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桃苑颐养院夫妻档护工魏小芳和种高双:
春节坚守照护岗位 让夕阳红得更喜庆



■魏小芳在照护老人。

扫码看精彩视频
这个春节,因疫情防控需要,九江桃苑颐养院很多老人选择留院过年。作为夫妻档护工,魏小芳和丈夫种高双同样选择在院里陪伴老人。魏小芳说:“我们不放心这些老人,索性不回陕西老家过年了,一来一回耽误很多时间,老人不能缺人照顾。”
从陕西到南海工作,两年来,魏小芳和丈夫种高双已经记不清照护过多少老人。在这里,人们能真切感受到陪伴的意义,欢乐而温暖的年味弥漫着整个颐养院。
■“坚”与“守”这群“老小孩”比普通人更需要陪伴
清晨6时不到,天色未明,魏小芳的身影就出现在颐养院里。打开走廊的小路灯,她一个个房间去查房,看看老人们睡醒没。
“婆婆,我来了喔!我来帮您梳头、洗漱。”魏小芳的声音轻柔而缓慢。疫情发生后,魏小芳一直是颐养院隔离区的主力。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需要的时候她都会穿上隔离衣进区照料老人。既要按规范做好防疫措施,又要了解新入住老人的心理、生活习惯,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她认真地适应,很快就熟悉每一位老人的习惯。
刘婆婆只吃面条不吃米粉,张婆婆喜欢喝粥,梁婆婆胃有点不舒服……魏小芳拿笔记录下每一位老人的喜好,心里也一直惦记着。
魏小芳在颐养院从事护理工作快两年了,对这里的大多数老人都非常熟悉。每天早晨,她就忙着帮老人们洗漱、吃早餐、冲凉、打扫房间,给老人们剪指甲、做按摩,陪老人们聊天解闷。“能自由走动还好,如果老人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照顾起来会非常困难。”两年的工作经历,让她照顾老人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长期卧床的老人,一般隔两小时要进行一次翻身;吞咽障碍的老人,饭菜要用搅拌机打成糊糊喂……”魏小芳说,老人就是小孩,越大越“老小孩”,照顾他们就要当小孩子一样来哄,多陪他们说话,多逗他们笑,老人们就会开心。平时,为了逗老人开心,她还自学舞蹈,偶尔跳给老人们看。
“没想到,之前从未干过养老护理工作的魏小芳,对老人这么有心,每天见她都是笑呵呵的,从未流露出畏难的情绪。”这是颐养院从上到下对她的一致评价。
九江桃苑颐养院院长余梅芳直言:“养老护理工作,给老人端屎端尿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遭受老人坏情绪也要笑脸盈盈去化解,每天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小事,这份平凡的工作,每天都闪耀着不平凡的光。”
同样在颐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种高双,一个西北汉子干着最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护理工作。这两年来,他拼命地工作,丝毫不比妻子魏小芳逊色。打扫房间、推老人下楼晒太阳、给老人翻身按摩……种高双坦言:“这群‘老小孩’比普通人更需要陪伴,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把他们当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要是几天没见他们,心里就会很牵挂。”
■“聚”与“留”舍小家顾大家夫妻俩互相“打气”
正是这份牵挂,魏小芳夫妇选择留在南海过年。“虽然无法回家乡过年,很思念家人,但今年情况特殊,就算真的走了,我们也不放心,索性不回乡了。”魏小芳说。
“如今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夫妻俩经常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与家人聊天,一样是团聚,一样可以过好新年。”种高双说,夫妻俩经常互相“打气”,趁着还年轻,多赚点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余梅芳说,颐养院所有护理员都有着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主动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留守院里和老人们欢度春节。
院外,寒风凛冽,而院内,每个人心里暖洋洋的。这个颐养院住着150多位老人,近20名养老护工全部留在南海过年。记者看到,春联、窗花、红灯笼,院内一眼看去吉祥气息满满。
“为了让全院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们感受过年的欢乐氛围,我们组织了员工化妆拍靓照与家人分享,组织了老人们一起炸煎堆和蛋散,还在院内搭建了花街,让老人们行花街。”余梅芳说,让浓浓年味驱散老人们内心的伤感,感受幸福的年味。
说起在颐养院过春节,长者刘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在这里,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有医生过来看;每逢过节,有各种小活动;护理人员一有空就带着我们与家人视频聊天,我们和家人的感情非但没冷淡,反而亲近了不少。”
2022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9次提及“养老”,在春节这个特殊时期,老人们在养老机构是否过得快乐,体现政府的作为和担当。南海有23家养老机构,像魏小芳夫妇一样的护理员,几乎全部坚守岗位,用心用情守护“夕阳红”。在九江桃苑颐养院,我们欣喜地看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通讯员李晓茵图/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