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初 捕捉生活“闪光点”“挤”出时间写成书
坚持从政与从文同行,结合人生经历与感悟创作优秀作品
人物简介
邓文初,笔名闻楚。历任电气学校教员,佛山专区五金交电公司秘书,佛山地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长,南海市委常委、副书记,南海市政协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柳梢月》《庭门柳》《看不见的路障》,游记散文集《畅吟异国情》,小说散文集《人约黄昏后》,诗歌集《情无限》等。
“文学创作是我的兴趣爱好,直到去年我还一直在写作。”聊起文学创作,今年82岁的邓文初有说不完的话题,茶几上的一部部作品,正是他文学生涯的见证。
邓文初一直坚持从政与从文同行,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来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许多创作灵感,让他能够文思泉涌、笔耕不辍,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文学梦“萌芽” 从喜欢阅读到热爱写作
为何会与文学结缘?这要追溯到邓文初上学时。
邓文初出生于增城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聪明乖巧,自他进入小学,每天放学回家都会马上放下书包,跟母亲一起下田挣“工分”,放牛、种地、煮饭,帮家里干农活。阅读成了他当时忙里偷闲的乐趣,虽然每天都忙个不停,但只要有空他便手不释卷,文学的种子在心中逐渐“萌芽”。
进入初中,由于家与学校距离较远,邓文初选择了住校,校内的图书馆成了他日常的“据点”。“其他同学喜欢去打篮球,我就喜欢去看书。”邓文初回忆说,图书馆内丰富的藏书,为他打开了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让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美妙的文学世界。上初二的时候,他已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与黑》等。初中毕业时,他读完了《毛泽东选集》四卷。
喜欢阅读进而创作,邓文初开始用笔来描绘生活、抒写理想、表达情怀。上初二的时候,因一篇作文被老师评为全班最佳,他萌发了当作家的梦想。后来,他还在校内发起成立通讯组,经常带领同学外出采访,多次向《增城日报》投稿,这也让他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此后的40多年间,邓文初先后当过电器学校教务员,佛山专区五金交电公司秘书,佛山地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长,南海市委常委、副书记,南海市政协主席。虽然工作忙,他依然坚持业余创作,并一直将其视为人生旅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1980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第一篇小说《沙田恋》后,邓文初一发不可收拾,《羊城晚报》《作品》《南方日报》《南国》《佛山日报》等都刊登过他的诗歌、散文、小说。散文小说集《人约黄昏后》、游记文集《畅吟异国情》、长篇小说《柳梢月》《庭门柳》和《看不见的路障》等都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多篇论文刊载或收入《学术研究》《岭南学刊》《中国领导科学文库》《中国方域》等。2000年6月,邓文初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坚定创作信心 首部长篇小说反响热烈
“我对小说情有独钟,特别是长篇小说,因为它是各种文学载体的集中运用。”邓文初介绍,自己之所以喜欢写长篇小说,是因为它反映社会最深入、揭示问题最深刻、最能发人深省。
珠江三角洲的岭南水乡风情和改革开放的万千景象,为邓文初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题材。1997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柳梢月》出版,讲述了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于东平河畔西水乡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以女支部书记柳月容为代表的人物群像,她从普通的农家少女成长为副县长,又从副县长的位置下来从事企业经营。她的经历既坎坷又幸运,其命运的浮沉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历史的转折。
“《柳梢月》出版后很多人问我,故事中的女主角原型是谁?其实这都是我的工作体会和人生经历的浓缩。”邓文初说,写长篇需要深入思考人物关系的处理,各种纠葛的分步理顺,各种矛盾分层解决,千方百计制造高潮迭起,像下棋一样动脑筋,很有挑战性。
《柳梢月》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1997年12月,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和花城出版社在广州联合举办了“邓文初长篇小说《柳梢月》研讨会”,40多名专家、学者、作家给予该作品高度评价:“由于作者的生活积累较为丰厚,而且拥抱现实、面向人生,所以这部以珠江三角洲农村为背景的小说,能相当集中地概括表现那个时期的政治风云,生动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柳梢月》的成功,给予邓文初极大的鼓舞。时隔不到一年,作为《柳梢月》的姐妹篇,长篇小说《庭门柳》出版,该作品在内容上做了拓展,把更多笔墨集中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岭南农村改革,在艺术创造方面较前者有所突破。2001年,邓文初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路障》面世,随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把这三部长篇集结,易名为《商海情孽》,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邓文初多部作品出版以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省内外的专家、作家纷纷撰写文章,从各方面评述邓文初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成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撰的《岭南乡土新奇葩——邓文初作品评论集》就是众多评论文章的选集,当中特别赞扬《柳梢月》和《庭门柳》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
文学作品是没有地域界限的,其差别在于反映时代背景、地方特色和生活方式。因此,邓文初的作品不仅有反映本土的时代风貌的,还有展现异国风情的。他在多次出国考察后,把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文章,出版了散文集《畅吟异国情》,向读者介绍外国的地方特点、风土人情,世界著名的名山大川、奇瀑异景,以及华侨的生活情况、乡情厚谊。作品知识性与可读性相结合,阅读后让人犹如亲身来到异国他邦。
笔耕不辍 用“挤”出来的时间创作
回顾邓文初的创作生涯,其共推出个人书作12部。作为一名业余作家,应如何合理地安排创作时间?
“一方面,我可以在紧张的工作中汲取养分,不断充实自己;另一方面,又激励着我通过辛勤的写作去获取新的成果。”邓文初回忆说。
邓文初的写作,源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在退休前,他作为一位领导干部,分管农业,常需下乡,工作繁忙,因此,写作只能用“挤”出来的时间完成。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到哪里工作,邓文初身上都带着一支笔、一个笔记本,把工作、生活中想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一些闪光的、难忘的,值得深思的、需要探讨的,随时记录下来。不论工作有多忙,晚上回到家,他总要把笔记本上记录的事情,重新整理抄录在分类的笔记本中。多年来,他写下了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工作日记,而这些日记不仅是工作的记录,还成了他文学创作最宝贵的素材。
“就像《畅吟异国情》这本书,里面写的都是我出国考察的所见所闻。当时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干部出国学习考察,去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荷兰、日本等地,途中我会观察、记录、思考,晚上回到酒店就把当天的经历写下来,回国后就把它们梳理出来。”邓文初说。
工作的繁忙虽然限制了邓文初的写作时间,但也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因此,了解他的人都说,不论散文、诗歌还是长短篇小说,他无不有感而发。他的感受不是肤浅的、点滴的,而是深入的、系统的,个中饱含着他的经历、体验和人生感悟。
写作是一辈子的事,邓文初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去年还参与完成了《里汾村》一书的编著。里汾村位于广州增城,该书从珠江三角洲丘陵地貌的形成、村的历史沿革、各时期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人物略传等11个方面,较详尽地叙述了里汾村七百多年来的起源、发展、变革和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里汾村是我的家乡,为村注史,我有一份责任。”邓文初说,为了写这本书,村委发动了村里的老师一起收集资料,他再对资料进行梳理、汇总、编写。
回顾邓文初的一生,一直坚持从政与从文同行,如今谈起自己业余文学创作的经历,他也感触颇深。在他看来,文学对提高个人修养、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有极大帮助,可以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交际水平。“倘若我当初不走文学之路,就不会有后来的进步。”邓文初笑着说,如今写作已是自己退休生活的一种消遣,图一时之乐,同时也作为一种养生手段,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我希望能一直写下去。”
文/珠江时报记者洪晓诗图/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