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农用地资源 南海如何闯出新路子?
“委员聚焦”走进田间地头,纵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

■嘉宾在台上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珠江时报记者/张宝翔摄

■桑基鱼塘是珠三角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南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对于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南海而言,如何基于区位、生态环境、农用地资源等多重优势,闯出一条现代都市农业新路子呢?4月26日,南海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黄庆添带队调研九牧兰业后,参加南海区政协联合珠江时报开展的2022年“委员聚焦”第二期融媒议政活动。
聚焦加快农用地整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走进里水镇田间地头开展的“委员聚焦”,政协委员、专家、新农人围绕农用地整理过程中面临哪些制约、如何结合本土实际闯出南海现代都市农业新路子等话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助力南海探索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
南海现状
国家级现代农业双创示范基地落户
作为全国著名的淡水鱼苗之乡,南海是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的发源地,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南海先后承担农村“三块地”改革、两业融合试点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是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如今的南海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数据显示,南海区农林牧渔业年产值超100亿元。其中,花卉和水产是南海的两大优势品类。例如,全国每4株蝴蝶兰有1株产自里水;九江、西樵的加州鲈养殖享誉全国。
今年的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巩固提升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成果,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打造5个万亩农业示范区,完成5000亩鱼塘升级改造及尾水治理,发展水产品预制菜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可以说,南海的现代农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4月2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公示公告》,其中,南海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2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4月7日,全国唯一以“现代农业融合专精特新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落户南海。
接下来,南海将结合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推动国家级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双创示范基地新标杆、培育农业领域“专精特新”生力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引领的农业科技产业集群,打造国际化安全农产品食品供应链,为农业转型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委员声音
转变发展方式赋予现代都市农业新功能
从种植水果到主动转型种植现代花卉,带动本地农民转型创业的南海区政协委员、佛山市樱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雪芬,结合所在行业实际,抛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里水镇现代花卉种植面积逐年增多,拥有超过7万多亩农业用地,这是里水发展以花卉产业为主要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最大的底气。”张雪芬直言,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有相同性质的农用地土地比较分散,随着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农业设施用地难的矛盾。她说:“许多农户反映工厂化育秧没有设施用地,购置的超大型冷库无处安装,购买的大型农机具存放难,解决农业生产设施用地问题成为新农人的强烈愿望。”
张雪芬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明确一般农田里建设工具房等面积比例,建设好排灌设施、工具房、道路网等公共设施,把散户都吸引进来,让农用地可以连片发展,有土地、有人才、有资金才能让产业集聚发展。
“可以结合本土的优势产业和品牌,推动规模化种植三角梅、香水百合花。”张雪芬建议,跟着政府发展方向,融合“田园+旅游”的观光体验服务,发展休闲农业,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的布局,集约连片发展将里水现代农业做大做强,赋予现代都市农业新功能。
提高发展质量集约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零散土地
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用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南海也不例外。
南海区政协委员、政协里水镇工作委员会主任梁文成引用一组数据,里水镇2021年的农业产值达22.83亿元,同比增长28.83%,其中花卉的产值达11.17亿元,渔业产值达6.31亿元。“里水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万顷园艺世界、梦里水乡百花园、南海花卉博览园、宏岗梦里花田形成‘四足鼎立’之势,可以说是一园区一品牌、一园区一特色。”梁文成说,这不仅推动了里水农业发展,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企业进驻,促进了农户转型增收,带动经济发展。
如今,里水镇有7.65万亩农用地,占全镇总面积的34.54%。但在梁文成看来,农用地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仍存在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等问题,尤其是有些企业想规模化种植或发展休闲农业,苦于没有连片的农用地,这些都制约了里水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步伐。
梁文成认为,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零散土地集约起来,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只有把农用地充分激活,逐步形成集农业种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才能不断产生。
释放发展动能
搭建
“预制菜
”农村电商平台
近期,“预制菜”成功出圈,尤其是各类鱼片“预制菜”成为居民“囤菜新宠”。区政协委员、广东鱼兴港水产公司总经理郑伟表示,农业企业要抢占“预制菜”新赛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郑伟介绍,南海区的水产类土地利用比较零散,流转规模小,部分企业流转连片鱼塘后,又面临着配套的辅助性农业设施用地规模较小,看护房、工具房、仓库等建设场地不足的问题,这是制约水产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此外,水产行业人才不足也掣肘着行业发展。目前,水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偏大,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面临断层风险,发展后劲不足。
对此,郑伟提出了“一揽子”建议。他建议政府牵头,通过鱼塘改造,推进农业用地连片化发展,再以企业的生产园区为单位,整合发挥本地水产产业优势,利用佛山本地的养殖、流通优势,就近取材,以“预制菜”为发展拳头,以佛山发展上千年的桑基鱼塘模式为基础,融入智慧渔业、休闲农业、科普等元素,形成一批企业主导经营、具有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区域特色化,高附加值,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都市农业园区。
其中,“预制菜”是广东鱼兴港水产公司的特色产业之一。在郑伟看来,“预制菜”是农业与食品工业的结合,既能承接上游又可以延伸下游,从前端鱼塘到餐桌,是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新方向。因此,他建议政府给予“预制菜”发展更多支持,加快“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并搭建“预制菜”农村电商平台,推动“预制菜”从B端走向C端,让更多消费者认识、认可这类产品,以此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年轻人回归农业。
专家观点
“公司+农户”兴农富农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
南海是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的发源地,加之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具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良好的条件。在“委员聚焦”现场,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高级工程师慕卫东为南海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把脉问诊开药方”。
现代都市农业,是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生产,主要是在城市内及周边地区的,服务于城市的,集约化程度更高的农业形态。在南海,广东万顷园艺世界、南海花卉博览园、西樵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等,都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典范。
南海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也是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集体、农户各类主体要形成有机的整体、有效的联动,相向而行、多方共赢。”慕卫东建言。
其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改革优势,让点状供地、设施农用地等利好政策尽快在南海落地实施,做好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做好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引导农用地集中连片利用。集体尤其是行政村一级,应发挥统筹能力,可以采取经联社托管、经联社统租等多种方式实现农用地集中连片利用。
此外,企业和农户是可以良性共存的。其中农业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比如建设社区菜园,就是都市农业的一种良好业态创新。农民自身也应主动融入到现代农业中,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提升经营水平,兴农富农,实现现代农业和小农户经营的有机衔接。
“我们要紧抓机遇开展农用地统筹经营,以集中连片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慕卫东强调,在这过程中,既要保障农民的权益,也要有利于市场的发展,能够让农业企业在南海扎根,实现各方共同努力,充分激发南海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劲活力。
观点速递
“里水镇立足万顷园艺世界、南海花博园、贤僚千亩鱼塘等基地,以现代园艺、高值花卉、观赏鱼养殖、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为主导,打造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现代农业项目。面对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新机遇,南海要抓住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配置优势,从供给端发力,更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黄庆添
“南海的农用地零碎、租期短,这是制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不利于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我们要围绕‘三农’转型升级新路子,加快农用地整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卢锦雄
“做好现代农业,不是否定传统农业,而是要继承传统农业里面好的耕作方式方法,建议把我们现代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数字化技术等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同时通过建立社区菜园,较好地化解农用地利用破碎化的问题。”
——广州市生升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晖
“建议通过引入高新、高效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与高校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驱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带动乡村农业产业振兴。政府要率先制定扶持各类型新兴农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多元化方式支持农业发展。”
——广东灏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嘉洁
“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坚持产业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因地制宜规划好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有序集约整理土地,根据前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让水产业、种植业等多点开花、百花齐放。”
——南海花卉博览园常务副总裁赵海平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