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佛通衢”古驿道 见证350年广佛同城史

■盐步直街。

■三眼桥在车来车往的穗盐路中间,见证广佛变迁。

省佛通衢门楼。▲


扫码看视频
一条老街,一座古桥,相隔10多里,牵起一条“省佛通衢”古驿道的故事,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立夏时节,风暖昼长,《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栏目摄制组来到大沥盐步。
从明末清初至20世纪70年代,第一条连接广佛的陆路“省佛通衢”,不论繁华、沧桑都屹立在时光的长河里,述说岁月的故事,记录城市的变化。跟着记者的脚步,第七期《写在大地上的历史》走进盐步,了解地名背后的故事,找寻“省佛通衢”那精彩的过往,感受盐步直街的“烟火气”。
古道往事
“省佛通衢”见证350年广佛同城史
刚刚过去的五一,大沥盐步“省佛通衢牌坊公园”这个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
从明末清初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盐步一直是南海最亮的一颗“明珠”。
盐步的起名有一段历史故事,盐步在宋代时因地形如蟾蜍,称为蟾浦或蟾溪。清朝同治年间,人们易“浦”为“步”,名蟾步。清朝光绪年间曾在此设过盐务局,专司盐管事,“蟾”与“盐”的粤语读音相近,故后改称为“盐步”。
盐步的繁华,始于明朝崇祯年间启动的一项巨型工程——广州城西度海陆路。这条以广州芳村秀水五眼桥为起点,向西最终通向西樵、九江乃至顺德、新会、中山等地的陆上通道,其初衷是广佛两地人民为规避水寇,保持人员、商贸往来而修建,盐步段正是这条道路最繁华的组成部分,清朝同治年间,官方文献将该段命名为“省佛通衢”,见证了350余年广佛同城历史。
“省佛通衢”中的“省”指省城广州,“佛”指佛山,“通衢”则指四通八达的道路。“省佛通衢”全长约20公里,大部分位于现在的大沥镇,曾经有大大小小的桥梁16座、渡口8个,途中还建有许多供行人纳凉休息、免费提供茶水的茶亭。
改革开放后,因城市经济腾飞,“省佛通衢”慢慢被新的城市路网替代,原来的石板路面几乎荡然无存,仅留存广州芳村的五眼桥、盐步河东的三眼桥,以及盐步河西的一眼桥这三座古桥,诉说着古道的往事。
旧时,“桥”就是南海人去往各地的重要途径之一。20世纪60年代,三眼桥依然是盐步人出入省城的主要路桥。三眼桥建于明末,用红砂岩石砌筑的墩拱式石桥,长28.2米,宽3.2米,高5米,两墩三孔。
如今的三眼桥,变成了三眼桥公园,焕发着新的魅力,且多了几分热闹,成了街坊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与充满喧嚣的三眼桥相比,河西溪头的一眼桥卧在溪头村里如此安静。蜿蜒流淌的小河穿过村子,两岸的老榕“鬓发”垂落,桥上是休闲聊天的居民,到处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榕树头下,有一块通衢大路的路标石屹立在此,这一块路标石是历史的见证,也在诉说着一眼桥的重要性。
烟火延续
老字号守候记忆老街承载情怀
沿着“省佛通衢”牌坊公园往里走,一眼就能看到“省佛通衢”上重要节点之一的盐步直街,现在依然人气爆棚。
一条老街,长约千米,沿街老店林立,人车川流不息,似乎是它鼎盛一时的凭证。“当年盐步直街的繁华堪比广州的‘北京路’,那时基本不用出远门买东西,这条街是各种货物最齐全的地方。”回忆当时的繁华,在不少大沥人心中,盐步直街一直是他们的乡愁所在。
早在1930年,盐步就有了商会,而盐步直街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商人在这里做生意,烟酒酱油、药材杂货、五金陶瓷、茶楼当铺,应有尽有,繁盛一时。即使经历过抗日战争等变故,1953年,直街保留下来的商铺仍有157家。
随着时光流转,今天的盐步直街,两旁那些享誉江湖的老字号美食保留至今,守护着盐步一代代人的记忆,生活气息依然浓厚。超过20年历史的红星甜品店,更是让人尝到熟悉的家的味道。褪色的红漆招牌、简单的厨房、充满历史感的转页吊扇、墙上琳琅满目的价格表……看似简陋的老字号店铺,流露着最自然的味道,存留着街坊们最初的情怀,是不少街坊谈天说地的好地方。
能记的烧腊依旧是街坊们熟悉的味道。每逢过节或者周末,能记门前都会有一大批拥趸排队买烧腊,里里外外的烟火气,无一不诉说着街坊们的“集体回忆”。
共筑未来
“省佛通衢文化带”深度融合城产人文
文化是决定城市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虽然“省佛通衢”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依托这段历史形成的文化,远大于当初修建的初衷。
