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卫健:答好民生答卷 绘就幸福底色
荣誉加身的健康南海已成为区域竞争新优势

■2021年5月10日,新冠疫苗接种车开进社区,医务人员忙着为居民接种疫苗。

■名医进社区开展义诊活动。

■2021年6月4日,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进入村居为困难群众进行核酸采样。
在2022年南海两会上,《南海区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21年全区涉及民生类支出超19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七成;其中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占民生类总支出近六成。可见南海对民生福祉,尤其是教育、卫生的重视程度。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南海不仅延伸了发展高度,拓展了城市宽度,还蓄积了城市温度。城市“颜值”“气质”“幸福”不断飙升,南海四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其中健康南海绘就了最美的幸福底色。
如今,南海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广东省健康促进区等,诸多重量级荣誉光环照亮了“十四五”的新征途。健康南海不仅筑牢了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民生根基,也成为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优势。
同心战疫 打赢本土疫情防控硬仗
健康是最大的民生。筑牢了健康这个民生之基,就等于把握了社会的第一资源。而战疫大考就是对健康南海的最好检验。
2021年渐行渐远,2022年已然到来。驻足回望,南海卫健走过的每一个日子,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积淀成时间的重量。迎战疫情,南海很“给力”;共克时艰,南海很“硬铮”。
在疫情防控中,南海人民多了从容与淡定。戴口罩、一米线、出示健康码,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生活习惯和疫情防控的有效举措,彰显了健康南海打赢疫情防控硬仗的底气、力量和信心。
面对瞬息万变的疫情形势,南海区卫健局坚持慎终如始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庄严承诺,因时因势、及时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制定印发相关防控方案,推动南海区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作。同时把新冠疫苗接种作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不断建设完善新冠疫苗接种点,提升全区新冠疫苗接种服务能力和质量。截至2022年1月5日21时,全区共备案批准718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全区累计接种新冠疫苗916.45万剂次。完成第一针394.90万人,占目标任务111.12%,完成全程接种(两针灭活+三针智飞+康希诺)375.64万人,占目标任务105.70%。
迎战疫情,南海卫健人作为主力军以及排头兵勇往直前,不畏风险;守护健康,南海卫健人满怀激情地打造健康南海,筑牢民生之基。
锻造铁军 打造健康南海品质医疗
健康是幸福最重要的指标。有温度的城市,必然有鲜明的民生底色。健康南海用民生情怀绘就了最美的幸福底色。
“新冠疫苗”“医保”“名医”……如今,这些健康医疗领域热门话题,正不断成为南海民众关注的焦点。在这些“热词”的背后,既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亦记录着南海健康医疗发展正在经历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南海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南海不断加大最大民生福祉的卫生医疗资源投入。2022年南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1年全区涉及民生类支出超193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47亿元,占民生类总支出的近三成,可见医疗卫生的重要性。
为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资源,花较少成本解决看病难题,近年来南海区积极引入省级优质资源,建设品质医疗,创建品牌医院,积极打造南海区人民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等区域医疗中心。
其中,南海区人民医院是广东省第一家以新标准、全流程通过三甲复审现场评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目前医院新院区已正式试运营。同时,南海区人民医院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及第六临床学院,重点打造国际知名的综合癌症示范中心等优势专科,将辐射带动更多的医联体成员单位,整体提升南海医疗水平。
而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医院则是依托广东省人民医院最具品牌和影响力的心血管专科,目标建设成为国内领先、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化三甲综合性医院,目前已成立南海首个心脏外科,创建房颤中心、胸痛中心、标准化代谢病管理中心和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4大中心,构建跨区域专科分级诊疗体系。此外,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也与暨南大学签约,共建暨南大学南海中医院。
好的医院更要有好的医疗人才。为此,2021年南海深入推进“名医工程”建设,开展第二届“南海名医”评选,评选出学科带头人以上层次名医199名,其中首席医学人才19名,名中(西)医39名,医学带头人141名。“名医工程”的实施,优化完善了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机制,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极大鼓舞了队伍士气。
南海以最大的投入、最好的条件、最真诚的态度,筑好医疗“暖巢”,引来优秀“凤凰”,锻造一支最强的卫健铁军,凝聚起绘就幸福底色的巨大力量,用行动诠释了保障人民健康的使命和担当。优质医疗资源不仅为南海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也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健康力量支撑。
创新探索
亮出健康南海“气质”
