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采样后 当起了志愿者
大沥镇盐步社区3个核酸采样点上演速度与温情

■现场设置服务点,为有需要的人群制作纸质版粤核酸检测胸卡。 珠江时报记者/黄晴雯摄

■医护人员为市民采样。 珠江时报记者/张志成摄

■社区工作人员为在绿色通道等候的长者登记信息。珠江时报记者 /黄晴雯 摄
一线直击
“检查一下这些凳子有没有破损……”4月14日下午2时30分,在盐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子里,工作人员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场地布置。此时,距离社区核酸检测开始只剩下一个半小时。
4月14日凌晨,南海区各镇街先后发布最新通告,即日起实行全域围合管理。盐步社区已在当晚对3个非城区的经济社9个出入口进行封闭,并于当天下午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在这新一轮的核酸检测中,除了这个党群服务中心采样点外,盐步社区内还设有龙涌龙一篮球场和盐步廻龙公园采样点。
在这些核酸采样点,一幕幕暖心画面不断上演……
全员全速
2小时完成3个采样点布置
盐步社区的3个检测点从开始布置到正式为居民采样,时间不足2个小时。
14日上午,一则关于盐步社区将于下午4时开始开展核酸检测采样的通知,让社区工作群“炸开了锅”。转发这则通知的人,是盐步社区党委委员刘霭仪。她是社区负责卫健工作的干部,从出现疫情开始,无论是社区组织安排接种疫苗,还是组织开展社区核酸检测采样,多数由她来统筹。
收到上级通知后,社区班子经过简单讨论迅速确定了分工:社区党委副书记郭永汉负责盐步廻龙公园采样点,社区党委委员郭志强负责龙涌龙一篮球场采样点,剩下的班子成员留守党群服务中心采样点。
在盐步社区开设的3个检测点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样点是最大的一个。在此前几轮检测中,这里最多可以同时开设16条检测采样通道。14日当天,这里设置了13条检测采样通道。
在脑海中盘算下午所需要的人员、物资以及分工安排后,刘霭仪便逐个通知同事:“赶紧忙完上午的工作,下午2时开始布场。”刘霭仪有些着急,以往的经验告诉她,前来采样的市民不会少于2万人,需要准备的东西并不少,“时间很紧了。”
紧张感在社区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蔓延。下午2时,身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分别出现在盐步社区所开设的3个采样点现场。搭帐篷、搬运物资、摆放围栏做好区域划分、拉设警戒线隔出“S型”行走通道……一切都在紧张进行着。
郭永汉所负责的盐步廻龙公园采样点,是村中的一个街心公园,周边绿树成荫,还划有不少停车位。空间开阔,停车方便,便于人员疏通,是社区选择这个点的原因,也正因如此,郭永汉预测,来这里检测的市民应该不少。交代好现场布置的情况后,郭永汉特地叮嘱负责外围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维持好队伍的秩序,疏导好车辆,如果看到有排队等候的长者和特殊人群,可以直接引到绿色通道。”
“大家一定要醒醒目目,千万别让队伍走乱。”现场,负责人员排列分组的志愿者提前收到了两沓白色的贴纸。根据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建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样点当天试行20人一管,以提高检测效率,减少市民等候时间。这个贴纸的作用是方便志愿者对人员进行分组,控制人流。
有了前几次的经验,下午3时30分,检测点布置基本完成。工作人员也加紧落实分工,“站位”具体到现场的每一个角落。第三轮大规模核酸检测采样,盐步社区准备好了。此时,在采样点的等候区外,陆续有了一些等候的市民。
创新
尝试
提前给长者“发卡”提高采样效率
“20人”,是社区妇委梁淑霞在14日当天说得最多的词语。
当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样点实行20人一管。这对于社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如果我们能在采样前分好组,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开始检测前,社区干部特地嘱咐负责分组的工作人员,“要跟进得更细致,想尽办法提高效率。”
尽管事前做好准备,但刚开始时现场仍有些忙乱。人员诉求不一、市民不适应,加之现场嘈杂,一不小心会出现误解,好不容易分好的队伍,也可能分错或走乱。
