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纺织行业专题对接会在西樵举行
对接服务商加快纺企数智化转型

■名杰纺织河岗厂区数字化车间。(资料图片)
珠江时报讯记者陈肖玲通讯员周润生冼国峰报道8月22日,“数字领航向新而行”南海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纺织行业专题对接会在西樵举行,这是南海区开展区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接会的第三站,促进纺织产业供需精准对接,打通协同创新渠道,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
转型企业分享经验
纺织业是南海区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制造优势产业。西樵是近代纺织工业发源地,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广纱甲天下,丝绸誉神州”之美誉。
近年,在西樵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越来越多企业站了出来。对接会选址的佛山市名杰纺织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公司代表在会上分享经验。2022年,名杰纺织把拉经、浆染、织造、洗水、后整理等全流程生产环节搬进了11层高的智造大楼,开创西樵纺织行业“生产上楼”的先河。
“如今,名杰纺织通过数字化项目大数据实现对经营、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的快速响应与精准监控,通过数字化打造高效协同的智能化制造工厂,实现集印染、织造、后整、服装设计制造的纺织全产业链。”佛山市名杰纺织有限公司IT负责人杨晖介绍,名杰纺织及集团在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上不断优化升级,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计划申报数字化工厂。
与名杰纺织一样,佛山大唐纺织印染服装面料有限公司也早早享受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来的“红利”。近年来,大唐纺织印染建立了大唐纺织信息化系统生产云平台及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车间,整合ERP、MES、CRM等管理软件于一体,运用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为公司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品质与价值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持。
“数字化智能化针织车间的建设帮助大唐优化了生产工序、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有效提高纺织印染质量和效率。”佛山大唐纺织印染服装面料有限公司IT负责人梁成坚说。
转型服务商现场路演
目前,南海拥有纺织及配套企业近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200家,拥有年产各类纺织面料40亿米的生产能力,但企业以加工为主,产业链前端、后端未成规模,产业形态也偏向劳动密集型,市场竞争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成为南海纺织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活动上,佛山工链云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广东启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南海分公司、探物智能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等代表带来了精彩的路演,为现场的纺织企业讲解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优势和路径。其中,佛山工链云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提出了以南海平地销售+西樵纺织加工共享接单的优势,加强区域供应链的成型,实现“共享车间”,打造设备租赁、数字超市订阅等实现政策、技术、产品、标准等数据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共享共用与优化配置,吸引了企业家们的关注。
不少企业家表示,将结合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寻求合作切入点,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目前,南海区已有超200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服务商,区委区政府把构建数字化转型生态圈作为重要抓手,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数字化服务商服务合力,激发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内生动力。
“我们联动优秀的服务商,展示最新的数字化技术与纺织行业结合的新动态新趋势。希望南海纺织行业企业能抓住新一轮大规模技改的政策红利,相互沟通交流,发现新的商机。”南海区经济促进局副局长关志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