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爱佛山向善之城”公益文化主题论坛举行
弘扬公益慈善文化打造“向善之城”
珠江时报讯(记者/黄梦灵)“用好现代技术,让随手做公益、轻松帮他人成为常态”“媒体传播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佛山“行通济”的欢乐气氛中,昨日上午,“温爱佛山向善之城”公益文化主题论坛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和公益人士上演“头脑风暴”,探讨佛山公益慈善理念转型与重构的方式。
本次论坛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由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旨在提炼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金点子”,激发向上向善精神,为拓展佛山公益慈善文化建设的视野和政策选择空间提供智力支持。
“行通济”民俗在佛山已有400年历史,几百年来,通济桥历经数次修缮。“修缮通济桥本身就是一种慈善行为。”高明区博物馆馆长、佛山本土公益慈善观察专家杨丽东介绍。
不止于此,佛山还有许多如通济桥一般的地方,例如在南海狮山,有一间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善堂,以慈爱的胸怀延续济世善举,是“仁爱、奉献、承担、互助、共享”的狮山树本精神的发源地,孕育了一个又一个行善济世的真情故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制造业大市,佛山的乐善薪火与其创造速度一样,走在前列、生生不息。新征程上,进一步发掘培育具有本土特色、新时代特征的公益慈善文化,推动公益慈善理念转型与重构成了摆在佛山面前的一大课题。
就开展公益慈善的动力源方面,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陈永杰建议政府部门做优服务,更好传承保育传统文化,以乡情文化为纽带不断增强企业家和乡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调动这一重要力量为当地、为家乡慈善事业作贡献。
传播和弘扬公益慈善文化,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曹轲侧重提到了媒体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元宵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正是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在城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主动扛起媒体担当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