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铭光 走遍樵山路 笔载乡土情
本土作家黎铭光用诗文歌咏西樵历史,传播南海精神

■黎铭光和他的著作《西樵山语》。

■黎铭光(右二)参加南海散文诗学会“桃花潭”采风活动。受访者供图

▲《古村今韵》一书收录了黎铭光7篇作品。

▲黎铭光在西樵镇图书馆与小读者分享樵山翰林故事。(资料图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如是说。
生于斯长于斯,家乡是最动人的情结,也是作家创作的沃土。沈从文笔下有《边城》,老舍忘不了老北京,南海本土作家黎铭光也一样,从《西樵山语》到《西樵山韵》,他笔下屹立着连绵起伏的理学名山西樵山,流淌着千年古郡绵绵不断的历史沉香,延绵着南海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人物简介
黎铭光是南海西樵本土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南海区作家协会散文诗学会秘书长、南海玉清诗社副社长、南海诗社理事,获评“南海区十佳作家”称号。
他参与撰写西樵历史文化丛书《西樵文物钩沉》《西樵进士》,作品入选《佛山新世纪作品精选・诗歌百家》《古村今韵》《中国共产党南海历史人物》《根系南海》《佛山韵律丛书・散文诗歌卷》《佛山文艺40年作品选粹》等书刊,100多篇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
黎铭光创作的大量诗歌、散文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征文奖励,曾获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群众艺术原创文学类一等奖和西樵镇政府“樵山奖”等。出版著作有诗歌集《西樵山语》、散文集《西樵山韵》。
笔下有情 ﹃我的根在西樵山下﹄
黎铭光的第一本著作是诗歌集《西樵山语》,出版于2017年。这些诗作,有西樵的风、儒林的雅、灯湖的韵、梦里水乡的情、南国桃园的歌……他用朴素的诗文,表达了自己对这一方水土的依恋和痴情。
4年后,黎铭光的第二本著作《西樵山韵》面世,以散文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西樵山和南海的人和事,歌咏了西樵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动人的人文传说,也歌咏了这片土地上开拓进取、坚韧执着的人们。
为什么两本著作都以西樵山命名?“因为我的根在西樵山下,我是饮西樵山泉水长大的,我的身上烙印着西樵山的文化基因。”黎铭光说。
黎铭光出生于1979年,是土生土长的西樵人。孩童时代,他便跟着长辈漫山遍野地跑,眼之所见是樵山飞瀑、白云古寺、三湖书院,耳之所闻是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岭南士大夫的故事。耳濡目染下,黎铭光对这片文翰之地爱得深沉,这也成为他日常创作的得力“素材”。
据史料记载,西樵山上有摩崖石刻140多处,给世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瑰宝。每一处摩崖石刻,黎铭光都实地考察过,而石刻背后的故事,他更是翻阅了大量资料。因此,他的散文《西樵山摩崖石刻揽胜》便有了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感觉。
该散文精挑了4处石刻进行描写,分别是衮雪、若谷、景良亭说“敬”、仙槎。其中,“衮雪”石刻位于西樵山白云洞飞流千尺风景区,临摹的是曹操笔迹。“衮”为什么没有三点水?带着疑问,曹操的故事、“衮雪”书法的价值、飞流千尺的樵山瀑布、2016年西樵山百年一遇的雪,乃至南海敢为人先的精神,都在黎铭光笔下渐次铺开,并最终指向情和理:眷山的人,是向往高度的人。男人以雪寄怀,脊梁硬,硬可闯出新天地。
除了摩崖石刻,西樵的1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0条古村落、13名翰林及众多进士举人的故事……黎铭光都非常熟悉。在他的文章中,西樵的人、事、景信手拈来。他所描写的景物形象生动,所记述的事情翔实细致,所讲述的故事妙趣横生,他目之所及的地方,不管是亭台楼阁、石刻碑文,还是奇山异洞、老树古井都可以入文。
“读铭光的文章,就好像在读西樵的历史。他的行文情与景相融、事与理相生,博古通今,纵横捭阖,阅读起来给人丰富的知识获得感。”南海区作家协会理事、西樵文学协会副会长黄和林认为,其背后是黎铭光游走勤勉、观察细致、阅读广博、积累深厚、思考深刻的反映。
脚下有泥 求真路上获取创作源泉
除了上述两本著作,黎铭光还参与了西樵历史文化丛书《西樵文物钩沉》《西樵进士》及《西樵故事》《品诗品联品西樵》《古村今韵》的撰稿。
