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下听民意聚民智 乡村振兴“声”入人心
政协丹灶镇工委会聚焦推动乡村振兴管护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委员聚焦论坛现场。


委员声音
佛山市政协委员、丹灶镇妇联专职副主席
黄淑兰
要在动员群众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让大家逐步形成共识。动员,不仅仅停留在参与层面,更重要是带动广大村民转变意识,养成习惯,达成“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共识。

丹灶镇建设社区党委书记
杜宏奇
为了转变党员的思维,一方面社区党总支部组织了党员外出学习,到不少优秀的村居进行交流,了解别人的保洁方案,刺激了党员的思想;另一方面,村居还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动员会,派发《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

南海区政协委员、南海珍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潘小燕
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将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管护与宣传发动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村(社区)制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管护公约,以奖代罚的方式引领村民主动参与,巩固整治成效。

南海区政协委员、丹灶镇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杜嘉俭
如果只是纯粹从提升环境的角度去提升环境,就算投入资金也未必能做好、做长久。关键还是要扭转村民的观念,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各人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管好,环境自然也就好了。
8月2日,“委员聚焦”协商议政活动在丹灶镇建设社区榕树下举行,政协委员、职能部门代表、社区干部等齐聚一堂,围绕“推动乡村振兴管护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主题畅所欲言,议出了乡村振兴发展,也议出了村民期盼。
一旁“围观”的村民,时而三两交谈,时而驻足观望,委员们一个个事关乡村越来越美的好建议,像盛夏里一缕清风“声”入人心。
01 如何动员各方力量?
党员带头、群团发力、社会响应、群众参与
“丹灶,是一个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作为“委员聚焦”台上访谈嘉宾,佛山市政协委员、丹灶镇妇联专职副主席黄淑兰谈起对丹灶的印象,如此感叹。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丹灶人,黄淑兰也见证了乡村振兴下的“丹灶蜕变”。
黄淑兰从两方面介绍了丹灶的变化。从大环境来说,今年丹灶治水工作提质增效,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其中,2022年丹灶完成11.6公里碧道建设,南海中小企业工业园以及南沙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任务治水成效明显。
另一边,丹灶乡村的田间巷口也悄悄地发生改变。黄淑兰谈到,小而美的“四小园”巧妙地散落在房前屋后,装扮了乡村环境。截至2022年11月,丹灶共建有超600个“四小园”,其中建成小花园159个、小公园164个、小果园126个、小菜园151个。出门见绿,处处皆景,一个个“四小园”,尽显生态宜居的乡村美。
推进乡村振兴,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些力量,有党员、有包括工青妇在内的群团力量、也包括‘一老一小’力所能及的付出,还有众多社会上可以动员的力量等。”黄淑兰谈到,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党员带头、群团发力、社会响应、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共识。
丹灶要如何发力推动管护力量发展?黄淑兰认为,可以从三种“力量”层面发力。
首先,要关注家庭的力量。黄淑兰认为,家教家风在社会基层治理中起到关键作用,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只要家庭广泛参与,才能调动社会广泛参与;其次,是注重志愿服务的力量,倡导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与村居“双向奔赴”,把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一体谋划推进,镇村社三级同频发力,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治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志愿力量;还要重视支持宣传的力量,让“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在机制的推动下,成为一种公民意识,养成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本土志愿者,南海区政协委员、丹灶镇义工联星级志愿者关其玲在台下“抢麦”发言,要充分调动起社会力量,每个村居组建一支自发性的乡卫生保洁小分队,不定期在村里面开展巡查,为美丽乡村贡献一份力量。
02
如何解决人居环境整治反弹难题?
以户为单位进行人居环境考核奖励
近年来,丹灶镇推进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少村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社区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委员聚焦”台上访谈嘉宾,丹灶镇建设社区党委书记杜宏奇介绍分享了建设社区如何发动党群力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经验做法。
建设社区位于丹灶镇南部,总面积1.8平方公里,辖下1个经济社,现有企业25家,以小五金加工制造业为主,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土地承包收入以及物业出租收入等。是一个经济相对薄弱的社区。自2019年开始,建设社区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中心工作全面推进。
“以前在农村,村前塘有污水,房前屋后有杂物,卫生环境并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提高。”杜宏奇谈到,为了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社区班子多次开会探讨该问题,最后统一思想,决定为村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经过努力,建设社区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累创佳绩:在2022年佛山市第三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评中获得了第三名;2022年南海区第四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评中获综合成绩第一名;2023年南海区第二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评中获得第二名,并且获得了区奖励50万元。
