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烟南: 脑袋富起来 口袋鼓起来
九江烟南村走乡村振兴正道,聚力“百千万工程”,绘就兴村富民新画卷

■烟南村全貌。

■国事榕一树成林。

■孩子们走过烟桥正道。

■烟南村为村里儿童开设“430”公益性课堂。

■游客打卡何氏六世祖祠。

扫码看更多精彩内容
开栏语
村居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神经末梢,是观测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图景的一线“窗口”,是群众可感知、有共鸣的最前沿。
为深入宣传报道佛山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市全力创建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生动实践,即日起佛山传媒开设《气象万千探百村》专栏。通过该专栏,我们观察村居发展,探寻发展密码,立体式讲好我市村居在“百千万工程”赋能下发生蝶变的系列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来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佛山样本”。敬请垂注!
近段时间,画家彭国祥再次从广州来到九江烟南村烟桥古村。“国事榕”下,彭国祥铺开画纸,拿起画笔,走笔行云流水。没一会功夫,烟桥古村神韵跃然纸上:烟桥、正道、码头、石桌、村民,和谐、静谧、安心。
这样的画面,是烟桥村民的日常,已流转近六百年。“俗话讲,‘一入烟桥必走正道’,真的很好。”古朴的烟桥,成为彭国祥的心头好。古榕下,村民怡然自得;正道里,游人丈量时光。
走乡村振兴正道,聚力“百千万工程”,烟南村近年来实现美丽蝶变,村更美了,民更富了,生活更有劲头了。将家国情怀、人性之光融入血脉里的烟南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尝到勤劳致富的甜头。烟南村委书记吴国宏打造“正道烟南”的决心更坚定了:“既要让正道文化‘富’脑袋,也要让村民致富‘鼓’口袋。”
一条正道 植根于乡土
走进烟南村,可见烟桥卧波,古建林立,绿树成荫,村民在正道里穿梭,在百年“国事榕”下纳凉,宛如一幅美丽和谐的岭南水乡画。
今年78岁的村民何忠鹰,村民喜欢叫他“鹰叔”。
“鹰叔”对村史了如指掌。他介绍,咸丰年间,烟桥先贤何如騵特意回乡,把土路全部铺上青石板,并建起麻石门楼,请人题写“烟桥正道”四个大字,借此警示村中后人坚守正道、恪守本分。而正道前的“国事榕”,源于每遇国家大事,村民把榕树气根引种到地里再育新树。古树里,藏着村民们的拳拳爱国之心。
自此,“一入烟桥,必走正道”成为烟桥村民口耳相传的一句俗语。
“知廉耻,行正道,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直警醒着我们。”吴国宏表示,正道文化是打造“正道烟南”的历史基础,也是烟南村推动“百千万工程”的信念力量,“从传统的农业到如今‘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关键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这条正道。”
吴国宏娓娓道来——烟南村有南水、烟桥、兴贤3条自然村,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发展结构各有侧重。南水以集体物业收租为主,烟桥以“文旅开发+养殖”为主,兴贤以养殖为主。
近年来,烟南村村民收入、村容村貌、产业质素实现大提升。“我们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上发力,三大自然村的发展脉络更清晰,大家都干得更起劲了。”吴国宏说。
“我绝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去做这个社长。”一上来,兴贤兴一经济社社长苏其铭开门见山,亮出他内心的“正道”:靠双手努力,带领村民富起来。
言必行。刚任经济社社长,苏其铭就亮出“三板斧”:修好进村路,以便于水产运输;把鱼塘机耕路升级为水泥路,村民在雨天不再走烂路;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养殖经验,让大伙儿科学养鱼有底气。
行必果。走好水产养殖致富“正道”,兴贤村基本家家户户住别墅。穿过兴贤桥,走进兴贤村,清澈河道、苍天古树、一栋栋颜色明艳的别墅,一派祥和、富足的美丽乡村图景。“衣食住行好,居住环境靓”,苏其铭此言不假。