“西樵千年儒风如何浸染松塘?”“仙泉潺潺,声声入梦来。”在南海区文联组织撰写的《古村今韵》一书中,黎铭光创作的7篇作品入选,成为入选作品最多的作者之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抒发了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相对于《古村今韵》的情文并茂,《西樵文物钩沉》《西樵进士》等历史文化丛书的撰写,更强调写实求真。“聆听村内长者所说、查看历史文献、考察村内实物、印证所闻……这些步骤一个都不能少,因此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人也要耐得住寂寞。”黎铭光说。
“铭光的文章求真,每一处地方、每一个实物,他都会去现场印证。”梁成坡是南海地情专员、西樵文学协会顾问,曾与黎铭光一起参与撰写《西樵文物钩沉》《西樵进士》,他说铭光每到一处,都会寻根问路找实物,一遇到“知情人”便会刨根问底。他总是带着笔记本和笔,仔细记录每个细节、每个数字。
“铭光是勤奋的人,尽管他有自己的工作,但区、镇的采风活动和文学活动,他几乎每次都参加。”西樵文学协会会长陈旺弟回忆,在黎铭光大女儿还是两三岁的时候,由于分身乏术,他参加活动都会把女儿带在身边,这让她很佩服,也可以看出黎铭光对文学的热爱。
2022年,黎铭光被评为“2020~2021年度南海十佳作家”。“铭光走得勤、写得勤,经常深入实地采风,伏案写作,因此在文学的道路上,他成长得很快。”西樵文学协会首任会长、作家林兆帆说,黎铭光用心用情记载了家乡山水的深情,谱写了西樵山悦人的乐章。
“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和打牌的时间用在了阅读和写作上。”黎铭光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业余的文学爱好者,写出来的东西相当业余,但都是自己行走于南海镇街写下的,是自己对南海风物、对生活的歌咏和思考,也是自己对西樵山说的话。
心中有诗 用心用情传播南海精神
近些年,“诗与远方”成为了大多数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对黎铭光来说,诗不在远方,而是在家乡的一石一木一土。“因为我深情热爱南海这方水土,也相信这热土给我诗的回报。”在《西樵山语》一书的后记中,黎铭光写道。
在文学路上,黎铭光感恩遇到的每一个人。冯植、苏耀东、关岳中、郭集展、吴彪华、林兆帆、严慧贞、游凯萍……黎铭光把凡是帮过自己的人都铭记于心,这是他在文学路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足印和见证。
2019年6月23日,南海区作家协会散文诗学会成立,这让黎铭光和南海散文诗爱好者有了新的创作天地。在2020年疫情期间,黎铭光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期间,黎铭光还拿起手中的笔,写下《白衣天使,您好!》《抗击疫情,中国加油!》《因为爱,所以我们心连心》《站好岗,服务好新市民》《藏名诗赞援鄂战疫英雄》等多篇诗文,致敬逆行英雄,凝聚战疫力量。
最近几年,黎铭光还开展西樵自然村居文史和红色文化调研工作,他的文章《麦君素:矢志为党奉献一生》《做一名有气节的共产党员》《高明“三谭”与南海的红色故事》等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
“一些红色人物,譬如麦君素,在已有的资料中往往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要真实还原他的事迹,难度很大。”黎铭光说,为了还原麦君素的一生,他翻遍了南海区档案馆的相关资料,请教了党史专家库专家,还采访了麦君素的后人。“这些资料和信息都是支离破碎的,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串联起他的一生,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个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的人,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谈及文学创作,黎铭光多次提到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要用心用情,记录南海大地的故事和人物,传播南海精神,让一幅幅充满乡情、亲情、风情的南海乡土画卷走进读者的心中。接下来,他将继续收集整理完善“红色羔州”资料,并将西樵山上140多处摩崖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整理成册。
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图/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