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镇街拼经济2024全速起跑
“聚焦区委‘1114’工作体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百千万工程’引领城产人文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谋划了2024年全区重点工作,也为各镇街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一年如何落实部署?各镇街党(工)委书记、镇长(主任)在1月31日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谈计划、领任务,将不折不扣抓好区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的落实,为全面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作出贡献。
桂城 一马当先挺进千亿镇街
1月31日下午,在南海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桂城街道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上,人大代表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围绕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旅商贸、营商环境等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桂城要围绕挺进‘千亿镇街”’目标,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和中央活力区,打造城市客厅典范。”王勇参加桂城街道代表团的分组讨论,并对桂城提出了六大具体要求:一是前瞻性定位:挺进千亿;二是战略性产业:聚集头部;三是开放性格局:入圈进湾;四是先进性文化:青春活力;五是优势性保障:民生最优;六是斗争性品格:突破自我。
不少人大代表表示,对报告提出的“以进促稳,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增长信心;先立后破,统筹固本培新提升新质生产力”很有信心。“我们将在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上加大投入,也会投入更多智能化设备和数智化系统,为制造强区贡献力量。”广东昭信平洲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澍表示。“企业的出口订单陆续回暖,订单也较为饱和,报告中提及的跨境出海政策比较及时。”广东瑞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崇静说。
此外,代表们对“新型工业化、打造创新型年轻态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提出了建议。如南海区人才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绮文建议加快构筑制造业链式佛山样本,更好地利用季华实验室打造产业人才定制班等;又如广东南海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良辉建议,将国有资本的资源、资金、政策优势与民营企业等技术要素结合,快速催生出上市企业。
桂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余辉表示,街道上下要保持危机意识与斗志,自我加压,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为挺进“千亿镇街”夯实基础。
九江 打造“水上南海”示范镇
2023年,九江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跨越2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限上社消零等多项指标增速走在全区前列,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九江要做好水文章,集聚临港产业,建设乐善宜居的儒林乡,打造“水上南海”示范镇。
“这是区委区政府给九江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新的一年,九江要乘势而上,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全力以赴拼经济,打造‘水上南海’示范镇!”九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淮东表示,希望各部门、各村居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心协力、各展神通推动“水上南海”示范镇落地。
区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将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高水平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打造食品康养产业集群。罗淮东表示,接下来,九江要搞活一条“鱼”,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发展高水平农业,向淡水鱼种业、高品质预制菜两头延伸价值链,同时推进全域鱼塘改造建设美丽渔场,打造“一二三(产),齐步走”的九江模式。
“新的一年,仍然是全力以赴拼经济,仍然要凝心聚力抓发展。”罗淮东还表示,未来,九江还要建好一个园——佛山九龙产业园,以东丽华南产业园、中国先进医卫用非织造产业示范基地等为龙头,壮大新材料产业;以安德里茨、电将军储能等为龙头,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林氏家居、家具产业链系列赛等为牵引,示范带动家具产业转型升级。要谋划推进一个港,提速推进南鲲码头项目,集聚临港产业,支撑南海区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要共建乐善宜居的儒林乡,弘扬新乡贤文化,办好夕阳音乐节,办好南海儒林实验学校、名医中心、工人文化宫等重点民生实事,全民共建绿美九江。
西樵 再造一个现代化活力新西樵
过去一年来,西樵经济社会运行呈现稳中奋进的良好态势,主要指标均在全区前列,文旅产业、商贸服务业项目不断“上新”,发展亮点纷呈。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西樵要加快樵山康谷建设,大力开发桑基鱼塘生态文旅健康产业,打造产业出新、文旅出圈、城乡出彩的活力新西樵。
对此,西樵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夏泽鸿表示,2024年,西樵将坚定围绕“空间再造,产业重塑,缔造美好生活在西樵”工作主线,突出抓好“智造西樵”“好玩西樵”“绿美西樵”建设,推动“制造业+文商旅”比翼齐飞,全力打造南海西部区域中心、佛山西部城市高地。
在“智造西樵”方面,夏泽鸿表示,西樵镇将持续推进纺织、陶瓷、卫生用品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纺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品牌、拓市场、延链条,促进牛仔布、香云纱与时尚潮流元素融合,将传统纺织打造成为时尚艺术产业。
“我们将加速推动樵山康谷大健康、新能源、智能装备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以新兴产业集聚培育壮大制造业当家。”夏泽鸿说。
在“好玩西樵”方面,西樵则将加快佛山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出“十分好玩”系列活动,借助宋城广东千古情的开业,全力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
在“绿美西樵”方面,夏泽鸿透露,西樵镇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大力开发桑基鱼塘生态文旅健康产业,以更大决心和魄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同时,优化交通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缔造“在公园里工作,在城市里度假”的美好生活。
