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个人就有1个干眼渐成“流行病”
专家提醒,要多注意眼睛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少戴隐形眼镜、多去户外活动
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记者采访多位眼科医生了解到,近年来因干眼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这个眼睛被屏幕“绑架”的时代,干眼似乎正在成为一场“流行病”。
门诊上近一半都是干眼患者
最近两三年,山西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主任医师韩玉萍发现,来看干眼的患者越来越多了。“原来干眼患者大概占到我们门诊患者的1/4或1/5,现在基本占到1/3甚至是一半,原来以中老年患者为主,现在从孩子到老人都有。”韩玉萍说,“无论从患者数量还是人群来说,干眼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主任医师邓世靖对此也有同感。同仁医院在2018年专门开设了干眼门诊,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干眼患者。“这几年患者的数量非常大,而且是不断增加的,连挂号也变得越来越难。”邓世靖说。
记者了解到,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2013年发布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指出,我国干眼的发病率大约在21%至30%,即至少每5个人里就会有1个患病,此后我国虽然没有大规模干眼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干眼发病率无疑比十年前更高。
干眼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眼表疾病。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眼球角膜表面覆盖着一层泪膜,泪膜有三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脂质层、水液层和黏蛋白层,它们共同保证泪膜在眼表的稳定性,对眼表起到湿润、保护作用。当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这层泪膜无法稳定地停留在眼表时,失去泪膜保护的角膜和结膜细胞便会受到损伤,并出现眼部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物模糊等症状,这时便形成了干眼。
轻度干眼可以通过充分休息眼睛、使用人工泪液等方式得到缓解,重度的干眼则往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一位干眼患者这样讲述自己的感受:“在外人眼里这是个跟感冒、发烧差不多的小病,甚至自己在早期也极不重视。但干眼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发展、加重,后来甚至出现怕光、流泪,一看电脑手机眼睛就疼,点眼药也无法缓解,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干眼为啥成了“流行病”
记者了解到,引发干眼的原因有很多,空气污染、气候干燥等环境因素,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全身疾病影响,近视角膜手术、白内障手术,过敏,心情焦虑紧张等,都可能会造成干眼。其中,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被认为是近年来干眼发病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
“现在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大大普及,一些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一些人沉迷手机、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这些都让我们的眼睛不堪重负。”武汉普瑞眼科医院主任医师沈政伟说,人在注视屏幕时往往注意力高度集中,眨眼次数减少,眼表暴露增多,泪液蒸发过快,造成干眼。
角膜接触镜的广泛使用,也是干眼流行的一大因素。邓世靖指出,一些年轻人习惯配戴隐形眼镜、一些爱美的女孩喜欢戴“美瞳”,还有孩子为矫正近视配戴的“OK镜”,在医学上都属于角膜接触镜,长期戴角膜接触镜会影响泪液的交换和流动,破坏眼表微环境,导致炎症,引发泪液改变造成干眼。此外,隐形眼镜护理液中一般都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会加重干眼。
时下一些女性喜好化妆、做眼周医美,也使干眼更容易“光顾”。韩玉萍表示,像女生贴假睫毛、画眼妆、打粉底,容易遮挡到睑板腺的开口,使睑板腺分泌更加不通畅,影响到泪膜造成干眼;而像割双眼皮、去眼袋等眼部医美手术,可能会影响到眼睑的闭合,带来泪液动力学的改变,加大干眼的风险。
干眼的防治还要回到日常生活
多位专家表示,干眼分为不同的类型,治疗原则简单地说就是“缺啥补啥”,泪液中水分缺乏,就补充人工泪液,黏蛋白缺乏可以使用相应药物,睑板腺功能不好就通过睑缘清洁、热敷、睑板腺按摩等物理治疗改善。
干眼的治疗中,一些常见误区应当避免。“一些出现干眼症状的患者喜欢自己买眼药水随身携带,频繁使用,短时间内可以缓解眼部干涩,但如果长期滥用就会适得其反。”韩玉萍指出,一些眼药水并不对症,很多眼药水还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可能会加重干眼。
热敷对于缓解干眼有积极作用,但一些人以为温度越高、持续时间越久,效果越好,甚至会戴着眼罩睡觉。专家提醒,温度过高可能会造成表皮损伤,加重局部炎症,因此热敷温度要适宜,热敷时间最好不超过15分钟,眼部出现明显红肿、分泌物增多等急性炎症反应时不宜热敷。
不少干眼患者还伴有明显的精神焦虑。邓世靖说,通常干眼患者的不适症状都可以通过调整用眼习惯和相应的医疗手段得到改善,患者和家属无须过于焦虑,“最重要的还是正确理解干眼,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眼习惯,干眼的防和治最终还要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邓世靖提醒,要多多注意眼睛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少戴隐形眼镜、多去户外活动,尤为重要的是,在使用电子产品时要注意眨眼,保证每分钟眨10次-15次,每次眨眼时尽量保证上下眼皮碰在一起。
延伸阅读
专家建议:
不同年龄段“呵护”眼睛有侧重
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专家认为,不同年龄段的眼健康主要问题各有不同,管理也应各有侧重,提倡全生命周期呵护眼健康。
6岁前应着重关注远视储备,重视弱视斜视筛查。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李丽华介绍,6岁前儿童眼健康保护重点,是对眼睛先天性疾病和弱视、斜视等眼病的筛查以及近视预防。其中,3岁前最好到医院做一次全面的视力检查,如弱视在3岁前治疗效果最好,年龄越大治疗效果就会打折扣。此外,如发现儿童弱视形成的警报信号,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
对于近视的预防,李丽华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远视储备”。0到6岁的儿童视力发育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生理性远视,这被称为“远视储备”,其消耗速度决定了孩子是否过早发生近视,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坐姿、用眼习惯等行为方式干预。
6岁至18岁之间,应注重控制屈光不正。“6岁到18岁间眼健康管理的重点包括视功能异常、近视等屈光参差、远视、散光、弱视、斜视等,其中近视防控是该年龄段的重中之重。”李丽华说,这一时期的眼健康管理对成年后的眼健康极为重要。
李丽华强调,该年龄段的近视儿童青少年要重视和积极预防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不是简单的屈光度数增加,还会对眼健康产生更长期的危害,导致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眼底病理性改变概率明显增加,如视网膜裂孔、出血等。
18岁到40岁之间,是视疲劳高发期。李丽华说,视疲劳现已成为青壮年人群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可能会加速视觉功能退化,导致眼睛过早出现老花眼。“视疲劳与干眼症、结膜炎的症状相似,极易误诊,应通过多种检查找到引起视疲劳的病因。”李丽华说,视疲劳的预防首先要有正确的屈光矫正,其次要有良好的用眼环境、用眼习惯和全身状态。
而40岁后将进入老视管理。“40岁以后人眼功能逐渐衰退,老花是很多人的第一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发病率也开始上升,对视觉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李丽华说,建议定期进行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底照相在内的眼部体检,实现眼部高发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户外活动时最好佩戴太阳镜减少紫外线伤害,日常要减少屏幕的使用时间等。
“呵护眼健康应贯穿全生命周期,主动自觉爱眼护眼,走出守护视力的误区,才能够有效提高眼健康水平。”李丽华说。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