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等你来!
多场招聘会助企业“招兵买马”

■西樵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
春节假期过后,南海多个镇街陆续举行或将举行大型招聘会,满足各类人才求职需求,保障企业的用工需求。
西樵
150家企业提供3000多个岗位
2月27日,西樵镇2024年春季人力资源招聘会在西樵镇轻纺城启沅东路举行,吸引超5000人次现场参与,初步达成就业意向800多人。
当天上午10时许,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求职者在各企业展位前认真阅览招聘简章、咨询岗位信息,向心仪的企业投递简历或填写求职意向表,不少参会企业招聘人员也主动招徕求职者交流洽谈。
现场招聘企业有150家,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涵盖纺织、陶瓷建筑、旅游酒店、卫生用品、五金电器、印刷包装及电商等行业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丰富的选择,招聘岗位平均月薪5000元~8000元。
现场求职者热情高涨,企业收获满满、惊喜不断。“我们招聘销售为主,同时还有短视频运营、各电商平台运营、IT经理等岗位。今天特意建了微信群,有60多位有意向的求职者加入,让求职者与HR直接沟通,进一步了解公司的招聘岗位。”广东启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摊位是“人气王”,深受年轻求职者青睐。该公司人事主管贾霄告诉记者,该公司主要经营停车场出入口设备,销往国内外。福利待遇方面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入职即买社保,还提供小区式住宿,“现场招聘求职者多,招聘效果挺好。”贾霄说。
“我想找财务或办公室相关的岗位,刚刚投了简历,希望能成功!”潘小姐手里攥着她的个人简历。“我是通过南海西樵公众号关注到招聘会的信息,便与朋友罗女士一起相约前来看看有没有‘心水’企业。”罗女士则想尝试新岗位,她说,“新年给自己新的挑战,希望找一份与以往不一样的岗位,多方面提升自我。”
招聘会提供岗位累计数量约3078个,进场人数累计超5000人次,初步达成意向数800多人。3月1日~3日将分别在西樵科技工业园、大同圩、西岸社区开展人力资源招聘会,满足节后各类企业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招聘求职需求。
九江
3000个岗位虚位以待
春节假期后,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九江分局安排工作组到企业调研,了解大型企业的用工需求数量、缺工的岗位种类等情况,挑选企业参加贵州省专场招聘会。并在1月底就通过微信、网站宣传现场招聘会的举行时间,呼吁有用工缺口的企业积极报名。
九江最大规模的现场招聘会将在3月3日举行,地点设在儒林广场。招聘会提供岗位超过3000个,并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满足求职者的需要。
现场将有很多九江知名企业设摊,预计提供优质岗位数量比去年明显增加。招聘会鼓励企业设立“妈妈岗”,采取弹性的上班时间,拓宽妇女的就业渠道,欢迎有求职需要人参加。
佛山市允迪薄膜材料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梁熊飞表示,感谢人社部门在招工方面提供的帮助,公司今年看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前景,扩大产能后,需要新招100人左右,希望通过招聘会,解决用工缺口问题。
延伸阅读
找工作时警惕这 10个招聘陷阱
一、非法职业中介陷阱
1.招聘“黑中介”
一些没有相关资质、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或者冒用、伪造相关资质的“黑中介”,非法从事职业介绍、工作招聘等中介服务活动,甚至有的公司本身就属子虚乌有。这些“黑中介”大多无法提供真实、合法的“靠谱”工作机会,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轻松拿高薪”“升职加薪快”等为诱饵,使用各种手段骗取求职者钱财。
二、招聘收费陷阱
2.入职前先交钱
中介机构还未介绍到工作就以各种名目向求职者收取费用,是最为典型的求职招聘陷阱。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是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之后再以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已交纳的费用借故不退还求职者。这类骗局往往有几个特点:对职位许以高薪并承诺工作轻松;对学历、工作经验要求很低;面试过程简单,轻易即可通过;收费要得急且看似各有名目,实际并不合理合法。
3.求职“内推”
个别中介机构或个人宣称与世界五百强、大型国有企业等知名公司合作,具有内部推荐权,求职者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就可以通过其提供的专业辅导或特定途径,顺利获得金融、互联网等热门行业公司的优质offer。但这些能“内推”“保offer”的承诺往往难以兑现。有的求职者因本身符合相关岗位要求而被录用,这类机构就归功于己;如果求职者没被录用,这类机构就会以种种理由搪塞,拒绝退还求职者相关费用。
4.招聘“套路贷”
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挖出”购车贷、美容贷等新型招聘陷阱,主要蒙骗毕业不久、初入职场、找工作心切的求职者。
5.入职捆绑付费培训
一些培训机构或中介公司,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以高薪、名企工作岗位为诱饵吸引求职者,面试时则向求职者提出“工作能力不足”“岗位有从业资格限制”等理由,要求进行入职培训或考证培训,并承诺完成培训后即可上岗。当求职者交付培训费用后,此类培训机构却不提供承诺的相应工作,或者以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等理由,在求职者刚一上岗就予以解雇。更有的企业,一旦收取求职者的培训费后就会即刻“人间蒸发”。
三、以招聘为名诱骗从事违法活动陷阱
6.兼职“刷单”
不法分子通常会在一些知名网站、论坛、各类网络服务平台上发布事先编造好的招工信息,以“高薪急聘”“学历不限”等字眼博取关注。求职者一旦点击进入链接后,便会被要求通过加QQ、微信等方式进一步“单聊”或“详谈”,逐步暴露更多个人信息并被诱导下载刷单APP。求职者一旦落入陷阱,最初几次刷单会轻松赚得几百元,随后为获得更高比例佣金而垫付更多金额,直到自己相当数额的资金转入了不法分子指定账户,就会被对方迅速拉黑。
7.传销“拉新”
传销组织具有收取入门费、拉人头、金字塔结构的盈利模式等典型特征。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一些传销组织转为通过布设网上招聘陷阱拉新人、发展下线。这类传销组织在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以“勤工俭学”“招聘兼职”“高额回报”等为诱饵,吸引求职者应聘。一旦求职者落入圈套,传销组织便会要求缴纳一定费用或购买某种产品,并指派各种“推销任务”。这类传销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迷惑性,又往往通过网络招聘等手段实施,更增加了其隐蔽性。
8.色情招聘
这类招聘陷阱的目标多为年轻女性,常常以招聘“行政秘书”“生活助理”为名,有的还打着招聘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的幌子,或明或暗要求“特殊陪伴”“专项服侍”等,实质上是要求女性求职者从事色情服务。
9.盗用个人信息
一些不法分子以招聘的名义,打着“高薪兼职”“点击返现”等幌子进行电信网络诈骗,诱导应聘者办理银行卡、手机卡或注册APP账户。这些银行卡、手机卡或支付账户会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一旦相关信息涉案会直接牵连到持有人,带来个人征信受损或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等风险。
四、合同陷阱
10.“猫腻”合同
求职者找工作时,还要防范遭遇劳动合同陷阱。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的签订合同后没有给劳动者一份合同文本留存,有的签订合同中缺少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具体信息。劳动者到岗工作后,特别是当出现一些争议时,就可能被用人单位以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合同相关条款为由,拖欠或拒发薪酬。
警方提醒
如果遭遇招工诈骗,求职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向当地公安局报案,让警方介入调查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如果求职者怀疑公司或雇主存在不合法行为,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三、如果求职者在招工过程中被欺骗或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向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举报。
四、求职者还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
(综合央视新闻、工人日报)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何泳谊谭铭恒通讯员潘仕钊黎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