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源”与“挖潜”并行 厚植南海制造业根和魂

◎蓝海
制造业是南海的根和魂,它成就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也将成就其将来。
当前,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大趋势下,南海又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突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高端,是区党政决策层着重思考的重大课题。
从一次会议到二次会议,南海十七届人大的两份政府工作报告,已将突围的路线图描绘清晰。特别是2022年南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招商引资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出新步伐。接下来就是干的问题,务必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才能迎头赶上,重塑未来。
工业始终是南海安身立命之本。在战术层面,务必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增量、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优存量,“拓源”与“挖潜”并行,做大蛋糕,方能在全市工业产值占比中重回三分之一强,方能在区域竞合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是“拓源”: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路径是强大的招商引资力度。
在全市大格局中,超400平方公里的佛北战新产业园,狮山新材料产业园、丹灶新能源产业基地、官窑物流园、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四个产业组团“戏份”不轻,能否匹配足够的招商力度引进优质项目,将决定南海组团的成色。
因此,在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基础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细化了执行策略:
——出台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招商十八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成工业投资额超300亿元。绘制南海产业地图,全面展示全区产业发展导向、重大载体平台、招商地块信息及“两高四新”产业分布,推动项目与产业布局精准匹配。大力开展招商目标研究分析,绘制南海招商地图,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按图索骥”。
应该说,如此具象的“攻略”是前期“大招商、招大商”策略的延续和深化,与当年“搬大树回家”如出一辙。
当然,再好的方法也需要人去做。当前的竞合生态是,世界产业链转移受新冠疫情蔓延和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影响而停滞,“僧多粥少”问题凸显,要想在“锅”里面捞到“粥”,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这就需要配备一支专业、干练、勤勉的招商队伍,复刻当年“温暖牌雨衣”的政商“桥段”,以高效的运作和温情的服务打动投资商,辅以“大城配套、小城成本”的区位优势,打造南海新的经济增长极。
其次是“挖潜”:加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路径是持之以恒的政府引导扶持。
政府工作报告对“两化”转型工作的部署,再次展现了南海的坚定决心:
——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辅导全覆盖、超200亿产业集群全覆盖、服务商对接服务全覆盖。实施“千企智造工程”,未来三年带动至少1000家企业、10个产业集群开展“两化”转型,打造5家以上一级示范工厂。
全区约6.9万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3406家,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5%。南海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小微企业必定是主战场。
过去几年,南海“两化”转型起步较早,通过实施“腾云计划”,让2500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了很多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然而,与先进地区相比,南海的差距依然比较大,示范引领性欠缺。
更富挑战的是,南海“两化”转型注定是一条长期、艰巨、困难的道路。那些即将卷入浪潮的中小微企业,很多是在农村工业化大潮中生长起来的,企业主务实且保守,守成意识浓厚,“不愿转、不敢转、没能力转”的现象比较突出。
因此,“两化”转型必须意识先行,而相比之下,当前南海在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两化”转型启蒙尚有欠缺,中小微企业主的典型误区,是“两化”转型要花大钱,且效果不可预测。但佛山市源田床具机械有限公司的案例证明,只花企业能承受的小钱,一样可以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数字化改造。
路漫漫其修远兮。南海之所以为南海,龙狮精神是锐意进取的文化图腾,尽管荆棘遍布,但“钻石”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