排队等候的市民着急,梁淑霞心里更急。她开始和同事商量改变策略,将同时放行三组人员改为每次只放行一组人员,同时分组数数也从心里默数改为大声喊出,“感觉就像小学生学数数。”
为了不让队伍走乱,一名社区干部密切关注着每条道的动静,在分组口与登记口之间频繁来回,一次次抬手示意市民紧跟队伍,指引他们前往对应的登记口,“来一组,这里来一组。”
下午4时10分,采样点迎来第一波人流高峰。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绿色通道,工作人员正忙着指引长者们按间隔的位置坐好,随后为他们进行信息登记。
得益于社区此前为长者们准备好的粤核酸检测胸卡,现场,佩戴好检测胸卡的长者只需稍作等待,便可快速进行核酸采样。刘霭仪告诉记者,从4月3日起,社区已为超1700名60岁以上的户籍长者提前准备好纸质版粤核酸检测胸卡,并提前安排工作人员派发到长者手上。
考虑到还有一些长者、特殊人群没有胸卡,社区还在绿色通道旁为有需要的人群“办卡”。
开始的慌乱无序,渐渐变成快速有序。尽管早已口干舌燥,负责分组的梁淑霞和同事也顾不上喝水,把精力都集中在对人流进行分组,留意登记口工作人员的示意,随时准备指挥排队的市民进行补位;负责指引的志愿者也一路小跑,确保跟紧自己带领的队伍,提醒市民按要求保持间隔距离,提前打开粤核酸检测码。
在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下,采样效率一下子快了起来。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抽空去外围了解现场秩序和人流情况,“十五分钟能从龙尾排到龙头,这个速度还可以。”
齐心协力
市民送来防暑饮料温暖工作人员心
忙了一下午,看着排队的人数少了些,前来现场支援的廻龙经济社党支部党员梁雪莹才舍得和同事换班,到一旁的休息点喝口水。摘下口罩和防护面罩,梁雪莹的脸早已热得通红,还留下了一道口罩印子。
这是梁雪莹第三次响应党组织号召前来支援。工作时长最长的那天,她一共工作了9个小时。“村里说有需要,我就来了。”梁雪莹说,尽管辛苦,但相比前两次志愿服务,获得了很多不一样的经验,“现在我可以熟练地为市民登记了。”
现场还有人当起“老师”,为有疑虑的同事提供帮助。当天,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的药师吴刚(化名)穿梭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采样点的各个登记口,为同事们答疑解惑。尽管登记口、采样处都摆着冰块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降温,但吴刚的绿色医护服仍然被汗水浸湿,“因为社区第一次采用20人一管,我们要确保每一位市民的信息都能准确录入。”
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辛苦与不易,前来采样的市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天下午,有村民买了两大箱防暑饮料,悄悄放在了盐步廻龙公园检测点。
从心底里体谅这份辛苦的人,还有盐步中心小学体育老师梁培辉。带着两个孩子排队做完核酸采样后,梁培辉给社区搬来了一箱饮料。他还找到刘霭仪,“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由于现场人手充足,刘霭仪婉拒了梁培辉的好意,让他早点带着孩子回家休息。
然而,梁培辉回家安顿好孩子后,又再次出现在刘霭仪的面前。“我想来帮忙。”于是,在夜色中,身穿蓝色防护服、戴上口罩和防护面罩的梁培辉加入志愿者队伍,引导长者有序排队,为长者登记信息……“因为我的太太也是一名‘大白’,我想和她一起为防疫出一分力。”
晚上9时30分,党群服务中心采样点的排队市民少了,但分组的卡口前,还不时传来梁淑霞和同事大声数数的声音;登记口的志愿者还在一次次抬手示意;“大白”们继续为市民采样;刘霭仪还在通过电话和微信,了解各个采样点的情况……时间在流逝,坚守仍在持续。
当天下午4时至晚上10时,这3个核酸采样点共为超27000名社区居民及周边市民提供核酸检测采样服务。
夜渐深了,人潮散去。晚上10时,喧闹了大半天的党群服务中心冷清了下来,清凉的夜色下,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在进行最后的撤场,收拾物资、打扫卫生、清点样本……
出于职业习惯,在采样结束后,吴刚仔细检查现场所有物资,成为最后一名离开现场的医护人员。来不及换下早已湿透的衣服,吴刚便脚步匆匆地走出大门,准备往家中赶去。
“请问现在还可以做核酸检测吗?”走出大院的大门前,吴刚遇上了前来咨询的市民,他向市民挥挥手说:“这里已经结束啦!”在告知市民第二天可以去检测的地点后,吴刚向记者点头示意,转身走进了夜色中……
策划/珠江时报记者赵艳丽文/珠江时报记者黄晴雯通讯员黎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