人居环境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反弹现象,建设社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杜宏奇看来,通过几年的人居环境整治发现,清、拆、建都不难,最难的是如何长期保持村内的干净整洁,由“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建设社区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路子,目前村内新建了17个分类垃圾房,用于垃圾投放。此外,建设社区还取消上门收取垃圾,撤销居民门前摆放的垃圾桶,垃圾由社区居民自行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房,保洁范围扩大到整村的大小街巷、屋与屋之间的间隙,每天清扫两次,绿化管养移交,由保洁公司负责养护。
接下来建设社区将如何继续保持、继续美化社区的环境?杜宏奇谈到,下一步建设社区将继续在保持“干净整洁”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分制奖励机制,每年从经济社提留一定比例的收入,以户为单位进行人居环境考核奖励,利用现阶段的市、区、镇的人居环境奖补资金,提升社区的基础设施,推动社区实现乡村振兴2.0。
03
如何加强乡村振兴项目后续维护管理?
加强资金管护投入加大人才管护培育
作为“委员聚焦”台上访谈嘉宾,南海区政协委员、南海珍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小燕长期深耕丹灶镇乡村振兴工作,她谈到,美丽乡村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项目资金缺口较大,群众参与度、支持度有待提高和项目后续维护管理压力大。
乡村振兴建设是系统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管护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潘小燕谈到,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补贴、村级自筹等,由于近年来财政压力紧张,部分项目存在较大建设资金缺口,特别是部分已启动的项目资金未能按期支付,导致出现很多风险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潘小燕谈到,在很多乡村规划、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具体工作中,村民参与率较低,缺少主动性、参与性,个别存在“政府干,群众看”等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项目后续维护管理压力大是南海不少乡村面临的难题。潘小燕坦言,部分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往往是昙花一现,由于缺乏后续的维护,部分项目容易出现管护缺失的现象。
如何加强维护和管理,避免项目反弹,是摆在村居面前的难题。潘小燕认为,一方面,要加强资金管护投入,探索村居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从集体收益中提留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乡村振兴项目、人居环境整治后续的管护经费;另一方面,还要加大人才管护培育,在“育”上出力,依托高校师生团队组成专业“智囊团”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施才奉献、提供智慧担当;同时组建村居“工头队伍”担任人居环境整治“技术顾问”,发挥“传帮带”作用。
04
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内核?
实行乡村文化艺术修养课堂和文艺导师结对驻村计划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果乡村人才、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中心城区,长期处于失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一直在基层工作的南海区政协委员、丹灶镇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杜嘉俭对乡村振兴感触颇深。
杜嘉俭坦言,农村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要转变环境必须先转变人的观念。“我们文化部门通过深入了解农村现状,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创作排演出反映村民思想实际,带动村民转变观念的文艺小品,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广大群众除陋习、讲道德、树新风,助力乡村文化治理。”杜嘉俭说,文艺小品区别于生硬的说教和填鸭式的灌输宣传,更能让村民产生共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看似不经意间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杜嘉俭建议,可以实行乡村文化艺术修养课堂和文艺导师结对驻村计划,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读书驿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组织区内文艺家面向村民开展文艺创作、书画艺术、舞蹈曲艺培训讲座等活动。同时,文艺导师结对驻村计划,由村(居)提出需求和闲置的载体空间,让文艺家工作室进驻村居,既提升美化村容村貌,也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构建共治共享共建格局。
杜嘉俭还用6个字“近、便、学、需、用、熟”来总结了这个计划的特点。“近”——家门口的乡村文化宫;“便”——价格便宜;“学”——当好社会教育角色,陶冶孩子性情,提升自我认同感;“需”——满足基层群众对艺术培训的需求;“用”——用好社会团体和文艺队伍来服务基层;“熟”——创造机会、创熟,推进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只有厚植文化,才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村民凝聚力。”杜嘉俭畅想,加强美丽乡村长效管护,一定能实现乡村振兴。
除了注入“人文”内核,南海区政协委员、丹灶镇社卫中心主任何立华在台下“抢麦”从另一方面给出意见建议。“乡村振兴除了要做好基础设施、文化建设,还要注重乡村的卫生健康工作,各方面工作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何立华谈到,目前丹灶镇拥有南海八院和社卫中心两大医疗卫生机构。其中,社卫中心目前下辖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个卫生服务延伸点,全镇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何立华建议,丹灶镇要继续做好各方面的医疗卫生调查工作,每个村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提升村民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村民良好的医疗健身习惯,实现全民健康助力丹灶镇美丽乡村建设。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戴欢婷黄婷通讯员麦盛彬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章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