虽然口袋鼓了,但烟南人深知:不能鼓了口袋,空了脑袋。
为弘扬正道文化,塑造“正道烟南”IP,烟南村“两委”软硬件两手抓。一方面,在村河涌两岸围栏、正道、南北大道等公共区域,全方位展示正道文化的内涵外延。另一方面,打造正道学堂、制定村规民约等,涵养走正道风气。
走正道之风,吹进千家万户。2018年至今,烟南村无重大矛盾纠纷,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化解的良好局面。
“行正确的道路,不走歪门邪道。”“乐善九江”道德模范人物何根贵,今年已81岁,大家亲切地叫他根叔。行正道、干正事、做正人,根叔坚守村里做了几十年医生,廉洁行医、堂堂正正做人,有口皆碑。
一脉传承 正风永流传
8月24日,正值暑假。“国事榕”下,烟南村“430学堂”户外课就地开课,鹰叔现场授课。面对15名孩童纯真的目光,鹰叔动容地讲述古老又青春的正道故事。
在当天的户外课,整个烟桥古村都是孩童们的课堂。阳光下,他们和鹰叔走在干净整洁的烟桥正道上,一边寻找着古老的祠堂和牌坊,一边仰视着周边古建筑上精美的砖雕、石雕、灰雕和木雕,整个身心都沉浸在由厚重的文化所积淀而成的文明长河里。
“现在大家都说历史文化是村里最大的财富。可历史文化在哪里,我们老人有责任为子孙后代保留下来、传承下去。”长期以来,鹰叔常常为孩童、游客担任义务导赏员。“饱学还须廉与洁,莫让铜臭压墨香。”传承正道文化,这是鹰叔喜欢讲的一句话。
小学生吴芷莹听完鹰叔的讲解后说,长大后,她也要讲好好正道故事。
“发扬文明乡风,除了保护其外在‘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榕树下的课堂是烟南村‘430学堂’特色,依托村里长者对烟桥的深厚情怀,定期到烟桥古迹开讲,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吴国宏说。
“烟桥正道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有责任身体力行,一直传下去。”在村里,像根叔这样一批正道文化的传承者前赴后继,让文明乡风的传承显得愈发生动。
烟南村长者导赏员志愿者余长兴会定期来“国事榕”下,带着她的姐妹们练习快板导赏节目。朗朗上口的韵律,让烟桥古村厚重的历史故事变得“动”起来,通俗易懂。“很多游客对我们的历史文化竖起大拇指,作为土生土长的烟桥村人,很自豪!”看见家乡获点赞,余长兴很是开心。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这支志愿队在余长兴的号召下,从原来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13人,未来还将不断壮大。
身体力行传承正道文化,除了鹰叔、根叔等老一辈,还出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
“90后”苏敬谊是土生土长的烟南人。出于发展家乡和实现自我梦想的情怀,2021年他选择回乡创业,并于今年在烟桥旁开一家“古桥咖啡店”。
“我们希望将烟桥、龙舟文化、正道文化等元素与咖啡融合在一起,让顾客在品尝咖啡香醇的同时,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烟桥文化,希望将正道文化传播得更广。”望着烟桥、看向正道,苏敬谊对两个月后开张的古桥咖啡店充满期待。
随着“百千万工程”持续迈向纵深,在一群人乃至一村人的努力下,烟南村的文化传播与传承,形成以正道文化为内核,“志愿服务体系搭建+特色课程打造+业态引进+青年回归”等行动为一体的“1+N”模式,文明乡风激荡在岭南水乡上。
“下阶段,我们将持续打造‘正道文化’品牌,弘扬‘国事榕’的爱国主义精神。”吴国宏介绍。
一方水土 致富一方人
正道文化的浸润,古建、古树、古道自带正气,让烟南发展文旅有更足的底气。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在烟南村的一方水土上,岭南水乡文旅新产业如雨后被浸润的枝丫,源源不断萌发新芽。
环村水道旁,烟桥边,一间约6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苏敬谊期待,开业时,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到时,游客落座窗前,手捧咖啡,眺望烟桥、正道,希望能找寻到他们的诗和远方。”
