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水镇布新村党委书记李礼桓:
敢于啃“硬骨头” 推动烂地变“景点”

■李礼桓(右二)在村内实地考察。

他曾是保家卫国的钢铁战士,在部队服役4年。如今,他是一名“兵支书”,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是里水镇布新村党委书记李礼桓。
绿美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从拆除残垣断壁老旧破屋到系统整治人居环境房前屋后,从常态清理农村垃圾到长效增绿补绿,从除旧布新到统一规划……李礼桓带领村民建设公园、“四小园”、一米庭院等,实现乡村变游园,为绿色生态注入了强劲的文明力量。
舞台在变,初心未改。从退役军人到村干部,李礼桓以实际行动诠释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推动布新村的环境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布新村获得里水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先进单位的荣誉。
勇挑重担
推动乡村旧貌换新颜
布新村位于南海区里水镇,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星湖公园内有一棵大树,多年来,这棵树“倾听”着乡亲们的家长里短,“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村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星湖公园所处的位置以前是一块烂地,如今这里不仅有篮球场,为年轻人提供运动场地,还绿树成荫,让村民可以在此休憩。”布新村村民强叔说,“如今村内面貌焕然一新,而李书记是推动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带头人’。”
之前,布新村是人居环境“落后村”,绿化少,车棚、杂物、烂石、垃圾堆挤占街道,环境脏乱不堪。2014年,李礼桓带领党员和群众下决心改变“脏乱差”现状,在大家的努力下,村里的环境绿化渐渐发生了变化。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进一步提升绿美环境,盘活村里的闲散废弃烂地是重点工作之一。首要任务就是要和村民沟通,让他们把地腾出来,交给村委统一打造。”李礼桓回忆说,由于这些烂地多是村民的私人土地,他们担心土地会被收回,一开始不太愿意配合,导致工作推进并不顺利。
积极做工作,事后有反思。“有位老村民,我们把他的烂地清理干净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堆放杂物,好像这成了一种习惯。”李礼桓对村民的行为感到疑惑,于是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经入户了解,原来这些杂物都是农具,放在这里是为了方便日常干农活。后来通过协商和劝导,烂地得以清空,改建为绿化地,农具也有了更好的安放处。”
在部队,李礼桓习得过硬的军事技能,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力。他把这种遇到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带到了工作中,带着村干部不断入户拜访、走街串巷,倾听民意、解民忧,将村民的期盼变成规划并付诸实践。
过去10年,在李礼桓的带领下,布新村通过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四小园”建设、建立人居环境自治公约等,实现村内环境持续改善。由废弃烂地改建而成的4个公园,也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美化环境
带领村民打造一米庭院
七月,阳光明媚。走进布新村,路面整洁,沟渠清澈,门前屋后的小庭院成了独特的景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村现在成‘景点’啦!”村民们纷纷说道。
人居环境变好,留住了村民的乡愁。2022年起,在李礼桓的带领下,布新村着力推动“一米庭院”百家美行动,让村民根据喜好,自主打造专属的庭院。“为了更好地改善村内环境,我们进行了多次调研走访,与村民一一沟通,并邀请设计师现场查看,出具设计方案,再动员村民齐建设齐参与。”李礼桓说。
“听到李书记的动员,我马上响应。能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漂亮,当然支持。”村民爱姐自豪地说,如今她家门口的庭院已成为一片小花海。
布新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进行微改造,打造成面积约1平方米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或以上三项混合建设项目,已成功打造7个一米庭院。村民们积极响应一米庭院项目,自发打造属于自家的一米庭院,已打造35个小景(含居民家庭内)。一米庭院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培育了文明的民风、村风,还大大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
如今,村内房前屋后花木成景,犹如一幅乡村风情画。“此前乡村环境的提升,让村民看到了成果,唤起了他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如今他们也积极加入乡村建设的热潮。”李礼桓感慨地说,做基层群众工作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撸起袖子加油干,付出总会有回报。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提起李礼桓,他的同事都连连称赞。“他没有架子,工作起来就进入无我的境界。”布新经济社社长李炼强说,在村民心中,李礼桓是一名和蔼可亲的书记,也是同事眼中雷厉风行的领导,在他的带领与推动下,村里的环境才能有如此大的提升。
村书记是一份相当有挑战性的工作,建设乡村、协调村民、环境美化……虽然不是上战场,却时常忙得像打仗一样。李礼桓说,大家都叫他“兵支书”,其实“兵支书”既不是“官”也不是“兵”,还要上阵不断啃“硬骨头”,但这个称号也赋予了他比一般村干部更多的荣光与责任。他表示,未来将不断努力,奋力前行,带领村民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程虹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洪晓诗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