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6月21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复信比利时知名友好人士董博
    • 全国铁路7月1日起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 考生25日下午可踩点
    • 端午假期全国出入境客流将迎“小高峰”
    • 加强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
    • 优质耐热甜玉米从南海走向全省

    第A02版:要闻

    • 跨越山海取真经 只为更懂年轻人
    • 安全施工除隐患 建筑工人要小心
    • 南企捐资10万元设立慈善基金
    • 南海农商行结对石中开展党建共建促共赢

    第A03版:文化

    • 桑园围里儒溪 穿越八百年续写岭南新韵

    第A04版:镇街

    • 新品甜玉米从南海走向全省
    • 时隔三年再开桨 “以龙会友”续乡情
    • 树木茂盛遮望眼 交警给它“理理发”
    • 防火防汛保障稳定发展
    • 防登革热营造健康环境

    第A05版:文明佛山

    • 基层治理夫妻档 言传身教好家风
    • 民警赶到婚礼现场 劝伴郎别“上当”
    • 戒毒人员现身说法提醒学生远离毒品
    • 完成规划核实的违建采取改正措施也不能消除影响

    第A06版:教育

    • 为特殊教育贡献南海经验
    • 承红色基因 传爱国之志
    • 学习非遗文化践行文明礼仪
    • 学子吟诵诗歌展现文化魅力

    第A07版:健康

    • 做好“面子工程” 办妥“头等大事”
    • 老年人防跌倒牢记这六招
    • “中国 ESG上市公司先锋 100”出炉,中国平安位列金融业第一
    • 广发银行助力南沙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第A08版:天下

    • 下降10个基点LPR迎来今年首降
    •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 “618”购物节亮点纷呈折射哪些消费趋势?
    • 燃气具超期服役的危害
    • p2
  •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A08:天下

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2023年06月21日

    (上接A01版)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中国文字活了起来,中华文化日益彰显出穿越时空的深邃智慧和永恒价值。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拓创新——

    时间回到十年多前,彼时的中国,虽已高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

    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靠几项改革举措零敲碎打已行不通。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把古老的智慧诠释出新的时代内涵。

    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波澜壮阔的全面深改背后,正是“谋全局者”的胸怀与眼界。

    进入新时代,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智慧,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富滋养:

    汲取“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政治传统,全党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秉持“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的清醒,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筑牢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立足“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的战略视野,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

    新故相因,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方方面面,焕发勃勃生机。

    这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所在、根脉所系。

    立文化之根,铸精神之魂,吸吮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愈发充盈。

    阔步新时代,亿万中华儿女赓续深入骨髓的精神血脉,汇聚起深厚蓬勃的中国力量,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昂首奋进。

    “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回望来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开拓,都闪耀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践中,传递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人文思想;

    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中,可见“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的治理理念;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统筹谋划中,展现出“独阴不成,独阳不生”的辩证思维;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扎实行动中,体现“万物并育”“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抉择中,读懂“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社会理想。

    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描绘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图景。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

    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3月15日晚,以“现代化道路:政党的责任”为主题,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全球150多个国家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齐聚“云端”,共同参会。

    高朋满座,源自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吸引力,也源自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今天,带着坚定的历史主动和广阔的全球视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出文明新篇章,万千气象展现在新时代的宏阔舞台上。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华社)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