十米开外,一排单层建筑正进行修葺。广东筑美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盘活此处旧物业,打造“咖啡+简餐”的艺术空间,取名“那里姻榕”。
“我们名字和烟桥、正道、古榕相呼应,意头非常好。”广东筑美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经理邓丞皓介绍,未来将引入更多的艺术资源、元素,不定期举行艺术沙龙,“希望和烟南文旅同发展,互促双赢。”
以正道文化为内核,发展文旅产业,是烟南村“三驾马车”之一。“后面将继续探索对接专业团队发展文旅产业,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吴国宏期待,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建设运营,促使烟南文旅“破圈”升级。
“那里姻榕”艺术空间斜对面是烟桥、正道,侧后方则是延绵数公里的连片鱼塘,像一块块方形的碧绿翡翠,镶嵌在水乡大地上。
除了文旅,水产养殖是烟南特色产业另一翼。在养鱼这件事上,“渔二代”吴林灿是把专业好手,“父亲那辈就养加州鲈了,当初他让我接棒,我心里没底,毕竟养鱼要靠天吃饭。”
2008年,大学毕业的吴林灿决定回村,开启养鱼致富路。
夏日清晨,鱼塘边,吴林灿站在管养平台上,从饲料桶里盛出一铲子鱼饲料,用力一挥,鱼饲料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在塘中。顷刻间,满塘加州鲈飞扑而至,争相抢食,水面泛起阵阵浪花,似极了跳动的音符。
如今,吴林灿在烟南村承包过百亩鱼塘,除了养殖加州鲈,还做起生鱼鱼花孵化养殖,年产过千万斤,一年净收入近200万。“是水乡养大了我,也让我走上致富路,和村里其他养殖户一样,我也住上了三层小别墅。”
吴林灿不是个例。
“我们本来就是水乡,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南海区、镇、村合力,下功夫持续改善水质,推广科学养鱼,逐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村民增收致富。”吴国宏表示。
走科学养鱼之道,烟南村全村水产养殖面积达133公顷,村民多数养殖加州鲈,年产约1600万斤,每户产值达200多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多个省市,成为远近闻名的“加州鲈品牌村”。
“接下来,关键是要做出‘正道烟南’的特色。包括厚植正道文化,让正道理念继续发扬光大;用好用活文化、古建、古树、水乡资源,系统发展文旅产业;围绕水这篇文章,完善养殖业产业链条;计划进行商业综合体或员工村开发,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站在烟桥正道上,吴国宏脸上写满希冀,“未来可期。”
烟桥、正道对出远处,一条铁路横亘在岭南大地上,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正疾驰而过,如同烟南人在数百年来所坚守的那样,带着希望,走好正道,奔向更美的未来。
蹲点日记
一群阿姨拿起快板当导赏员
8月24日,在烟南村高大繁茂的榕树下,一群穿着红T恤的妇女们,手拿快板情绪高昂地排练着导赏词。
“等会儿有游客来参观,我们都要练熟点!”长者导赏员余长兴说完,又和姐妹们投入了排练。这是一个13人的导赏志愿队,队员多数是村中的媳妇,这几年村里的游客多了,为了讲好村里的故事,她们便组织起来义务导赏。
“词还记不太熟呀,先看看猫纸。”导赏员何肖凤不好意思地笑着,手里攥着贴了小纸条的竹板,“我是前两天才来当导赏员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要‘上场’了!”。
与何肖凤不同,站在C位的潘秀兰和潘淑青,则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平日里以带娃为主的主妇潘淑青,能熟练地为游客讲解兰桂坊的由来,讲解时一脸自豪,“香港的兰桂坊,名字正是出自九江烟桥这里!”
像潘秀兰和潘淑青一样,队伍里好几位导赏员都做了两三年了,受过镇里专职导赏员和长者何忠鹰的培训,对村里的历史故事了然于心。
不一会儿,里水流潮社区幸福院的长者们来了,导赏员的快板讲解是他们来烟南看到的“开场表演”。“这么多词都记得,好厉害。”不少长者边拍边低声讨论着表演的内容,对导赏员们的创意和努力竖起大拇指。
一位90后开起村里首间咖啡店
走过烟桥,可以看到河边一个在建的咖啡店,墙上写着三行大字:“不想打工了,回村开个咖啡店,你们帮我起个名字”,这个调调一看就是年轻人的创意。
