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南海扒龙舟 激荡万千年轻人的心
这个端午,南海龙船“粽”横四海,再度登顶热力榜

■桂城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中,队员们奋楫争先,勇往直前。珠江时报摄影俱乐部影友供图

■西樵镇“半山扒龙船”锦龙盛会精彩瞬间。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梓泓摄

扫码看南海融言

现场观赛将信号挤到“失联”,超2亿网友线上围观,一天四上央视,“龙船漂移”成现象级话题……
这个端午,接过“史上最火五一”的接力棒,南海龙船“粽”横四海,再度登顶热力榜。
西樵半山上,乡村河涌间,新一代的年轻人接过传承了数百年的船桨,击鼓论英雄,激荡起比父辈更加热烈的振兴潮水。
这一刻,“赢了桑拿房,输了跪祠堂”不只是段子,而是刻在年轻人骨子里对“团结奋进、勇敢争先”的文化信仰。
这不只是“房东”的狂欢。借力本地主流媒体的全案策划营销,众多高端媒体强势宣传,“短视频”让更多年轻人“登上”龙船。在南海营造的“龙船”场域舞台上,每个人都是“扒仔”。追求独特文化体验的年轻人,在获得“顶流”赛事带来的身心愉悦后,毫不吝啬以热门话题的形式,将活力南海推到更多人的面前,再拉一波消费热潮。
节日消费强势回归,优秀文化永不过时。
6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以3分钟的新闻特写,向全国观众“安利”南海叠滘龙船,强调这是龙船文化的传承。南海,正成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带年轻人入传统文化的圈。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南海重磅发布“水上南海”战略,探索文化先行引领。这个端午,以水为载体,以龙船为文化纽带,以乡愁为情感寄托,南海成功俘获万千年轻人的心。
划龙船时的团结奋进,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力量,而这正是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最需要的:同舟共济,奋楫正当时!
激情充盈
年轻人爱上龙船的N个理由
继淄博烧烤、贵州“村BA”火爆全国后,很多人都好奇,谁会接棒热度,成为下一座被流量青睐的城市?
2023年端午,南海以龙船的名义给出了答案: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特写三分钟;“房东都这么拼命了”登上热搜榜;赛完龙船晒求婚,数万网友点赞“乘龙快婿”;寓意“赛龙夺锦”的龙船“周边”纪念奖牌,出摊就售罄;过亿网友在手机端找到最佳观看位置,隔着屏幕调侃“赢了要减租”……
在媒体报道与网友热议中,我们总结了年轻人喜爱南海龙舟的N个理由——
当全国现存最老、已经有591岁的“盐步老龙”,在端午探望泮塘龙船“契仔”时,五百多年的历史故事重新被解读,在“争与不争”中,年轻人思考着自我价值。
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划龙舟比赛,开赛前仪式感拉满,一束青壮的禾苗给龙舟和一整年“加BUFF”,吸引年轻人都来沾“欧气”。
划龙舟需全员节奏一致、高度配合,堪称技术和力量的完美结合。“煲龙船”热话题,年轻人在战术分析中领悟“团结协作”的真谛,争辩热度丝毫不输一场篮球赛带来的启示。
最刺激的是,在狭窄而曲折的河涌里,25米长的龙船“一鼓过三弯”,肾上腺素急速飙升带来的快感,正是年轻人骨子里不服输的自我投射。
赛事结束,来根龙船文创雪糕“旗开得胜”,再吃桌龙船饭,龙船主题体验感瞬间拉满。
热闹、刺激、仪式感,沉浸式体验的背后,有更多探究的理由——
是传承——15岁的“小房东”,从出生开始就接触龙船,成为“扒仔”后,“队员一条心,撑住坚持住”深深融入他的成长记忆;
是情怀——祖籍佛山的香港青年孔德杭,每到端午就会双城奔波,参加训练,对他而言,鼓声响起就是归家的信号,热爱已经刻在骨子里;
是荣誉——今年21岁的双胞胎兄弟杨嘉康、杨嘉健,从小就喜欢看扒龙船,在成为新约村龙船队员后,“拼尽全力,为村争光”就是他们的目标;
是文化——来自洛杉矶的橄榄球教练鲁本,今年完成龙船体验。弯道的刺激甩尾,岸边加油的村民,让他领悟到“团队精神”的真谛,“当你把每个人都凝聚在一起,大家脑海中有共同的目标,就能干成一件大事。”
承载了深厚情感与文化的南海龙船,离“淄博烧烤”只差一个节。
“五一”过后,经历了“特种兵式旅游”的年轻人发现,相比高强度、快节奏的打卡模式,他们更喜欢悠闲的小城生活、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以及独特的文化体验。
于是,这个端午,南海用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于一身的龙舟文化盛宴,毫无意外地抓住并充盈了年轻人的心。
对年轻人而言,南海龙船不仅是一种“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竞技体验,还是一股“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民间信仰;不仅是一条“鼓声响起,乡愁万里”的情感纽带,更是一场“传承百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回响。
这次,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对龙船的热捧中完成了历史与未来的超链接。
躬身入局
传统文化的“南海营销”
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更抓住了媒体的目光。在诸多顶流媒体的加持下,南海龙船“粽”横四海,“香”飘世界。
6月22日,新华社、央视网全程直播叠滘龙船漂移。同日,央视《传奇中国节·端午》《朝闻天下》和《体育新闻》等栏目均长时段报道南海龙舟文化。当晚,央视《新闻联播》也给足3分钟时长,带全国观众领略了叠滘水乡火热的赛事氛围。
6月23日,新华社、cctv-2、cctv-13、环球网、人民日报等央媒也对南海龙舟展开集中报道。新华社客户端4稿连发,阅读量超400万。
6月24日,凤凰卫视中文台又以《南海龙舟“开扒”》为题,向全球观众介绍了南海龙舟文化。
目前,与南海龙舟相关的新闻报道已达2531篇,仅中央级主流媒体的报道就有近40条。“龙舟漂移有多酷炫”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新华社、新华网、央视频、新浪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累计吸引全网2亿网友围观,直播观看量达3150多万。
