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徐亮:
十年匠心 取得国产“芯”突破

■徐亮(左)介绍自己在芯片行业的科研历程。

徐亮
出生年月:1984年11月
职务: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工匠感言:工匠要甘于平凡,执着专注,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去打磨技术和产品。
工/匠/印/记/
他入职国星半导体公司十年,一直专注于芯片产品的研发。他设计开发的最小尺寸芯片,只有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大。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车用级倒装大功率LED芯片,实现了高端国产LED芯片“卡脖子”问题的重要突破。他的研发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芯片被称为电子产品的心脏,更被誉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成立于2011年的佛山市国星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半导体”),是上市公司国星光电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芯片制造。
“在半导体行业,要真正独当一面,就要10年起步。你得不断打磨自己,包括对于产品和技术的理解。”在徐亮看来,半导体行业是一个最需要匠心的行业。
2013年,徐亮入职国星半导体,今年已是第10年。10年来,徐亮一直专注于芯片产品的研发,带领团队进行了九大系列共70余项LED芯片新产品的开发,使国星半导体实现了LED应用市场的全覆盖。
立下军令状完成自主芯片突破
公司成立的初心是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做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特色化LED芯片”。徐亮始终把自身的事业追求与企业的初心紧紧相融。
2017年,联合国《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生效,规定2020年后禁止生产和进出口的含汞类产品,其中就包括含汞的省电灯泡。这也意味着,LED灯具将全面替代汞灯,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当时的紫光LED芯片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日韩等国际大厂手中。国内当时只能做出蓝光、绿光的芯片,做不出紫外LED灯具的芯片。
2018年底,公司由徐亮带队,成立了研发专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作为负责人,向公司立下军令状,每个季度亮度至少提升30%,一定要做出我们的自主芯片。”回忆起那段经历,徐亮仍非常庆幸自己的决心和坚持。
“开始做材料的时候,先把发光材料做出来,发现外延发光材料一做就裂开,后来我们把材料的所有底层结构开始重调,经过无数次的重新设计,整个过程用了大半年。”徐亮说,其间不断受到内外部的质疑,面对这种差距和心理落差,幸好自己最终坚持了下来。
经过270多个日夜的艰苦努力,上千片实验片的反复设计,徐亮带领的团队终于实现关键技术指标的突破,紫外LED芯片系列的开发从无到有,形成365nm、395nm、405nm三个新系列产品,性能比肩国外芯片。成功突破垂直紫光芯片的技术难点后,国星半导体也成为国内第三家掌握该项技术的芯片制造企业。徐亮及团队研发产生的专利技术,荣获2020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敢于直面困难,面对质疑不气馁,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一部分。”徐亮说。
制造创新需要“工程商人”思维
在研发的道路上,技术创新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素质。但在徐亮看来,“工程商人”思维,也同样重要。
“‘工程商人’思维,就是不仅要在技术上独当一面,还要有商人的思维把产品卖出去,奔着商业化的目的去研发。”徐亮解析,工程商人首先要了解客户需求,从市场需求出发,面向市场进行研发,而不是闭门造车。
因此,国星半导体始终以市场为牵引,不断研发新产品,取得新突破。
应用场景的革新为LED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瞄准车载前大灯等应用领域,徐亮组织专案攻坚小组,以车用市场需求和车用大功率LED芯片产品问题为导向,针对应力结构改善、结构设计优化、散热性能设计等进行不断试验,成功找到改善大电流及高温环境下车用大功率LED芯片稳定性的解决办法,实现车用级大功率芯片D5555、D4343的开发和性能提升,成功进入车用级芯片市场,年新增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
研发创新建立在对市场前景的预判上。近年来,国星半导体不断向车用LED芯片、Micro&MiniLED芯片以及第三代半导体等中高端市场进军。国星半导体还是国内首家成立MicroLED研发中心的企业。“未来的世界将往超高清的显示方向发展,分辨率和清晰度将越来越高,LED芯片将越做越小。我们研发的最小尺寸芯片,只有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大。”徐亮说。
“我本人喜欢技术,热爱这个行业。尤其是近些年,国家提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响了关键技术攻坚战,芯片是必须突破的领域之一。作为科技从业者的一份子,我们希望能在这过程中尽自己的一份力。”徐亮这样答道。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