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一米高度 打造儿童友好城市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要从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
3月1日,佛山市召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要明确儿童优先理念,坚持全域推进,着眼与儿童相关的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全方位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任务;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倒逼改革,解决佛山儿童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薄弱环节,补短板、促发展;创新引领,探索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确保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贴近儿童需求、可持续。
什么是儿童友好城市?简而言之,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城市。去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公布《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在100个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目前,广州、深圳、成都、上海、长沙、杭州等已经在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方面做了努力探索和实践。
深圳南山区
立足“一米高度”绘就亮丽文明风景
南山区把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作为推动城区永续发展的保障,将儿童友好纳入“十四五”规划,以儿童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通过致力打造最适宜儿童健康发展的儿童友好型城区,引导儿童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共建更加温情的幸福城区。
构建多维度政策体系
针对儿童未成年的特点,南山率先构建基层儿童保护和服务体系,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南山区“关爱女童护苗成长”保护女童人身权益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保护女童人身权益三年行动协调机制。公安、司法、卫健、妇联等八部门推动建立南山区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一站式”综合保护中心。
此外,南山还建立了困境儿童和受暴力伤害儿童的监测预防、发现、强制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通过制作《如何有效预防及应对儿童性侵害》动漫短视频、文具等扩大宣传;开展“以法护苗守护成长”防性侵宣传活动下社区、进学校,提升儿童及家长的防性侵意识,截至目前已服务4万余人次。
满足儿童多样化服务需求
针对儿童的科普需求,南山儿童科普联盟应运而生,通过开展展馆线下参观体验、“云游”儿童科普联盟、儿童科普进社区等活动,为儿童学习科学知识搭建广阔的平台,共服务少年儿童2.5万余人次,获评第十六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为了让儿童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南山区妇联组建了“南山儿童科普代言人”队伍,通过儿童的视角和声音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儿童参与、发现、探索、思考的能力。
针对儿童护眼需求,南山开展“视觉健康关爱服务”及“不宅花园”项目,打造儿童共建共管可持续户外活动场所,共计服务3万余人次,获评第十六届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针对亲子教育需求,南山开展“生命·生活·生涯”家庭教育线下亲子体验课堂、“慧育未来”家庭教育提升计划、“我与孩子共成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等活动,引导儿童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父母科学育儿理念,去年已服务3000余人次。
针对跨境学童需求,南山依托深港家庭服务之家,开展托管服务、远程“呈分试”考试、跨境代领香港教材等服务,去年服务1万余人。组织深港青少年开展“手牵手向前走”——深港少年携手同学行动,推进深港跨境学童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加强儿童国家意识认同,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
营造儿童安全宜居环境
西丽生态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农耕园,吸引了来自全市范围内的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进行现场学习,不少学生在这里第一次见到水稻、高粱、芝麻等农作物的生长。紧挨着农耕园,南山区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儿童游乐场也分布在西丽生态公园内,点珠成串,自然田园与都市空间完美结合,成为一条儿童友好游学路径。
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南山充分利用山海连城的地理优势,率先在深圳推出“钢结构博物馆——人才公园——大沙河生态长廊”等10条南山区儿童友好游学路径。充分考虑周围环境以及儿童群体的特殊需求,以儿童的视角规划建设,将招商街道沿山路打造成全市首条国际化、智能化儿童友好出行道路。
截至目前,南山建成儿童友好基地77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25个、区级48个。建成母婴室147间,数量位于全市前列,着力打造“儿童友好5分钟公共活动圈”,探索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适合国际化中心城区的儿童友好城区样板。
宁波北仑区
提升参与感倾听孩子的“声音”
