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湖会客厅”首期嘉宾建言桂城如何进一步打造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
重视发展新兴业态 加快文化优势转化

■千灯湖建设已走过25年历程。 通讯员供图

编者按
从1999年7月首期开建至今,千灯湖的建设刚好走过了25年的历程。25年里,作为南海、佛山地标景观,千灯湖书写着城市发展的传奇,引领着南海城市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方向。
继2021年“灯湖论见”评论栏目亮相后,“灯湖会客厅”访谈栏目即日上线,主要访谈政要、企业家等。访谈栏目由南海融媒联合桂城经发办、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倾力打造。欢迎分享你的思想、理念、创意、经验、故事……
桂城打造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优势和底气主要体现在哪里?桂城构建总部经济“一区三基地”的空间格局中,三个基地如何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布局?三个基地如何互相配合、各有分工、共同发力来促进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的持续良性发展?看看“灯湖会客厅”首期访谈嘉宾、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高成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佳怎么说。
桂城打造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势能较高
南海融媒:结合目前的区域发展形势,请您谈谈桂城打造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优势和底气。
李晓佳:一是产业基础。产业总部基地不是仅仅以桂城区域的企业为基础,它是以整个广佛区域,特别是佛山、南海区域的产业为基础,其产业基础的雄厚性、优势性等各种研究和数据已经表现得非常充分。
二是桂城打造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具有比较高的势能。佛山是广佛同城化的一个产业大区域,在珠三角、大湾区的产业当中具有较高的发展地位。桂城处于广佛中心区域,总体上势能比较高,如拥有广东金融高新区、季华实验室等省级金融科创平台。
三是城市引力。桂城是佛山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南海城市核心区域,也是广佛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桂城城市建设风貌和吸引力与广州天河CBD这样的区域相比还有差距,但和广州其他区域比起来已是不遑多让。
四是服务配套集中体现医疗教育等方面。桂城和南海集聚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都是排在前列的,医疗资源除了本地一批高等级三甲医院外,省一级医院也在桂城落户布局。这样高水平的配套服务能吸引湾区一批优质企业在这里设立总部,承担品牌、设计、营销、财务、金融等一系列总部功能。
三个基地互相配合各有分工共同发力
南海融媒: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认为三个基地应如何发力,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
李晓佳:三个基地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布局的,面对的是不同规模、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企业。
千灯湖超级总部基地主要面对大型企业,包括大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大型服务业、金融企业,更多反映的是对区域超大型企业服务集聚发展的需求,因为千灯湖片区本身的金融和服务发展已有一定规模。
映月湖小巨人总部基地面对的是已有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需要再上台阶的企业。这个片区靠近广州,未来的交通规划也非常好,能够为企业进一步吸引人才、集聚资源提供比较好的区位和配套条件。
文翰湖片区拥有季华实验室等大型高等级科创研发中心,在这个区域为一批科创型企业提供总部发展空间比较合适,它主要面向科技含量较高、发展较快、潜力较大的一批企业,距离广州南站近,能够较好地对接港澳资源。
从这个角度看,三个基地是互相配合、各有分工、共同发力,促进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的持续良性发展。
新营销、新能源等新兴业态需重视
南海融媒:全域打造佛山总部经济集聚区,桂城提出“2+4”行动。其中“4”指在城市气质、产业生态、人文活力和公共供给4个方面的升级。对这4项升级,您有哪些建议?
李晓佳:这4个方面的升级,是需要久久为功的工程。
城市气质更多是社会公众和外部评价的一个体会和观感,它不一定能够具体量化到很多指标,但总体上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把握的。对于桂城而言,南海千灯湖片区在整个佛山城市当中代表着现代都市的气质,但另一方面,叠滘水乡等区域也是岭南风貌的集中体现。如何在城市气质当中将岭南传统风貌和现代都市气质有机融合起来,值得研究。
产业生态方面,桂城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相对均衡,服务业当中的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和餐饮等消费性服务发展也相对均衡,除了一些传统制造产业仍然存在,电子信息等一些新兴产业这几年在桂城也有较好的发展。但值得指出的是,在产业生态当中,新营销、新能源等近几年全国大热的一些新兴业态,在佛山、南海、桂城发展还没有那么蓬勃,需要引起重视。
人文活力方面,建议进一步挖掘岭南村落文化、市井文化,同时结合南海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载体的落地,提升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行其道,推动夜经济的繁盛。
公共供给方面,总体已经很好,包括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议在教育、医疗方面能有一些更优质的供给,如教育方面不局限于基础教育,在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等方面也能提供更好的支撑。
文化优势的三个转化
南海融媒:桂城应如何把文化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写好人文经济新篇章?
李晓佳:这要从几个层面来考虑——
第一个层面是文化优势如何转化为城市吸引力。如叠滘龙船漂移吸引百万线下人流和数十亿线上流量,如何把它转化为区域品牌,然后吸引消费者、资本对这个区域加以更多关注,是后续要做的大文章。
第二个层面是文化优势如何转化为公共服务优势。人文环境本身就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渗透到公共服务各个方面去,对招商引资和人才集聚有非常大的助力。
第三个层面是刻入骨髓的人文精神如何转化为企业家以及全社会坚持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的地方传统。如扒龙舟的奋勇争先精神如何发扬到经济建设中去,可以做很多文章。
千灯湖25年的建设历程启示深刻
南海融媒:您认为千灯湖建设对城产人文深度融合发展的启示主要有哪些?桂城构建总部经济空间格局“一区三基地”过程中,千灯湖如何发挥超级总部基地的作用,服务南海、佛山高质量发展?
李晓佳:千灯湖的建设,放在全国来说都是为数不多的取得较好成效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典范,启示比较多,也比较深刻,值得今后进一步认真研究、借鉴和发扬。
首先是站位高。通过广东金融高新区这样一个定位的提出,一下子就站到了全省的位置,不仅仅是局限在南海、佛山。随着广佛同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进,这样的站位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前瞻性,获得了高层级的发展势能。
其次是眼界远。当年这个片区不要说离佛山中心城区,就算离南海当时的中心城区都有点偏,但就扭住了广佛同城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朝东面向广州核心区域去推动,通过广佛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成功将自己打造为广佛同城的桥头堡,现在又有了发展为广佛都市区西部次级中心的趋势。
第三是定位准。千灯湖片区大规模发展工业不太现实,发展普通的商贸服务等,广州相邻片区已有很多同质化竞争,南海大沥也有成体系的商贸格局,因此这个片区定位在以金融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特别是刚开始阶段的金融后台服务,应该说定位非常准,避开了无谓的低层次竞争。
第四是投入大。整个片区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社会投入都非常大,通过持续20多年的投入才有今天的体量和规模,也真正实现当年的构想和规划。因此,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要算大账、算总账、算长期账,不能浅尝辄止,稍微投一点点觉得不能马上获得很大回报就停下来。
第五是耐得住。千灯湖片区有今天的成就,是25年来持续不断积累的结果。千灯湖片区目前发挥超级总部基地的功能,就是它集聚了一批产业和金融总部,通过它们进一步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竞争,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质量。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关帅屏通讯员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