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9月11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创新集团军建设管理和作战运用方式 全面提高部队备战打仗能力
    • 习近平向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致贺信
    • 南海国资迈开“出海”第一步
    • 把泰国作为南海外经贸的桥头堡
    • 致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 一封信
    • 一场暴雨见证这座城的温情与坚强

    第A02版:经济

    • 打造珠江西岸智能科技标杆示范园区
    • 建设大湾区产业创新中心
    • 共商共策产业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 把泰国作为南海外经贸的桥头堡

    第A03版:要闻

    • 九江“小镇办大事”发展密钥

    第A04版:文化

    • 南海香云纱 正走向世界
    • 南海赛龙舟 玩法花样多

    第A05版:要闻

    • 一场暴雨 见证这座城的温情与坚强

    第A06版:镇街

    • 奋力实现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 “立体式”巡查 治违效率高
    • 九江开展助学活动资助38名困难学生
    • 某副校长有一项专利是否可以技术入股获企业股份?

    第A07版:要闻

    • 约谈三家农批市场 推进全链条溯源
    • 违规申办营业执照最高罚款100万元
    • 参观先进制造基地 促企业数字化转型
    • 补 办 不 动 产 权 证 公 告
    • 补 办 不 动 产 权 证 公 告
    • p35

    第A08版:视野

    • 有人一次买几十袋 “中药版酸梅汤”火了
  • 数字报首页

A08:视野

有人一次买几十袋 “中药版酸梅汤”火了

中药茶饮市场空间巨大,但要“破圈”绕不过监管关

2023年09月11日

    在酱香拿铁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一帖只要1.34元的中药版酸梅汤,也悄无声息地占领了多个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接连登上微博热搜。中医院官网服务器被“挤爆”,工程师连夜抢修……突然火了的酸梅汤,为何俘获了年轻人的心?

    有关分析认为,中药茶饮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消费品”是可以市场化的,且市场空间巨大,但同时,中药茶饮的价格、安全性,以及按照“药品”还是“商品”来监管等问题,都是中药茶饮“破圈”绕不过的监管关。

    有多火?

    中医院酸梅汤断货

    近日,众多博主晒出自己在浙江省中医院仅花1.34元就配得一帖酸梅汤的经历,吸引了大量年轻网友纷纷效仿。

    “1元钱的酸梅汤我也买到了”“20元钱抓了可以喝一周的酸梅汤”“8元钱抓了一副酸梅汤的方子”……不少消费者根据网上分享的酸梅汤配方,到当地中药院或者中药房自行抓药。

    而对于浙江省中医院来说,酸梅汤的走红有些让人猝不及防。由于互联网医院订单暴增,其服务器被“挤爆”,工程师不得不连夜抢修。

    9月4日,浙江省中医院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因下单量暴增,目前酸梅汤处于断货状态,医院正在紧急补货中。此外,该医院还推荐了一系列秋季茶饮方,称可以明目润眼、平肝降脂、利咽生津、健脾理气。

    实际上,在浙江省中医院的“1元酸梅汤”走红前,到中医院买中药茶饮已在年轻人中间成为流行。除酸梅汤外,各地中医院、中药房还推出了种类繁多的中药茶饮,例如同仁堂的酸梅汤、和胃调脾茶、减体茶等。

    与此同时,中医院逐渐完善的配送服务,也使人们购买中药茶饮更为便利。例如,浙江省中医院已提供线下代寄服务,并且支持配送外省。

    能否随便喝?

    并非适合所有人饮用

    对于一些市民跟风到中医馆购买酸梅汤煎煮服用的现象,武汉市中医医院综合药学部主任药师徐惠芳提醒,酸梅汤并非人人适宜饮用。比如,胃溃疡患者,脾胃功能不好的、容易腹泻的人群,建议最好不要喝酸梅汤;儿童的胃黏膜结构比较薄弱,建议最好少喝或不喝酸梅汤,以免引发胃部不适;此外,孕妇、糖尿病患者,不能喝酸梅汤。

    她表示,市民如果想尝试,可以先到正规医疗机构,找中医师辨证论治,看是否适合喝。中医师会在酸梅汤基础方(包括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冰糖等)之上,加减一些药物,根据市民不同的体质情况灵活地配伍,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针对食欲不振的人群,可加一些麦芽、谷芽;针对湿热比较重的人群,可视情况加入荷叶;对于气机不畅的人群,可加入玫瑰花等;对于外感风热的人群,可加入薄荷等。

    那么,遵医嘱饮用酸梅汤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徐惠芳提醒,市民熬制酸梅汤时,要先将所有材料用清水泡半个小时再熬;酸梅汤最好是温服,不建议喝冰的;此外,酸梅汤容易变质,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看到表面有细细的泡沫,说明已经变质,不能喝了。并且,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要过多饮用,因为过多饮用有生痰助火的作用,对牙齿也可能有损伤,如果饮用后出现不适,需要及时停止饮用。

    能打败奶茶店吗?