目前,佛山正全力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南海扛起文化发展的大旗,强调文化是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刚需,提出要加快推动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活力、城市活力、人的活力全面迸发。
2022年,南海区委区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全力构建南海“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依托“郁水官驿”“桑园围”“省佛通衢”三条文化带,融合数字科技、文化创意、音乐艺术、户外休闲等各类元素,着力建设千灯湖中央活力区、大桃园产城活力区以及环樵山水乡活力区,打造南海文旅产业发展的极核。
“省佛通衢”文化产业带正是“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2022年,大沥镇提出构建“一带一轴两廊四区”文旅体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带”就是“省佛通衢”文化带,它以省级非遗盐步老龙礼俗文化为核心,串联起三眼桥、一眼桥等地标,盐步、六村、直街等社区,打造示范文化产业带。
展望未来,以“省佛通衢”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大沥将结合沿线历史文物活化和专业市场改造等工作,把文化创意融入铝型材、有色金属、内衣等大沥传统优势产业,擦亮大沥品牌,促进城市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打造大湾区商贸文旅新极点。
延伸阅读
大沥点解叫“大沥”?
“大历”一名,较早出现于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编修的《永乐大典》中,至清朝同治时,所有史志记载均为“大历堡”,同治十年所修《南海县志》也是称“大历堡”,光绪朝中后期有“大历”“大沥”两称同用,民国起统一称“大沥”。
有口传为大沥因有唐代“大历十才子”后人徙居而名。大沥在唐代和北宋未有形成村落衍居状况,或有个别人等暂居。当时的这里属于珠江流域下游地带,为自然冲积地貌,地势接近海平面,水网密布,荆棘满途,交通不便,潮水涨退落差大,其时还不适合大面积开垦耕种和人群居住,仍为大自然景状。
而年号的“大历”与地名“大沥”不同字不同音,官方史志年号多用“暦”,大历堡则为“歷”,现代简体通为“历”而已。唐代“大历”年号的“历”,粤语读音同“力”,与现实大沥地名的实际读音大异。无论“历”“沥”,在粤语发音都是同“力”音,与现实大沥地名读音不同。
可见口传因唐代大历年间(766年~779年)“大历十才子”其子孙衍居而得名“大历”似没有关联。那么“大沥”的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据现存《大德南海志》(元朝大德八年即1304年修)记载,北宋末南宋初,因战争、动乱、饥荒等因素,大批岭南以北先民经唐朝张九龄修成的岭南古道南迁入粤,他们初居南雄保昌县(今南雄珠玑巷附近岭南古道沿线),随后陆续往南迁至广南东道中心广州城(当时的南海、番禺县城),但由于人口剧增,大城大镇难以容纳,因此只能分散到各地州县谋生,凭机缘择地而居。
根据原大历堡各自然村所存世的旧族谱、家史文本记载,基本各村庄开基祖都是始于南宋落籍大沥,很多的还是南宋末元初,再有部分村庄是明清两朝北人继续南下,以及在珠三角各地互相分衍散居而成。
在粤语字典以及网上带发音的《粤语发音词典》查看,唯一与大历或大沥现实读音相符的只有“坜”(粤语发音lik6),从大历堡到大沥镇,无论字怎样改变,民间对“坜”字的读音没有变化。由此可知早期口语土名是“大坜”,即使远至省港澳和广西粤语人,口语说到大沥都是“大坜”音。
对早期入粤的先民而言,荒芜的土地需要自己开垦耕种,粤人称掘坜,即将土地平整,每行为一坜于上种植,坜与坜之间为坜坑,用作排水储水。因此大沥一名源于口语的“坜”,到后来成文时,乡间农人为求方便,简写为“历”,传至清末民初改为“大沥”,其读音均延续“坜”字发音。
至于“大”,是当时开垦土地耕种的坜特别宽大,这是相对其他地方的坜而言,民间容易记住这个特点,久而久之大家都称该地土名“大坜”,可知世间土地本无名,民间叫惯了,就约定俗成。又如平地泗沥村,在明、清二朝的《南海县志》记载原名为“四坜”,也是经过时代的演变而成“泗沥”,但保留“坜”字的读音。
原来,“大沥”只是一个简单而朴实的土名,但这也并不影响大沥的传奇。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戴欢婷通讯员蒋素媚熊奏凯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章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