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岭南风物书写湾区世纪沧桑
作家葛亮携新作《燕食记》做客南国书香节佛山分会场

■互动分享环节中,嘉宾们展开一场聚焦岭南饮食与风土人文的精彩对话。
珠江时报讯(记者/黎小燕摄影报道)8月21日,作家葛亮携新作《燕食记》做客南国书香节佛山分会场,在佛山覔书店向市民分享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历程。
现场,葛亮与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粤菜记》作者、佛山市作协副主席盛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欧亚等嘉宾展开一场聚焦岭南饮食与风土人文的精彩对话。
据了解,《燕食记》是葛亮继《朱雀》《北鸢》之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该作品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作。
佛山作为“世界美食之都”,也是粤菜的核心发源地之一,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之说。这部描摹粤港美食的《燕食记》与佛山渊源颇深,例如书中主人公荣贻生念念不忘美食荟萃的太史第,就由佛山人江孔殷江太史创设,他还发明了太史蛇羹等经典粤菜,被誉为“百粤美食第一人”。
在《燕食记》书中,有一段描写太史一家外出吃头茬“雾水荔枝”,葛亮从荔枝的种类、特性、吃法作了详尽的考证和精细的辨析,由繁盛的食材勾连了食源开发、食具制作、食品烹制,堪称一部通过饮食勾勒岭南风物的“百科全书”。
“饮食中有亲情、有回忆、有过往,有岁月流转和空间流动,有时候对于味觉的渴望,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抵达。”葛亮表示,《燕食记》是一部从饮食切入的小说,落点则是岭南这片土地的世事人情。
在当天的互动分享环节中,三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葛亮的语言之美,还表示这部小说有武侠气,阅读起来畅快淋漓。“《燕食记》继承了传统小说非常优雅、有韵味的叙述,同时与当代岭南、大湾区时代风貌的结合又非常熨帖,比起《北鸢》《朱雀》,文字上修炼显得更加炉火纯青。”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欧亚认为,这本写尽岭南百年世情的《燕食记》,是大湾区文学叙述的一次重大收获。
“这本书写出了一种既精致又清淡的味道,就和粤菜一样,用非常干净、纯粹、清淡的做法把那种鲜美给呈现出来。”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幽默地建议,读者朋友不要在深夜看这本书,因为“很影响身材的控制。”
盛慧和葛亮同龄同乡同为作家且都热爱美食并书写美食,他也认同这部小说是大湾区文学性表达的标志,从饮食这个小小的切口,讲岭南百年风云变幻,其叙述之精当、结构之精妙,将为大湾区的作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