丹灶 奋力打造“中国氢都,科创丹灶”
在丹灶代表团,代表们围绕区政府工作报告,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盘活土地资源、文旅商贸等话题展开讨论。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南海多项经济指标位列全市五区第一,读完让人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南海区丹灶镇委党校副校长蓝丽君表示,丹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乘着“三带三区”的东风,充分发挥商贸优势,加快历史资源的开发,把丹灶文化进行变现,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壮大文旅商贸产业集群贡献丹灶力量。
“集体经济”是代表们在讨论中的高频词。丹灶镇荷村社区党委书记徐铨昌表示,探索“分润模式”可以让村集体物业不再单纯收取固定租金,而是与引入企业按比例共同分取经营利润,以利润分成代替租金收入,推动村集体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大力盘活“沉睡”资产,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广公司化发展、股权投资等创新举措,希望可以形成可行方案或者指导性的文件。
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表示,接下来,丹灶将聚焦空间赋能、科技赋能、人才赋能、资本赋能、集群赋能、出海赋能“六大赋能”,加速加力推动五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中国氢都,科创丹灶”,全力打造龙头企业、氢能企业、院士项目落户湾区的第一选择,全力打造有定力、有实力、有潜力、有魅力、有活力、有战斗力的高质量发展新丹灶。
狮山 勇当千亿“领头羊”
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南海区今年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其中提到狮山要加快“双中心”建设,推动佛山西站、博爱湖、南国桃园等重点片区联动发展,以强大智造能力打造无可撼动的“中国第一镇”。在分组讨论现场,狮山代表团的代表们围绕产业发展、城市配套、轨道交通、民生治理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建议。
狮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觉聪表示,过去一年,狮山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推进以铝型材、机械装备和医疗器械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扶持仕诚机械、大洋医疗等21家本土骨干企业增资扩产,以数字化为手段,推进中坚企业提质增效,新增7家市级数智化示范工厂,占全区78%,17家企业申报市级数智化示范车间,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支持专精特新。培育新增南方风机等8家国家“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33家,分别占全区47%和48%。以佛北战新产业园开发为契机,重点打造轻量化材料和轻工智能装备特色园区、强链补链集聚发展。
2024年,狮山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全面发力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围绕区委区政府六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勇当千亿“领头羊”。
大沥 拼出“中心大沥”江湖地位
区政府工作报告对大沥的期待很多,其中包括提速推进千灯湖中轴北延线、广佛湾建设,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打造广佛都市圈商贸极点;支持大沥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化商贸流通运作体系,引入跨境电商、商贸会展、供应链金融等新型多元经济业态,带动商贸物流产业链延伸,打造全国绿色智慧物流枢纽示范区等。
2024年,大沥应该怎么拼?
“大沥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沥商是‘中心大沥’最强大的底气,但还是要保持危机意识。”在南海区委常委、大沥镇委书记岑灼雄看来,2024年,大沥依然要紧扣“过河进湾、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工商并举、品质领航”的工作主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载体建设、抓好传统商贸的转型升级等方面,借力“百千万工程”让“中心大沥”加速“过河进湾”,以此拼出“中心大沥”的江湖地位。
大沥镇镇长游剑锋则表示,2024年,大沥将把握好工作主线,全力激活千灯湖城市中轴和广佛湾“双引擎”。同时还将加速“产业向上”“城市向新”,强化中心大沥的“两大支撑”。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互动机制,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多渠道激活社会资本,如启动全铝城市家具应用示范路段建设等方面,让城市变得更美;鼓励各社区动员多方力量,构建高质高效生产圈、宜居宜业生活圈、水清天蓝生态圈;打好集体经济牌,在大沥镇内培育更多“亿元村”。
里水 打造广佛经济社会融通先行镇
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里水要大力建设广佛青创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广佛经济社会融通先行镇。
“2024年,里水镇将围绕‘巩固、提升、创新、发展’工作主线,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坚持科创引领、产业筑基,构建转型发展新格局。”里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邓秀娟表示,2024年将立足区委、区政府赋予里水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镇域样本、广佛经济社会融通先行镇目标定位,实干担当、拼搏奋进,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作出里水贡献。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发挥一环数字科创产业带集聚效应,探索“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厚植优势,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物流、鞋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激发内需外销动能。优化金融超市、金融协会运作机制,加强产业链跨区、跨镇供需对接,深化设计师联盟建设,举办工业设计大赛促进产品迭代升级;支持鼓励企业开拓布局海外市场,推动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
三是提升农业发展品质。立足“一心五带十园”规划,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育,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落实“种业+”“电商+”“文旅+”计划,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志健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志健曾蓉陈肖玲沈芝强黄晴雯陈时然马一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