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进行分组讨论,南海组政协委员围绕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擦亮佛山文化名片 挺起制造业当家脊梁

■佛山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进行分组讨论,南海组政协委员展开头脑风暴。
2月8日上午,佛山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进行分组讨论,南海组政协委员高度评价市政府工作报告,并展开热烈讨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分组讨论现场,全体参会人员审议了市政协两份报告,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及有关报告,审议讨论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决议(草案),酝酿政协第十三届佛山市委员会秘书长及常务委员候选人名单,审议选举办法(草案)和监计票人员名单(草案)。
“对于市政协两份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我表示完全的拥护、赞成。”南海区政协主席唐棣邦认为,从市政协的两份报告中可以看到,参政议政的建议、选题精准,紧扣社会民生,充分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功能。市政府工作报告则从八个方面进行工作总结,过去一年里,佛山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各方面发展成效明显;对新一年的工作,报告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安排,都是立足佛山、实事求是的部署,稳中求进,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条条惠民政策、一串串民生数字,让委员们感受到了热气腾腾的民生温度。在委员发言环节,“实事求是”“催人奋进”成了委员们说得最多的词。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有的是让南海制造闪耀全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家,有的是深耕教育一线数十年的教育人,还有的是守初心、磨利剑的检察人员……现场,委员们以精彩的观点和思考,为佛山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智慧。
城市建设
制定阶段性计划擦亮文化名片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擦亮岭南文化大市名片”,唐棣邦把目光放到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近年,各区、镇街对于岭南文化建设都很积极,在传承、保护、发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海区也有很多文化方面的举措。”
佛山要擦亮岭南文化大市名片,需要有怎样的规划?唐棣邦建议,在市的统筹指引下,在全市范围内打造若干个能够体现岭南文化特色的景区、园区、基地,形成“1+N”的岭南文化建设格局。各区再在该框架上,打造小景点、小单元,丰富其中内容。此外,他还建议,立足于长远发展,佛山在文化建设上可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比如‘三年行动计划’,每三年一次,不断推进。”
佛山市政协委员、佛山市南海禅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海区汽车行业协会会长雷越宁关注到绿色出行方面。“共享电动自行车优点很明显,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动态管理。”他认为,在市区范围内短途出行,共享电动自行车是一个较好的绿色出行选项,在很多城市得到应用。禅城区也在政府的倡导下率先投放使用,尽管遇到不少困难与挑战,但一路走来得到了市民的肯定,“希望共享电动自行车能尽快投放到各区,让广大市民都能体验到绿色出行的便利。”
经济发展
聚焦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当家
佛山市政协委员、民盟佛山市委会副主委、南海区政府副区长李耀茂认为,市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全面、亮点清晰,全面回顾总结了过去的一年的工作,从8个方面阐述了佛山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科学擘画了新一年的发展蓝图,立意高远、统揽全局,符合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也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
“市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三个强烈的信号:一是全力以赴抓经济,二是制造业当家,三是高质量发展。”李耀茂说,报告里也提到了困难,但是我们要有信心和底气。信心和底气来自于佛山的优势,包括完备的产业体系、活跃的民营经济、良好的营商环境等,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省委部署的先进制造业等重大战略叠加利好。今年南海“新春第一会”确立全年GDP突破4000亿元的新目标,强调坚持制造业当家。
“新的一年,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大抓经济发展是主基调。”佛山市政协委员、南海区总工会副主席沈海泱说,南海是制造业大区,如何从“做大”到“做强”,这非常关键。南海近年围绕“两高四新”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大批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这条路是走对了,而且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认为,接下来南海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面,把民营经济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地激发出来,积极推动现代化的南海实践和佛山实践。
医疗教育
让市民生得放心养得舒心教得省心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5个以上。对此,佛山市政协委员、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易锦发有话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目前,在生育周期中有一个缺口,就是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易锦发表示,南海已经在托育机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也在一些有条件的普惠性幼儿园、医院等单位试点托育服务,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相关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让年轻人“生孩生得放心,养育养得舒心,教育教得省心”。
新的一年,佛山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构建“五好教育”新形态。“佛山教育有名校、有名师、有名声,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需要思考,在教育优质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呈现教育均衡的状态。”佛山市政协委员、桂城街道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熊兴旺建议,可以通过盘活区域教育资源,推动教师交流常态化,有规模、有秩序、可持续地构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活水渠”。
文/珠江时报记者罗炽娴洪晓诗图/珠江时报记者黄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