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特气体董事长石平湘:
30年奋斗求解中国制造“气短”之痛
工业气体被喻为工业的“血液”。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气体需求井喷,但一度供给跟不上,高端产品又依赖进口,中国制造曾经面临“气短”之痛。
华特气体30年从事工业气体的研发生产,坚持科技创新,一路向着特种气体、电子特种气体等高精尖领域进发,终成国内电子特种气体领军企业。
75岁的华特气体董事长石平湘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回顾了企业从零起步成长为全国隐形冠军的历程,分享了他一生专注一事的感悟心得。
30多年只争一口“气”
40多年前,珠三角大地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四小龙”之一的南海,“户户点火、村村冒烟”。一夜之间,工业气体需求急剧增长,“缺血”成为不少工厂面前的一大难题。
当时,石平湘还是佛山市二氧化碳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员,经常看到工厂为此一筹莫展。几年后,在佛山市科委工作期间,一位专家一句“中国的化工人是吃素的吗”的气话,再次深深震动了石平湘。“落后就要挨打,很羞愧。”石平湘说,“减少这个羞愧就是我的责任。”
1993年,怀着“科技报国,实业兴邦”的初心,已经45岁的石平湘毅然丢下“铁饭碗”创立了广东华南特种气体研究所。
通过苦苦摸索之后,石平湘研发出了首个气体产品——氩加二氧化碳,并成功站稳了脚跟,随后又切入特种气体领域,陆续研发出一款又一款产品。
从当初只有一种产品,到如今200多种产品,华特气体自主生产的气体产品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LED等各个工业领域,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下“皇冠上的明珠”
进入21世纪之后,转型升级浪潮开始在珠三角地区激荡,电子信息、半导体、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作为工业气体中的一个新兴门类,特种气体需求迅速爆发。
在工业气体领域摸爬滚打几年后,华特气体将目光瞄准特种气体领域。1998年,石平湘带领一帮人义无反顾走上特种气体自主研发道路。“中国必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路径来发展。制造业越强,对气体应用的要求就越高。”石平湘说。
作为特种气体最高端的一个领域,电子特种气体被视作“皇冠上的明珠”,广泛用在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LED及其它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在半导体材料行业,电子特种气体更被称作“芯片血液”。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气体很早就在全球形成垄断地位,我国电子特种气体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虽然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技术积累时间较短,在产品性能与生产规模等方面尚存不小差距。
“有的进口电子特种气体一公斤就卖几万元。”石平湘说,“既然要做气体,就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电子特种气体!”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尝试,华特气体先是在医疗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随后又率先打破了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面板、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端领域气体材料的进口制约,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华特气体已成功实现了对国内12寸集成电路制造厂商超过85%的客户覆盖率,并进入了英特尔、格芯等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供应链体系,产品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0.0005%”的不舍追求
到2017年,华特气体已发展成为国内电子特种气体行业领军企业,被南海区工商联认定为全国隐形冠军企业。
2019年,华特气体在上交所鸣锣上市,成为佛山和我国气体行业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在石平湘看来,上市更是华特气体新的起点。“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每天都提升自己。”
厚积而薄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全系列高纯氟碳气体产品纯度达到99.9997%,从外企手中夺回国内六成市场;乙烯产品纯度从99.999%提高到99.9995%,以0.0005%的优势打破了进口产品的长期垄断;高纯氨气纯化程度达99.99999%以上,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一举夺得广东省专利奖金奖。
在高纯碳氢、高纯含硅气体、高纯三氟化氯等重要产品研发方面,华特气体再次取得突破。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主持或参与制定1项国际标准、48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和11项团体标准,获授权专利182项。
平安证券研报表示,随着国内头部特种气体企业技术不断突破,纯度日益提高及产品矩阵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科技报国,实业兴邦。为了这个梦想,石平湘坚持奋斗了30年。未来,华特气体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始终相信科技兴国,更坚定看好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石平湘说。
(摘自《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