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黄岐社区
凝聚居民“向心力”共筑幸福“同心圆”

■武广高铁桥下小公园美景如画。

■西围村貌大提升,乡村振兴展新颜。
2024年首个工作日,在大沥黄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陈焯礼的办公室里,一大早就有几位经济社党支部书记、社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各个项目的进度和规划。
“书记方桌会”是黄岐社区的一道独特风景,大家在书记办公室聊工作、讲发展,简单事务快速处理、困难事情集思广益。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抓环境改造“硬实力”与基层治理“软实力”,强大的向心力成为黄岐社区“百千万工程”建设的有效推动力。
党建先锋聚民心
“黑旧点”变身“网红点”
走进黄岐社区西围经济社,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面积500多平方米的文体中心,车辆整齐有序地停放,公园里到处是休闲娱乐的人,2000多平方米的彩绘长廊在绿树、小桥、流水间交相辉映……西围党建室和文体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有30多年历史的旧粮仓摇身变成网红打卡点,被盛赞为“彩虹村”。
“社区对我们经济社不仅有管理制度的引领,也会对乡村振兴项目进行资金补助。”西围经济社党支部书记、社长原秀云说。“这么好的条件,我当然要为我们经济社多争取资源。”一次次走访、一次次恳谈、一次次到社区书记办公室寻求问题的解决。
黄岐社区乡村振兴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昔日的“黑点”、“旧点”如今已变为发展的新起点、新亮点。漖表涌“一河两岸”整治提升、特色“四小园”打造、旧墙美化涂鸦、沥青路铺设、下水道优化、公厕和垃圾压缩站建设、旧物业提升活化等,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升级,物业租金上涨、村民和租客的居住环境越变越靓,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长效机制强发展
“要我建”变为“我要建”
黄岐社区与广州仅一线之隔,交通便利、商贸活跃。社区现有常住人口4.3万多人,其中“广佛候鸟”及外来务工人员占八成。外来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等,给社区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带来不小的压力。
如何让“候鸟”归心、居民安心、众人同心呢?黄岐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制定《黄岐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长效管理机制自制公约》,为构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打开新格局。
“自治公约”前期围绕人居环境整治为调研主题,共发动直联团队、党员、股东代表等,走访各类群众、代表超300多户,收集建议100多条,将社情民意转化为居民公约,越来越多的居民将“村事”当“家事”。
“近几年,针对人居环境品质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而带来居民需求的矛盾,我们领题攻坚。”黄岐社区党委书记陈焯礼介绍,“社区以‘自治公约’为抓手来整治环境乱象,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标本兼治,设立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和专项巡查机制。”
对纳入“红榜”的进行通报表扬、树立典型,对纳入“黑榜”的进行通报鞭策、传导压力。2023年以来,社区共出动巡查人员超800人次,对卫生黑点屋主发出《整改通知书》22份,清理户外架、空中飞线、废弃线160余处,清理“牛皮癣”、大街小巷积水约1000余处。
“以前有些巷子堆满了杂物、垃圾,味道熏人。现在大家齐动手、共维护,清理之后,整个空间干净整洁了很多。”滘中村泉叔说。
多元共治惠民生
“多元力”助推“熟人圈”
漖表龙舟基地是展示漖表龙舟悠久历史文化、奋勇当先龙舟精神的一个文化交流中心。如今,这里还成了“创熟”议事会阵地。
黄岐社区通过“全民创熟多元共治”,打造“1+3+5+N”模式:以社区党建力量为核心,立足社区3个(漖表龙舟基地、棉花村棉西文化室、党建公园)议事会阵地,以“党员+新市民+长者+家庭+青少年”共同组成“五色”合力,定期开展N种“熟人圈”服务,加深居民与社区、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联结,营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通过‘创熟’促进交流,让村民和租客共同参与社区建设。”陈焯礼表示,“我们以‘节日+创熟’为主题开展服务,链接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和基层治理,从而推动全社会参与‘百千万工程’。”
多条进村沥青路便捷、干净,古村活化建筑古朴、厚重,桥下空间新“四小园”清幽、怡人,广佛放射线1号桥、广湛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向心而行,必有所成,经历着蜕变的黄岐社区作为“百千万工程”稳步推进的缩影,正实现乡村风貌和群众幸福感“双提升”,它将以继往开来之势规城市之划,以环境提升促产业转型升级、造集体经济“强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麻丽丽蔡燕琼通讯员李雪仪刘靖雯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吴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