这些报道,多角度立体化呈现南海龙舟文化盛景,令民族血脉中奔涌着的文化自信喷薄而出。
南海龙船之所以拥有强大吸引力,不是偶然事件,而是顶层设计和长期主义的胜利。
热气腾腾的背后,是南海独特的“营销方式”。这当中,有传媒力量与赛事本身的强强联合,多年持续关注,让南海龙船这个IP所蕴藏的千年历史与磅礴文化力量,在年轻人心里扎根发芽。
以叠滘龙船漂移为例,自进入“杉木时代”划出“龙船漂移”,到2017年入选佛山市非遗,其随着央视、新华社等高端媒体的“打卡式”传播闻名中外。自媒体的兴起,又让叠滘龙船漂移实现了更为广泛的品牌价值传播,热度持续高企。
今年,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成为了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的共同主办方,用一系列如XR演播室主持传唱、现场主持区解说、记者连线、视频短片等创新报道手段,向世界展现了“叠滘弯道赛龙船”的全新风采。
在顶层设计上,2022年12月,南海发布《佛山市南海区深入实施龙舟、醒狮文化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龙舟、醒狮民俗和赛事活动全面普及、全民参与,促进龙狮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升龙狮文化国际影响力。
今年,龙舟被写入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做强醒狮、龙舟、功夫、桑园围等超级“IP”。6月22日,南海整合区内龙舟资源,提炼龙舟文化,集结八条龙船发布“南海龙堂”文化新IP,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在龙舟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南海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紧密融合,既挖掘文化根脉,又紧紧贴近时代,书写了一个杂糅传统与现代、民俗和竞技的区域龙舟文化范本。
“搏命房东”
“水上南海”需要的精气神
“扒龙船”早已成为南海人的文化基因、情感纽带。如今,龙船这个IP正在发挥乘数效应,带动体验旅游飞速发展。
小龙舟腾起经济大浪花。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期,南海区共接待游客数量65.6万人次,其中过夜游者人数9.18万人,全市占比优势明显,旅游收入3.8亿元,同比增加35.4%。
“霸头位、睇龙船”。在游客眼中,龙舟赛是一场充满速度和激情的比赛,但对南海本地人而言,则是房东们为了争先夺冠所展现的拼搏姿态。
在今年的桂城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上,庆云龙船队斩获“龙王”宝座,成为双料冠军。队员杨华镇坦言,全队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和不怕艰辛的刻苦训练都是队伍致胜的关键因素。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龙船是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印记。在“朝着一个方向、奔着共同目标、发挥集体力量、敢闯敢拼敢赢”的精神信仰中,南海的乡村建设才能处处焕发振兴的活力。
有人开玩笑说,“身家几亿的房东都这么拼命了,我们还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呢?”“拼命的房东”不是段子,而是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需要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既综合体现了南海万千个体的特质,又串联着南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新形势下,先发地区南海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唯有永远奋斗、永不懈怠,才能经久不衰、愈走愈强。而“拼命的房东”正在用实际行动,唤起人们对“躺平”的反思。
如何“奋勇争先”?“拼命的房东”也做出了示范。南海是一座水润之城,拥有近2000公里的水网河道,饱含“海纳百川、文化赶潮”的特质。
当下的南海,基于如此禀赋,持续做好“水”文章,以龙舟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无疑是最佳切入口之一。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把南海打造成为“最岭南”的人文之城,去年,南海召开全区文化发展大会,提出打造“水上南海”,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今年4月,“水上南海”战略发布实施,南海抓住文化这条主线,一方面要“继往”,围绕“三带”保护好非遗项目和历史文化风貌,让历史文脉传承不息;另一方面要“开来”,多角度挖掘、展示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年轻化表达,不断提升南海的文化影响力与城市辨识度。
今年,南海各大龙船赛事的火热回归,不仅加深了各镇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凝聚村民精气神的强大力量,还热烈响应了南海“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建设。
在推进“水上南海”过程中,龙船文化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气神,正是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所需要的。这是新时代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南海正以此为契机,用一场活动、一场直播、一块纪念奖牌将南海人紧紧凝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看,龙舟带来的酣畅淋漓,是情怀,更是一种精神图腾。
水上南海,奋楫争先。南海龙舟,“粽”横四海。愿我们的生活,美好接“粽”而至。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程虹黄梦灵洪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