这间新咖啡店的主人苏敬谊,是一名90后,土生土长的烟南人。“我们村的环境是独一份的,这几年也常有游客来,但适合的消费场景并不多,尤其能吸引年轻人的更少。我就想着开一间咖啡店。”苏敬谊说。
不同于一般的咖啡店,苏敬谊想把它做成一间既能体验龙舟文化又有潮流味的咖啡店。“我们希望将烟桥龙舟文化、正道文化、风景等元素与咖啡融合在一起,让顾客在品尝咖啡香醇的同时,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烟桥风情。”苏敬谊说。
一个乡创项目让村口红房子变了样
记者在咖啡店采访完后,迎面碰上一个年轻的壮小伙,他径直走向店旁一处破旧的红砖房。记者跟上他的脚步一探究竟。这个表面破旧、内里正翻新改造的房子令人眼前一亮。
年轻小伙叫邓丞皓,是广东筑美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如今他正驻点九江烟南村,要把一栋旧房子打造成名为“那里姻榕”的艺术空间。
“这里是艺术走廊,将砌出院墙,我们也准备放个船。”说起规划,邓丞皓侃侃而谈,“这里以后会有屋顶咖啡、艺术沙龙,对了,我们还买了几艘渔船,准备把它们包装一下,顾客可以上船体验渔耕文化。”
看着邓丞皓的畅想,记者很难想象,这几间房子,此前都是月租金不到300元的破旧出租屋。而整个艺术空间虽然不大,前期的投入预计也要150万,“我们希望能在11月前开业,接住大地艺术节那波流量。”
村史挖掘
一入烟桥必行正道
在烟桥村,一条烟桥正道贯通南北。透过印刻着“烟桥正道”四字的门楼向里望去,由水磨石砖铺砌而成的道路充满传统岭南风味。据烟桥村长者何忠鹰介绍,村里素有“一入烟桥,必行正道”之说,以此训诫后人要行正道,莫走歪路。受此影响,烟桥古村历来文风浓郁,名人辈出。翻开何氏族谱,仅清朝期间就出了七八个进士和举人。
烟桥村首位进士何文绮对烟桥影响深远。他是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员外郎(正五品官)。他参与策划三元里抗英、九江桑园围决堤救灾,被光绪皇帝封为“郡国乡贤”。
晚年回乡,何文绮教导朱九江读书为人,后来朱九江中进士为官,晚年返乡教书,也是受何文绮的影响。在朱九江的学生中有康有为等名人,康有为的治学之路也是沿着朱九江的路径。
据烟桥族谱记载,何文绮当官告假回乡及后来辞官回乡的多年间,风义乡里、敦教乡人、造福桑梓。首先,他捐资倡建堤围、办义仓、抚孤济贫,又倡议殷富大户乐助捐出数百金成立粮务公项,置产业收息,每年三月,先由粮务公项垫立当年银米,年底再收还,为乡民排忧解难,深得乡民爱戴。其次,他出钱出力主持编修族谱,重建、维修祖祠,申建“节孝”牌坊,修建“方严书舍”,敦品励学,亲力撰写“何氏六世祖祠”楹联、“敦叙堂家训”“一经堂家训”敦教乡人。除此以外,他敦睦乡邻,当时粤俗械斗成风,他多次劝退平息乡邻争斗,使烟桥成为民风淳朴的乡村。
何文绮不仅其人物故事流传一方,其“知廉耻、行正道”的信念也已深入烟桥村村人的骨髓,乡贤遗风延续至今。
游走于烟桥正道,老宅肌理尚存,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镬耳山墙硬山顶式建筑,木雕、砖雕及灰塑精巧、手工精细,人物及花鸟栩栩如生。据何忠鹰介绍,这是何文绮的侄子、清朝中后期著名侨商牧野发迹后回乡建设的,当时建了12间传统大屋和以元、亨、利、贞命名的四巷道。
牧野公何许人也?烟桥族谱中记载着,牧野公经商致富后,不忘支持家乡建设,先后捐巨资重建祖祠、南北大道、烟桥正道及家乡多项设施。他还捐建了东村至河清、璜矶、西樵、基边村的石板路。并在乡中扶孤济困、乐善好施。更为重整乡规,维持乡俗出钱出力。牧野公造福桑梓之举,为古今烟桥乡民所称道。
一树成林榕怀国事
正所谓“一树成林风景好,榕怀国事志气高”。当大家走进烟桥村口,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个“一树成林”景点。如今,大榕树已经由一棵变成十棵了,人们称它为“国事榕”。
之所以叫“国事榕”,是因为烟桥村民仿效古老的“结绳记事”方法,“心怀正道”,每当有国家大事发生,村民都把榕树的分枝或气根引种到地上,让其再育出一棵新树来。如今已引种下十棵树,形成了今天“一树成林”的奇特景观。
在和村里长者闲聊的过程,你会发现村民会亲切地称呼这棵大榕树为“树祖公”,而10棵子榕树在村民的眼中会认为是好兆头,寓意“十全十美”,这充分体现了烟桥村民爱国爱乡的崇高情怀。“国事榕”也成为每个烟桥人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图腾。
