教的风尚,培养出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乡贤。被街坊亲切称为“海叔”许海老,从太平启程,旅港经商,在外打拼半生却从未忘记先父许成远“他日事业有成,莫忘兴学”的教诲,对家乡的各项事业慷慨解囊,累计捐资1亿多元。今天的“许海精神”,具象了“忠、义、孝、善、学”的祖训。那是每一个太平人身上“向善向美,立德立心”的基因,从古至今,生生不息。
太平新貌
见证社区和谐向美
拂去时光溅落的轻尘,走过干净整洁的花砖路,与迎面而来的美景撞个满怀。古朴的建筑,映衬在灿烂的阳光里,古村的悠久历史就这样具象成了眼前的美。
走进太平社区,可以看到整洁的街道、漂亮的墙绘、美丽的公园,可谓是一步一景。这里有着园林的雅致,也有着市井人文的气息。悠长的石板小路,清风淡淡地流转,看看远处,那些翠竹成林,那些曲径流转,目之所及都成了美景。尤其是石步书香园、白界东古榕园、一米农场,以及各种“四小园”的建成,不仅提升乡村颜值,还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在崇文尚教、重视树德育人的民风习俗下,一座“书香园”坐落其中。园如其名,村居文化的熏陶与人居环境整治美化的舒适在这里融为一体。诗与远方,文化与古训,形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村底蕴。
水上南海,生生不息。太平社区是岭南水乡,这里河网密布,人们依水而居。近年来,在河长制、湖长制的带动下,社区经过水体治理,河道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近年,太平社区还启动建设“中水回用”工程,让活水在太平21公里内河涌全流域流动,因地制宜,全面完善辖区河涌循环系统。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过古村,小桥流水的风景,是时光里的温柔,也让太平社区成为乡村振兴水环境治理的成功样本。
“环境好了,生活也舒服了,在这河边散步就像走进了花园。”村民的话是最真实的写照。如今的太平社区,一点点地改善了村居环境、延续了乡风文明、完善了基层治理,洋溢着蓬勃的希望。
不仅如此,古村活化工程也让一座座古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传统广府民居、书舍、古井等历史古建,保留着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也在古村活化的工程中,成为一处风景,一种精神。“我们想保护古村落,不光是想把这些建筑保存下来,而且也想让祖先的精神和流传下来的文化永远传下去。”有村民说道。朴素的情怀,唤醒每一个村民对太平的热爱。
乡村振兴的春风之下,“百千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太平社区,正以注重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和文旅资源为途径,努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实力的善美乡村。让崇德尚教的古老文化,在时代的朝阳里重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仗众力士而共擎有足之鼎,何难一举成功。”相信在大家的携手努力下,太平将逐渐蜕变成更宜居、更宜业、更宜游的美丽文明乡村,书写更加华美的时代篇章。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 通讯员蒋素媚熊奏凯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宝翔 袁夏璐陈志钟范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