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文化赋能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桂城平东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打造宜商宜居宜游村居

■第五届平洲玉器珠宝文化周邀全国玉商来平东鉴玉交流。

■平东社区启动玉器街“微改造”,为建筑注入玉文化元素。
玉雕塑、石板路、古建筑、小桥流水……步入南海桂城平东社区,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桂城发挥强镇带村作用,立足“一村一策、一村一特色”思路,大力育典型、造精品,高质量推进叠北、平东社区典型村培育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第一梯队。
2023年11月6日,在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桂城叠北、平东社区获评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12月18日,在南海区“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叠北、平东社区获选为区“百千万工程”典型选树培育村。
近年来,平东社区大力推行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将玉文化渗透到社区各领域,推动玉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底色更亮、成色更足、特色更鲜明的“百千万工程”典型选树培育村。
产业兴旺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玉器小镇
平洲不产玉,却因玉而成,被誉为“中国玉镯之乡”。闻名海内外的桂城平洲玉器街,就坐落在平东社区中。
20世纪70年代起,平东社区便燃起了玉器加工的星星之火。到90年代中期,平洲玉器街销售产值已过亿。然而当时,玉器街的发展主要依靠沿街自发形成的居民商铺,不仅玉器私人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疯长”,还汇集了五金厂、制鞋厂、玩具厂等占地大、效益低的传统产业,使之看起来更像一条杂货街。
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势必要打破原来的空间和利益格局。坚定这一信念,平东社区确立以玉器产业为支柱产业,把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迁移出去,实现从低附加值产业向新型都市型产业转变,平洲玉器市场得以由分散式生产转变为产业聚集式经营。
如今,桂城平洲玉器街已成为全国四大玉器市场之一。在这里,每走一步就是一家玉器珠宝店,每个看起来寻常的档口,背后几乎都有自己的镶嵌、加工工厂。逛完一整个社区,就逛完了珠宝玉器的产业链。2022年,平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两级总收入1.54亿元。
产业兴旺带动了旅游业发展。2014年,平洲玉器街成为4A级旅游景区,但来玉器街的绝大多数还是顾客,游客占比并不高。平东社区党委书记罗锦华不断思考:“玉器除了是一件首饰外,还代表了一种文化。平东需深入发掘玉文化底蕴,加强文旅建设,讲好平洲玉器故事。”
以“文化为产业赋能、景区与产业互促”为导向,“平洲玉器”开启二次转型——打造玉器珠宝特色小镇。通过持续培育“平洲玉器珠宝文化周”品牌,平东社区将该IP打造成业内知名的文化活动,在2023年更是携手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举办了档次更高的玉文化交流盛会。
平东社区还大力培育“玉匠”精神,积极引导和推动玉器研发设计、雕刻工艺、电商直播销售等全链条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各种专业大型赛事,推动引才、纳才、储才。目前,平东社区集聚各类玉雕技能人才超1000名,同时引导“数字工匠”赋能玉器产业,抖音、快手等头部电商平台均已进驻,新零售直播从业主体超万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
化零为整
持续优化产业载体和空间
产业转型,还需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化零为整”提质增效,这也是平东社区破解产业空间局限的“关键一招”。
通过在玉器街划分专业片区,平东社区将加工企业引入到翡翠加工园区,建设园林式厂房,减低噪声和污染,让企业更加规模化、正规化经营。改变零散状况,也减少了翡翠加工对村民的影响。
平东社区还将经济社集体资产集约到经联社进行统一开发,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社区最新引进的项目领德产业园区为例,通过表决,经联社将项目涉及的3个经济社总面积约20232平方米(30.348亩)的地块土地使用权办理至平东经联社名下进行“工改工”开发,用于建设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玉器主题工业园区,设置集中切割雕刻中心、环保镶嵌加工中心等,引导中小作坊上楼生产,为平洲玉器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和空间。
将玉文化渗透到社区各领域,推动玉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也是平东社区产业转型的“密钥”之一。通过启动玉器街“微改造”,为建筑注入玉文化元素和现代元素,玉器街的“城市家私”配置得到着重提升。近年来,平东社区重点建设了沿江路(平东大道—新石路段)道路工程、玉器南街(大益西路—五斗路)道路工程、玉廉广场升级改造等项目,还新建了一批停车场(楼),增设超1000个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
结合乡村振兴,平东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累计投入3196.8万元积极推进雨污分流、“净岸行动”河涌清理、“四小园”建设、三线整治、农房风貌提升等民生工程,建设近悦远来的宜商、宜居、宜游典型示范村居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特色小镇。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邹韵斯梁慧恩通讯员陈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