从明清走来,烟桥村爱国人士辈出。据烟桥族谱记载,烟桥何氏后人何广泽何广霈两兄弟,在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英勇出征,保家卫国。哥哥何广泽任十九路军131师493团团长,面对国土被侵略,人民受凌辱,他带兵北上抗日,并将儿子的名字改为“克敌”,表达了他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克敌制胜的期望。弟弟何广霈(济川),先任十九路军中尉排长特务营第二指导员,在一二八战役屡挫敌锋,1937年在南京突围战役中抗日阵亡,为国捐躯。
另一位爱国人士何金铸徐淑珍夫妇,他们共育有5个儿子,夫妻二人先后把4个儿子送到部队。在他们心中,参军不是为了获得荣耀,而是为了报效祖国。“我深深感激祖国及部队首长的培养,同时也觉得儿子对海军作出点贡献,心里很是高兴。你们要戒骄戒躁继续为祖国作出应有贡献。要发扬和保持艰苦奋斗、勤俭朴素、关心群众、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徐淑珍93岁高龄时的遗言。她把4个儿子都送到部队,报效祖国的故事,一直鼓舞着烟南人。
探村攻略
01 雾中寻桥
自清中期建成大木桥,早晚雾锁,若烟雾绕,景色优美,清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后“燕桥村”也改名为“烟桥村”。古木桥横卧碧波之上,清晨的雾气缭绕,如同轻纱笼量。在木桥中央有块活络的木板,每逢有船只经过或村里举行龙舟赛时可抽取这块木板起来,方便船只驶过。
02一树成林
正所谓“一树成林风景好,榕怀国事志气高。”每当大家走进烟桥村口,最让人叹为观止的便是这个“一树成林”景点。如今,大榕树已经由一棵变成九棵了,人们称它为“国事榕”。
每当有国家大事发生,村民都把榕树的分枝或气根引种到地上,让其再育出一棵新树来。其中,1945年抗战胜利,村民为庆祝“光复”这重大日子,就在母树旁边引种了一枝;194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村民又引种旁边一枝,由于只相隔几年,两棵树现在已结成“连理”;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千禧年)6月又各引种一棵以作纪念;2010年,烟桥入选“南海十大古村落”,村民有意再引种一棵;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村民在当年7月15日引种了一棵。这样独特的引种方法,也就形成了今天“一树成林”的奇特景观。
03何氏六世祖祠
在烟桥前头,有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祠堂,叫何氏六世祖祠,保留着清末重修后的原貌。精致典雅的砖雕、石雕、灰雕、木雕在经历了百年的历史风霜后,昔日容颜展示在世人面前。
面积约400平方米的何氏六世祖祠,记载了何氏族人的风光荣耀,见证着烟桥世世代代人才辈出的时光。
04烟桥正道
烟桥正道贯通南北,是全村之轴心,北端的门楼是村子正式的入口,麻石门,正楷字体,青砖瓦顶,样式朴素,门楣上的字画已经模糊不清,村民在巷道上进进出出,巷道两旁都有住人。这条名为“烟桥正道”的石板路,激励后人“向廉,知耻,行正道”。
05九江兰桂坊
现位于烟桥星桥书舍一巷。是村中百福堂的附属建筑物。原主人何星桥在西欧经商,清光绪二十年(1894)回乡兴建,取名兰桂坊,有“兰桂腾芳”之意,寓意子孙显贵发达。该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炉,门楼上有中国传统壁画,中式砖雕、灰雕保存良好,窗框用麻石砌成,而窗篷却是西洋风格建筑。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其花纹图案雕刻仍保持良好,色彩光鲜。相传,因其后代移居香港后获得中环区的一片地,故将“兰桂坊”之名引用至香港。
06旌表节孝牌坊
“旌表节孝”牌坊以花岗岩雕凿构筑,长近7米,有5~6米高,属传统的四柱三间冲天式。虽然历经风雨,但是横排上“旌表节孝”四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右间刻有“百世”,左间刻有“流芳”,竖刻“道光元年六月为处士何蕴斯之妻节妇何程氏建”。“旌表节孝”牌坊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赵艳丽朱明菲苏宏堃覃征鹏陆佩兰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勇斌仇嘉辉陈启邦苏千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