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南海有“戏”!

扫码了解计划详情


■南海启动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摄


■开心麻花官宣进驻佛山南海。图为话剧《疯狂理发店》。资料图片

■广东千古情景区大型实景演出《风笛之恋》。通讯员/李均良摄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追着演出去旅行”已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
面对文旅对城市发展巨大的带动效应,武汉、成都、南京等一批新一线城市展开了“演艺之城”新一轮的竞逐,持续释放旅游消费新活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的南海,如何奔赴竞争?
8月19日,南海举行“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发布会,正式发布《南海区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立足湾区,南海提出,将打造3大演艺核心区、推出10大演艺品牌,构建演艺活动品牌、运营空间、人才供给体系,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激活南海区文化旅游演艺资源,打造辐射湾区的文旅精品,推动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抓抢人文经济发展机遇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4年初,南海区委提出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的目标,并把人文经济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率先在大湾区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演艺不仅是新一轮城市软实力的综合比拼,也是以“文化自信”为底层逻辑的新一轮城市发展布局。与武汉、成都、南京等一批新一线城市的硬实力相比,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南海有自己的底气与逻辑。
首先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海是发展演艺事业的一片沃土,这里有醒狮、龙舟、功夫、粤剧等世界级文化IP;4万年前,南粤先民们就已经在西樵山麓生产精致的石器和木器;800年前,“南海一号”装载着南海文头岭、奇石窑生产的陶罐远洋航行……这些都为演艺创作提供源源不绝的创意灵感。
演艺是南海文脉传承与创新的艺术桥梁,而城市的文化肌理给予了演艺行业最大的生命力。
第二,是多元化新演艺空间。近年来,南海区因势利导做强“演艺经济”,全区超百个演艺空间开展营业性演出,以“小门票”撬动“大经济”。
如发布“南海有戏·桂城青年新演艺”发展计划,培育新乐府大湾区创演中心、K13开心麻花十三月剧场等一批新演艺消费地,打造“大湾区粤潮青年文化新聚场”。其中,“新乐府大湾区创演中心”获评“2023中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之十大产业社区”。
多元化、沉浸式的演艺新空间逐步在南海城市间落地,舞台与公共空间的结合,在突破传统演出场景的同时,逐渐成长为文旅商结合的线下消费新场景。
第三,是本土可观的消费市场。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和不断创新的文旅发展,造就了南海区成为节假期湾区旅游的热门之地。
作为宋城演艺在大湾区打造的首个千古情项目,广东千古情自2024年大年初一开业以来,已组织大小演出超600场,接待游客逾400万人次,刷新全国千古情景区开业纪录。目前,省内外旅行社与广东千古情开展合作超500家,带动周边餐饮业整体消费同比增长约40%,成为全国瞩目的现象级旅游演艺集聚区。
多元化的演艺新空间,创新的消费场景新体验,伴随着无数的南海新故事。面对文商旅不断融合的当下市场,这些充足的客源是演艺市场的最大保障,也是南海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的底气所在。
打造演艺消费三大核心区
如何发挥文脉底蕴深厚、本土市场可观、湾区观众互动紧密等优势,引领“观演+旅游”消费新潮流,南海有新的解题思路——
《行动计划》抛出了目标计划:至2026年要实现年均观演人次突破1000万,力争落地2个以上全国文化30强企业项目,打造2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原创演艺精品,推出一批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示范效应的演艺品牌活动。
打造演艺消费三大核心区,是南海布局的“先手棋”。
《行动计划》指出,将依托千灯湖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千灯湖都市潮玩演艺核心区;发挥广东千古情龙头带动作用,打造听音湖岭南文旅演艺核心区;立足佛北城市中心和制造业当家特点,打造博爱湖佛北城芯演艺核心区。
不难看出,南海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有着以演艺产业带动流量经济的长远考虑。立足南海三个实力强劲的消费集聚区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必然能够强化这些集聚区对于流量的拉动力,进而实现演艺“流量”变“增量”。
创作演艺精品力作,是南海谋划的“关键棋”。
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需要有南海特色的文艺作品做支撑。只有不断推动创作精品化,巩固和放大演艺品牌效应,才能进一步提高南海艺术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一方面,南海有深厚基础,也有发展条件。南海提出要打造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创作一批数字化时尚潮玩新演艺作品、创作一批大众化群众性主题作品。这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南海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演艺空间功能,是南海做活湾区演艺新高地的“致胜棋”。
《行动计划》提出,未来将打造10大演艺品牌项目、10大高端场馆、超100万平方米演艺运营空间。演艺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能够丰富南海文艺舞台,形成“处处皆剧场,人人可艺术”的城市文化氛围。
“谋业”的前提是“谋人”。南海提出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深化与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合作,促进艺术家、青年人、演艺企业跨界融合,发挥创意零售、青年派对、社群活动等丰富的潮流消费新体验,激发演艺产业的无限潜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依托新消费、新作品、新空间,南海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商旅融合发展之路。
积极融入大湾区演出经济“朋友圈”
发展演艺产业,不仅让更多城市有了展现自我的新窗口,还赋予了城市破圈的“流量密码”。对于南海来说,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有着多重意义。
其一,文旅经济发展的“高光时刻”,少不了一场场演艺活动的“持续高歌”。
近年来,不少城市因为举办了演唱会、音乐节等互动性、年轻感十足的活动,释放出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吸引年轻人纷至沓来。
南海感受到了演艺产业带动的强大效应。南海体育中心连续两年举办佛山草莓音乐节,入场观众达10万人次,累计带动周边住宿、餐饮、文旅消费近3亿元;“里水花月夜”大型水上沉浸式实景夜游演出项目自2023年5月开通以来,带动餐饮业营业额和住宿业开房率同比增长超30%。
会上,南海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方华刚抛出了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的构想,“我们将积极探索“商业+演艺、影院+演艺、餐饮+演艺、旅游+演艺”等新模式,结合水上南海、大地艺术节等特色活动,联动全区景区、商圈、酒店、民宿等,打造集美食、音乐、露营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文旅嘉年华,让南海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其二,立足自身特色打造演艺新高地,融入大湾区演出经济“朋友圈”。
“演艺经济”兴起,大湾区各城市通过各自独特的文化及旅游资源,纷纷布局演艺产业新赛道。
比如,澳门正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彰显文化活力。深圳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打造“演艺之都”。
再看南海,提出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积极融入大湾区文化艺术“朋友圈”。会上,开心麻花官宣进驻佛山南海,开心麻花联席总裁刘岩对此充满期待,“佛山分公司的成立,完善了开心麻花的立体化市场布局,希望能跟同行一起,发挥我们的品牌优势和行业资源,立足南海,深耕佛山,联动湾区,放眼国际,打造更多精彩故事。”
当前,南海正把人文经济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把握好演艺经济、赛事经济、会展经济的发展风口期,率先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消费新高地、演艺新高地和岭南广府文化新体验目的地。
南海“好戏”,拭目以待。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付艳霞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柯凌娜黄洁黄婷通讯员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