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冠能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黄志建:
潜精研思 让机器人代人“触电”

■黄志建(右)检查高压线检测仪摄像头运作情况。

黄志建
出生年月:1985年11月
职务:广东冠能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工匠感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不断精研技术,用匠心点亮万家灯火!
工/匠/印/记/
入行15年,他参与了多个地区的电力设施建设,以卓越的执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完成了一个个施工任务。他自2013年起专注于电力行业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开发及应用,成功研发了多款带电作业机器人,取得了多个技术成果,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多款产品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评定为“国际领先”。
在桂城瀚天科技城,借助专用“上线带”,一台电力裸导线涂覆机器人稳步爬升并精准固定在电力导线上。随后,在地面工作人员的遥控下,机器人为导线均匀地喷涂一层绝缘材料,一改过去需要人工带电作业的传统模式,从本质上提升作业安全水平。带领研发这台机器人的,正是广东冠能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黄志建。
“从设备研发到升级改造,唯有将匠心精工要义渗透到毫克之间,才能打造出保障生命安全的带电作业机器人。”入行15年,黄志建对于电力设备的雕琢一如既往,饱满的激情不曾褪去,研发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带电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为电网运维和基层人员提供了一份坚实可靠的保障。
不断攻坚克难成为电力行业技术能手
2010年1月8日,经过2万余名建设者9个多月的顽强奋战,新疆750千伏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输变电工程成功带电运行,新疆电网即将进入750千伏时代。
这些建设者中,就有黄志建的身影。把时针倒拨回15年前。那时的黄志建刚从大学毕业,进入湖南一家送变电工程公司,很快他就接到了一个项目,前往新疆。
那时,黄志建作为技术人员参与了该工程第七标段的建设,总长80.4公里,他负责编写项目施工方案、技术方案以及过程质量控制文件等实施性文件。
摆在黄志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这恶劣的环境下作业。
“在那里,方圆十几公里根本看不见人。为了方便作业,我们搭了两个帐篷,为了防止被风吹走,还向下挖了很久。”猎猎长风、漫漫黄沙,那无数个冒严寒、战黄土的日夜,黄志建仍历历在目。
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数不尽的未知困难,黄志建从未害怕过。他跟随师傅一头扎进方案设计中,根据吐鲁番地区的恶劣气候条件及其特殊的盐碱地,他们编制了斜柱大底板基础施工技术方案及保障措施,以及缺水高温环境下浇筑混凝土薄膜养护法等创新性施工技术措施及工艺。
但很快,他们又面临了新的问题:要在狂风呼啸的戈壁滩上成功架线立塔,存在极大的难度。对此,工程建设期间,黄志建及团队每天都到现场察看,针对每一个细节及时修改方案。
日复一日,夜复一夜,黄志建展现出卓越的执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仅仅9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本需时一年半才能完成的施工任务,为公司建设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没有跨越不了的困难。”刚毕业就参与重大项目的黄志建,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成为了电力行业的技术能手。
持续创新攻关让机器人代人“触电”
2013年,黄志建决定回到老家广东工作。同年11月,他入职了广东冠能电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从前的经历让他深知电力一线员工带电检修、带电作业、登高作业的危险,于是,从入职的那天起,他便专注于电力行业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开发及应用,致力为电力行业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带电作业机器人。
黄志建带领研发团队深入了解、分析带电作业机器人作业流程,分析带电过程中高压电对设备的影响,并在一次次的优化改进中,完善产品,使产品更加成熟、稳定。
2019年,内蒙古面临大范围的冬季施工,黄志建团队研发的带电作业机器人前往配网。为保障机器的正常作业,他带领技术团队驻扎现场,解决因天气寒冷,材料粘度变大,导致机器推料齿轮崩坏的问题、带电作业机器断联的问题、低温情况下电池保温的问题等,为后续机器人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被誉为配电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的“特种兵”,它对自身重量的要求很高。“宁可增加成本,也要减少重量,能少一克是一克!”黄志建一心只想做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机器人。经过严格的材料选型,通过采用高强度的铝镁合金、碳钎维、高强度塑料等轻质材料,成功将“自上线带电绝缘涂覆机器人”的重量从46KG降到38KG,极大较少对电网线路造成的影响以及现场搬运的负担。
“后期我们将会朝全自动方向探索,通过AI技术赋能,让智能机器人能够自主作业。”黄志建说。
“我想大城工匠更多的是在行业内起到标杆示范作用,鼓励更多从业者发扬工匠精神,大家一起做强中国工业。”黄志建说。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洁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