“让人民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民生民心工程,这一年,更多温暖流进百姓心窝,我国正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着眼南海,市民的健康和幸福一直是南海各级职能部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怀着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南海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社会保障、便民服务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致力筑起健康支撑,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首张慢病长处方在南海区桂城街道夏南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出!”2021年9月26日,南海率先在全国启动“三医联动”慢病全程健康管理药学保障项目。这是南海区顺应后疫情时代医改大潮,创新性探索的又一项惠民、利民的系统工程,让市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健康红利。
“三医联动”模式打破了医疗、医保、医药的壁垒,实现多部门协作,对分级诊疗实施路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处方信息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践,积极推行专家全病程跟进、社区复诊续方、疑难绿道转诊、医保线上结算以及家门口取药、家庭药师用药指导,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
新时代背景下,医疗理念必须要改变,才能适应健康中国发展的要求,适应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要求。这一年,围绕构建“数字卫生、智慧医疗、健康共享、移动便民”总体目标,以“强弱项、促提升”为切入点,按照国家、省、市提出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工作要求,南海逐步推进南海区智慧医疗项目建设。
此外,还成立了南海区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管理中心、高危儿干预中心、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开展“一老一小”健康照护服务,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置老年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床位超1000张,新增各类医养结合床位600多张;启动托育机构备案工作,目前已有8间托育机构通过卫生评价。
从家庭医生服务到“三医联动”慢病全程健康管理,从线下医疗服务到智慧医疗,从妇幼保健服务到老年医养结合探索……健康南海的壮阔史诗正在抒写,改革发展的铿锵足音久久不停,南海亮出了健康“气质”。
续写荣光
助力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
从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区,到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再到广东省健康促进区……一个个荣誉,铭刻着南海卫健人的奋斗足迹。
2021年,南海不断完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机制,成功创建广东省健康促进区;积极建设区域制剂中心、治未病中心,成功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率先在全市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职业健康新型监管机制,全区首批已完成2334家企业的职业健康信用评价工作。
目前,南海已形成了由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组成的15分钟就医圈,全区共有公立医院15家,其中三级以上医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40个;全区224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成为区级三星级以上健康村,其中四星健康村139条、五星健康村78条,并创建佛山市健康村101条。南海的医疗卫生环境不断优化,市民的健康获得感持续提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更是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健康必然成为区域竞争优势所在。南海聚集各方力量,着力做强公立医院、做优公卫服务、做美健康环境,正是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1年以来,我们把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工作来抓,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保障水平,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保障。”南海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宇翔表示,下一步,区卫健局将根据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以建设健康南海为目标,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为重点,积极主动寻找自身业务与营商环境的结合点,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就医和卫生健康问题,瞄准路径方向,创新改革举措,强化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深入推进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构筑诚实守信的医疗环境等重点工作,助力南海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
日升月恒,昭昭之宇。站在2022年新的起点上,南海卫健必将续写新的荣光。
数说南海卫健
荣誉称号
●全国基层中医药
工作先进单位
●国家慢性病
综合防控示范区
●全国亿万农民健康
促进行动示范区
●全国妇幼健康
优质服务示范区
●广东省健康促进区
医卫力量
●全区公立医院15家
●三甲医院3家、三级医院3家
●第二届“南海名医”199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7家
公共卫生
●区级三星以上健
康村224个
●创建佛山市健康村101条
●全区备案批准718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
●全区累计接种新冠疫苗916.45万剂次
●完成第一针394.90万人,占目标任务111.12%
●完成全程接种375.64万人,占目标任务105.70%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方婷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方婷蓝志中通讯员杨晨黎凤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