    口感仍是年轻消费者的首要追求

    对于中药版酸梅汤的走红,网友们纷纷感慨:“打败奶茶店的是中医院。”

    然而,中药茶饮真的能打败奶茶店吗?

    中药茶饮主打的健康养生,无疑是吸引当下年轻消费者的主要卖点,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中药版酸梅汤。在健康与养生面前,口感仍是年轻消费者的首要追求。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在跟风尝试后选择了“避雷”:“实在太酸了,中药味也很浓,应该是煎锅已经被中药渗透入味了。”“药房不提供冰糖,需要自备。”“还是别盲目跟风,就味道而言,中药是不可能打败奶茶的,就是健康而已。”

    此外,有网友遭遇了几十甚至上百元的“酸梅汤刺客”:“去中药店忘了说直接抓药方,中医就配了祛湿的酸梅汤和中药奶茶,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它为什么这么贵!酸梅汤70!奶茶65!两个一共135!”“不知名的小中药铺开了7副,最后结账的时候是735元,平均100多块钱一副!跟网络上十几块钱一副的酸梅汤不太一样,我被酸梅汤背刺了!”

    还有网友表示,由于酸梅汤的原料太便宜,很多药房拒绝提供代煎服务:“一副药房根本不给煎”“去了四家大中药店中医馆都不给煎酸梅汤”……

    或许对于中药茶饮来说,与年轻人之间的磨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能刷医保吗?

    各地规定不同

    对于中药茶饮来说,要“破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有关能否用医保支付的争议。

    事实上,关于中药茶饮能否刷医保,界限本身是明确的。记者了解到,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包含可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中药饮片892种,但同时,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主要起滋补作用的药品、保健药品等药品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9月6日,杭州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了《关于规范中药饮片使用的告知书》,其中提到,“酸梅汤”等产品属于中药保健类饮品,根据《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药品不属于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下一步,我中心将对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的有关费用进行实地核查,一经发现存在违规结算费用的情况,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此外,在浙江省中医院的公众号中,有关酸梅汤的推文里也几乎都提到了一句话:“乌梅汤等省中相关中医药特色茶饮都不进医保。”

    但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博主前往中药馆购买酸梅汤的视频获得了超过136万的点赞,该博主在视频中询问中医馆工作人员“这个可以用医保支付吗”之后,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就此情况,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了北京一家医保定点药店的工作人员,对于“能否刷医保”的问题,对方同样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只是“处方内包含多种药,有一种药不能报销,其他的都可以”。可见,中药茶饮的发展之路上,仍需有关部门解好“保”与“不保”的监管之题。

    如何监管?

    需要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

    接连的热搜为中药茶饮带来“破圈”机遇。在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看来,只要是商品能进入市场流通就可以市场化,中药茶饮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消费品”便是可以市场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也向记者指出,中药茶饮是国内有待开发的一个市场,非常具有可行性,而且市场空间巨大,“它既是茶饮市场的一个创新产品,又是中药文化的一种延伸,是中药文化和茶饮文化的结合,是在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支撑下的一种有益的创新产品探索。”

    但中药茶饮的市场化并不容易。“中药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且服用量难以统一把握,不同的消费者需求量不同。”胡钰指出,“中药茶饮采用‘普通商品’标准还是‘药物’标准进行市场化监管也存在一定难度。”此外,中药饮片要“破圈”,还需照顾到价格与安全性。

    “总之,如果中药茶饮进行市场化,作为药品,需要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监管法规和标准;作为食品,需要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此外,中药茶饮的市场宣传也需要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不得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科方得投资执行总裁张晓兵告诉记者。

    以下几类人群不建议饮用酸梅汤

    1

    胃酸分泌过多的人如胃溃疡、反酸的胃病患者以及脾胃虚弱,不建议饮用。

    2

    大便干结的患者不适合饮用,乌梅会起到“收敛”作用,加重“涩肠”。

    3

    寒湿体质的人要少喝,对于寒湿体质的人而言,服用乌梅超过一定量可导致便溏、泄泻。

    4

    儿童要少喝,因为儿童的胃黏膜结构比较薄弱,抵抗不了酸性物质的长时间侵蚀,容易引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5

    糖尿病人群尽量不要服用,酸梅汤一般是用白糖或冰糖熬制出来的,含糖量较高。

    6

    对于感冒患者来说,不适合饮用酸梅汤。酸梅汤可能会影响身体排汗并妨碍感冒发汗药物发挥作用,延缓感冒康复。

    饮用酸梅汤应因时而异

    酸梅汤通常建议在夏季饮用,通过乌梅“收敛”的作用,帮助敛汗,防止气阴耗散。

    但是秋季干燥,通常需要滋阴润肺。如果秋季想要喝酸梅汤,建议改变配方,适当增加一些滋阴润肺的东西,如石斛、百合、菊花等,来应对秋季的干燥。

    (综合中新网、北京商报、极目新闻、澎湃新闻)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沈煜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