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里水古韵芳 醉美水乡花似锦

■里水花月夜,郁水千年醉岭南。

■郁水桥上,花灯装点新春花市。

■保温棚里的百合花准备销往市场。

■蝴蝶兰迎接春的到来。

扫码看视频

千年时光,浸润无数繁华。水上南海,细酌岭南古韵芳华。
岭南的气韵,与水有关。这里的江湖,真的就是江和湖,它们与水畔的一切,构成南海人不同时代的记忆。
2月4日是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岁之轮回,由此开始。《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水上南海》摄制组走进里水河畔,这里有水上花市、火船码头、北涌亭、郁水桥……岭南人的日常,从千年里水河畔的热闹探寻,今日的繁盛就在预料之中。
千年郁水文化浸润
如果要在南海找寻一个最具岭南水乡风情的镇街,非梦里水乡莫属。
“郁水长流光庙宇,落霞反照耀乾坤。”作为里水的母亲河,里水河原名“郁水”,因水道曲折,土语又称弯曲为“屈”,与粤语中“屈”谐音,故得此名。后来,人们常把峡外水道称外水,峡内水道称里水,里水便逐渐取代郁水并为大众所用。
千百年来,里水河从罗濛峡穿过,与水口水道汇流后奔向珠江。这里,以前是南粤与中原沟通的重要门户,大多数与岭南有关的名流墨客、商贸往来,都取道于此进出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源流之地。
时光的水从中淌过,沉淀下物华天宝,沿线有千年文头岭古窑遗址,以及曾入选广州旧“羊城八景”的“石门返照”“灵洲螯负”(金山古寺)。“灵洲鳌负”所指的“金山寺”,拥有1600多年历史。
千年水脉源远流长,是一条承载广府文化、广佛情缘的文脉。里水水网密布,过去以渡船(艇)为主要交通工具。位于里水河畔的火船码头,是连接里水的水路和陆路的主要交通枢纽,服务于里水及周边地区居民的出行以及货运物流。20世纪90年代起,陆路交通路网快速发展,水路交通日渐息微,火船码头也于1996年退出历史舞台,成为里水人对水路出行的记忆。
曾经,昼夜不停地渡人到羊城的火船,已变身为时尚新潮的红锦鲤号,它把古老的郁水和数不尽的乡愁都写在了“里水花月夜”中,向市民游客讲述“千年水脉承古今,广佛情缘水为媒”。
里水与广州地缘相邻,水脉文脉交融的基因,早已渗透在里水人的血脉里,成了这座城市的气质。在广佛全域同城的大趋势下,与广州的接壤30多公里的里水,已汇聚了超过20万广佛候鸟,他们同饮一江水,共筑一座城。
千年郁水滋养,厚积文化浸润。千年水脉中涌动着一种蓬勃生长、力争上游的力量,推动着里水焕发新时代的荣光。
水上花市繁花似锦
里水人知道,有些水以及水上的往事和今天,已经长在了里水的骨子里。
晴好的天气,泛舟而上,里水河沿线的众多古老建筑尽收眼底,北涌亭、郁水桥、火船码头、观龙台……见证着里水的风风雨雨,承载了里水深厚的历史文化。
春节临近,入夜后的里水河一河三岸,花灯和花船流光溢彩,繁花与飘色相依,一片喧闹繁华,从水上到岸边,处处繁花似锦,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赏水上飘色、玩水上巡游、品特色美食、祈新年好运。
“花灯配上水雾,就像一幅夜幕下的画。”晚饭过后,市民何锦强与家人踱步在河畔,欣赏沿岸的水上飘色花灯。水上飘色是传承超过250年的岭南民间艺术。当蝴蝶兰、百合花、锦鲤、龙凤等富有吉祥寓意元素的花灯装饰融入舢板,巡游花船划过平静的河面,宛如游龙在水,点缀着两岸风光。
人气火爆的水上花市还登上央视。1月17日、20日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联播频道走进岭南新春水上花市,展现着鲜花里的中国年。
以“水”为根,以“文”塑魂,里水让更多的人愿意亲近、融入。里水正在利用这一天然的“磁聚场”,探索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能在里水享受文旅兴旺的烟火气。
一水相牵,一脉情长。作为“水上南海”计划首个高品质示范引领项目——里水花月夜,自2023年4月启航以来,这部大型水上行浸式实景夜游演出,已成为南海夜经济消费的一个新标杆和南海夜间城市会客厅的一张新名片。
水上南海里水共创
南海水与城共生、水与产相依。
2023年“水上南海”工作推进现场会暨里水花月夜启航仪式在里水举行,《“水上南海”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布,首批明确了水生态、水交通、水经济、水生活、水人文五大方面的141个项目。
在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看来,水是南海文化之魂,“水上南海”战略,就是要以水为脉,强化文化引领,更好奔赴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水是里水的灵气所在,也是里水凸显的文化符号。里水曾抛出“里水河开放共创计划”的基本构想与实施方略,以里水河这条活动之河,共创泛舟、亲水、夜游、花市等多元水上新玩法提案。在里水河南部的水口村和北部的大洲村中打造乡村新生活和田园新业态,并重构艺术河畔——城市文娱中心、里水圩岸——青年共创街区、郁水左岸——文商旅综合体三段都市水岸,释放滨水价值空间,推动文商旅综合发展,助力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
当郁水奔向珠江,当千年文脉成为城市的记忆,当醉美水乡映照大湾区,就注定了这里有着与众不同的情怀与追求,在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春天里,向前,向上,向未来。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戴欢婷通讯员蒋素媚熊奏凯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章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