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启动
先进制造业企业成就业市场“香饽饽”
教育部近日启动2024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出专场招聘活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就业育人”主题教育、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集中提供就业岗位。年轻人向哪里走,一直以来都被看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招聘机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不少制造企业收到毕业生简历数量明显增加,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更是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变化
毕业生青睐“高精尖”制造业
10月25日,上海秋季最大规模毕业生招聘会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办。1325家招聘单位近半数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约2.5万名毕业生前来求职。在国资和“专精特新”专区,每家企业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
“主要奔着代表未来的朝阳行业、科创企业,比较有潜力,薪资待遇也不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能源与材料专业研三学生小袁投出多份简历,还现场完成了一家心仪企业首轮面试。
与全国一样,上海202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继续增加。压力之下,不少毕业生选择早动手、广开路,将眼光更多投向前沿行业和高科技领域。
“这几年我们也感受到大学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在回升,在校招中收到的简历数量明显增加,2023届突破了1万份。”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孙丕武说,这一方面是毕业生顺应大环境变化,求职路径更加多元;另一方面显示出迈向中高端的“新制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提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博介绍,该校2023届毕业生中有1266人进入制造业就业,占比达26.64%,为历史最高值。
部分年轻人“脱虚向实”,既有面对激烈就业竞争的转换和调整,更有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前景的认同和期待。
今年7月,作为一名机械方面的毕业生,曾珂在校招时选择了东莞的一家锂电池设备制造工厂,成为了一名新手结构工程师。与刚进厂时相比,一个月来她对业务熟练了许多,也适应了“职场人”的新角色。
“在毕业时候有3份工作可以供挑选,我冲着‘智能制造’选择了现在这家工厂。比起以前实习过的制造业企业,这家工厂生产设备更新、更智能,结构也更加复杂,对我而言是一个新奇的挑战。正因为足够‘智能’,我工作时间非常规律,可以按点下班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曾珂说。
“毕业生日趋青睐和就业意愿增强的,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能源、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在这些行业和企业中,相对于传统制造业,他们想去的是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管理、运维相关岗位。”猎聘副总裁把冉表示。
近两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在把冉看来,电气机械、汽车、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韧性强的新产业崭露头角,不少年轻人从中看到了就业新选择、发展新空间。
新产业释放大量就业需求
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升级的大背景下,不仅新材料、新能
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不少就业机会,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同样释放出新的就业需求。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成为
行业转型驱动力,传统的行业人员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管理人才、新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
在北京,汪兰近日参加了“纳才进高校就业在昌平”第五届“英才聚
昌”校园双选会。“我是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主攻方向是生物计算、AI制药领域,基因转录组学是传统的生物信息学,但AI制药、AI蛋白结构
预测是比较新的学科方向,目前落地商业化的相关企业较少,有一些初创高科技公司、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研究所走在新方向的发展之路上。”
在双选会现场,很多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在自己所学领域和方向找到就业岗位。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掌握前沿技术的新兴产业相关人才也“求贤若渴”。“我们的叶片生产线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可以说是‘无人车间’,但是仍然需要少量的技术运维团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对需要的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等实操性技能,同时还要掌握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才是制造业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生产一线最紧缺的人才。”东方汽轮机叶片分厂副厂长曾敬平说。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长期来看,高等教育改革应强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要针对高校重概念、轻实践现状,大力推动构建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在内的人才培养制度,积极促进校企对接。另
外,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长期教育策略,让办学适应产业需求、专业建设适应企业需求。
服务
多部门同发力促毕业生就业
“秋季校园招聘月”期间,教育部将会同有关方面举办40场以上专场招聘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国聘行动”第五季,会同12家社会招聘机构共同启动“24365校园招聘服务”线上招聘月活动等,同时组织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19个分行业就指委举办20场以上“高校毕业生行业领域专场招聘会”,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
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攻关、困难群体帮扶等方面开展对接合作。指导各地开展面向重点群体毕业生的招聘会,助力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推动各地各高校围绕主体赛事,广泛动员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将大赛与各类就业指导、线上线下招聘等同期活动统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宋鑫日前表示,下一步人社部门将用好“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主动联系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或者就业见习机会,并告知求职登记渠道、岗位信息、政策服务查询渠道等。
针对部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共青团中央以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为对象,组织全国3.7万名高校团干部、区县团干部与他们结对帮扶。今年以来,共青团成功帮助10.6万名毕业生就业,其中2023届毕业生8.98万人,2022届未就业毕业生1.62万人。
为提升青年就业能力,人社部门将深入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引导鼓励青年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新职业培训。在兜底保障方面,人社部门将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身有残疾和长期失业等困难毕业生进行重点帮扶,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对2024届在校的困难大学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切实减轻他们的求职负担。
数说就业新趋势
猎聘大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2023届应届毕业生投递人数增长最快的十大行业赛道中,智能制造、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模型排名前三,同比分别增长303.12%、297.27%、235.25%。
从投递行业的占比变化看,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分别从2021届的28.92%、12.86%下降为2023届的19.39%、7.85%。
机械制造从2021届的4.47%上升为2023届的9.14%,在15个行业中上升趋势最明显。
人民数据研究院2023年6月发布的《新青年新机遇——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列举出过去一年间舆论热度排名前十的新职业。其中,与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职业占六席。
排名前十的新职业
01互联网营销师
02网约配送员
03家庭教育指导师
04碳排放管理员
05研学旅行指导师
06民宿管家
07全媒体运营师
08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
09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
10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
毕业生如何正确应对就业压力?
方法 01
做好职业规划
在求职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方向。这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活动,增加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
02
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实习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此外,还应该注重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03
拓宽求职渠道
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招聘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毕业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求职信息,包括招聘网站、招聘会、社交媒体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来获取求职信息,比如与老师、同学、亲朋好友保持联系,让他们帮助自己推荐工作机会。
04
做好自我营销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需要注重自我营销。可以通过建立个人品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突出自己的优势。此外,还需要注重简历的编写和面试技巧的提升,让自己更具有吸引力。
05
保持积极心态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保持积极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要坚定信心,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相信自己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综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新闻网)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