“冲啊!比谁先跑到最高点!”在宁波北仑区泰河学校,眼下,学生中流行着一项“占领高地”的游戏。午后阳光正好,孩子们三五成群冲向操场边的一座小土坡,“泥猴子”一般攀上爬下,滑草的男生、顺坡爬树的姑娘,在背阳处说着悄悄话的“姐妹团”……不到2米高的小土坡成了孩子们释放天性的乐园。这里已胜过校内其他运动、游乐设备,被学生公认为最具“儿童友好”特质的空间。
在全国大面积铺开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前,浙江的宁波北仑区已主动“抢跑”,先行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区)建设。
城市建设为“未来”让路
“你知道,霞浦海边的渔民是捕梭子蟹的吗?”“为什么河蟹的脚和海蟹不同?”……走进宁波北仑区霞浦街道人亚儿童友好馆,一堂文化通识课正在开讲。从宁波海味切入,串联起背后丰富的霞浦地域文化,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节气课程,家门口就能听到。
课堂之外,场馆中众多细节显露出设计者的用心。可席地而坐的蒲团替代了传统桌椅;绘本故事区的幼儿书架刚到成人小腿高;迷你版厕所马桶和洗手台、防夹手房门和随处可见的泡沫防撞条……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设计理念的改变,创造出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
很少有人知道,这片天地是规划时特意“让”出来的。“新浦社区九村一社,有服务青年人的爱心超市,方便老年人的爱心食堂,却没有儿童专门的活动区。”霞浦街道妇联副主席练海霞说,为此,规划里的乡贤馆为儿童友好馆让了路。引入杭州专业团队后,这里日常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已成为周边儿童的第二学校、第二家庭、第二社会。
被看见的儿童力量
脑袋方,身体小,波浪卷发,豆豆眼。去年10月,北仑区儿童友好IP主形象“小北”正式发布。这个灵感来源于北仑标志性集装箱的形象,由当地15000余名儿童投票选出,可谓儿童眼中的“万人迷”。
但这一结果却不在儿童友好专班的预料之中。“我们设计了5个形象,投票时还把公认最好看的放在第一位,没想到孩子们不买账。”专班人员说,一次票选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儿童有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提供友好空间等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孩子们更有被倾听、被尊重的软性需求。成人惯性的代劳与傲慢,在试点工作中尤其要杜绝。
这一点被总结为“儿童参与友好”。这意味着,创建过程中儿童享有参与权甚至主导权。政府要联合社区、学校等,为儿童搭建专属他们的社会治理参与平台。目前,北仑已成立25个儿童议事会,不少“金点子”被采纳落实。
凝聚合力抓紧“窗口期”
“友好”之后,一些变化悄然发生。在北仑泰河学校学生建议下,校方将原本的行政办公楼层改造成了学厨艺、做手工的劳动空间。感受到尊重与信任,更多学生开始愿意表达自我,孩子们还成立了学生“邮局”,“邮递员”每周摇着铃铛,把百来封信件送入老师和校长信箱……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倪好认为,未来应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格局。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达优势,借助多元社会力量,使“儿童友好”真正向可持续发展。
一些城市发展中的短板,在创建中被着重关注。比如谈到儿童友好时,人们常常忽略0~3岁儿童的需求,其特殊照护的重要意义并未被广泛重视。截至去年9月底,北仑千人托位数达到2.4个,但仍面临巨大缺口。去年11月,北仑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内设托育园试运营,这也是宁波首家公办托育园。未来,这里不仅是众多宝宝“人生第一个社交场所”,也将承担北仑区托育机构卫生评价体系制定、儿童早期发展及家庭科学育儿辅导等职责。
透视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佛山机遇何在?
人口增势反映了一座城市长期发展的潜力,新生代人群的集聚则指明了城市的未来。前不久,佛山首次晋升为“特大城市”,在过去十年内,佛山人口增量达230万人,儿童,无疑是城市未来画卷中最具生命力的色彩。
对城市来说,要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一个重要的“砝码”是具备宜于人才子女成长的条件,特别是在目前三孩政策放开背景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将大大提升。对儿童来说,儿童友好型城市就是托举他们实现未来人生起跳的精彩跳板。对城市和国家来说,儿童友好型城市意味着发展的厚实潜力和强大后劲。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它代表这着城市竞争的未来方向。
那么,如何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从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
比如,推动儿童优先发展,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考虑儿童需求,推进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儿童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
在公共服务方面,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保障,加强服务儿童看病就医和医疗保障;支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在交通出行方面,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优化校园周边步行线路规划和人行设施,保障儿童出行安全。
与此同时,试点城市还将推进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丰富儿童阅览室等文体服务供给,改善儿童安全出行体验,建设社区儿童之家等公共空间,为儿童提供文体活动和阅读娱乐场所。增加社区儿童“微空间”,鼓励社区打造儿童“游戏角落”。
(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蛇口消息报、浙江日报、南方+)整理/珠江时报记者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