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业教育“加速跑” 让技能人才更吃香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各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值得南海参考借鉴。
深圳 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深圳职业教育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把证书的标准和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嵌入质量评价体系。目前,深圳已经有11所职业院校获批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深圳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并积极推动成为“X”证书,从而把企业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转化为人才认证标准,打通“专业”与“职业”的鸿沟。目前已与华为、阿里巴巴、比亚迪等合作开发认证证书10余种。
同时,深圳职业教育深化师资改革,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海培计划”,已选派5批120多名优秀教师赴德、美、英等国培训;深化教材改革,开发大批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将华为、平安、比亚迪等企业的技术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6个、示范专业12个、骨干专业4个;深化教法改革,出台“教学改革30条”;推动课堂革命,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政府出资补贴、企业出场地、校企共建校外公共实训基地”的新模式,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在企业建设30个左右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市、区财政共支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219个,累计投入经费超过3亿元,吸引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迈瑞生物、华讯方舟科技等一大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苏州 打造现代职业教育样板区
苏州通过出台《苏州市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样板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动能。
方案提出了苏州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即到2022年,初步建成苏州特色、苏南特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职业教育样板区。
方案中的改革举措涉及现代职教体系完善工程、产教融合全面深化工程、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工程、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工程等五大工程并细化为20条,堪称苏州职业教育改革“20条”,不仅内容丰富翔实,有数据支撑,含金量高,而且结合苏州具体实际,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比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力争建成10~15个省级以上示范性专业集群和优质专业,建成6~8个五年制示范性专业集群;还如,依托苏州千亿级产业构建10个左右产教融合联合体。组建产教融合企业培育库,每年指导培育10~15家企业参评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又如,每年建成10家左右市级“双创”基地,职业院校每年为企业员工提供不少于2000个学位,每年为学生提供不少于2万个实习岗位;再如,建设10个左右省级以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3~4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等。
北京 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
截至2020年底,北京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12.93万人。“十三五”期间,北京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相对稳定,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逐年下降。随着本地初中毕业生的增长,自2020年起,中职招生规模已开始小幅回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表示,当前,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单一,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
对此,北京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合办职业教育。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加大学生到企业培养培训的力度。
市级相关部门加快出台深化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提升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依托行业企业建立若干个高水平京津冀共享型实训基地。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教融合综合改革试点。依托高水平职业院校探索“双元制”办学,开展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在招生方面,北京适当扩大生源供给,稳定高中阶段职普招生比例,在人才紧缺专业面向河北和周边地区适当扩大招生计划。
学历方面,北京促进部门之间和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努力推动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之间实现“学历互通、证书互认”。同时,适当扩大生源供给,适度提高高职院校专升本比例,进一步畅通高职学生的升学通道。
调查
66.7%受访家长能接受孩子进入职业教育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53名学生家长进行了职业教育专题调查。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受访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更高,师资力量强(70.1%)、就业前景好(59.8%)和办学质量高(59.4%)的职业教育最被看好。
对于在未来可能会有一半的中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不少家长已经对此有了心理准备。66.7%的受访家长表示能够接受孩子进入职业教育,13.3%的受访家长不能接受,20.0%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好说。
有关职业教育,家长们的顾虑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调查中,54.7%的受访家长担心校风不好,影响孩子,51.8%的受访家长直言社会观念上有偏见,说出去没面子,50.7%的受访家长担心教学质量不高,学不到东西,34.4%的受访家长担心毕业后找不到体面的工作。
有受访者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平行于高中的另一条路。在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可以依靠这些技能体面地生活。在老师方面,希望有真正工作岗位上的人去做老师,直接带领学生去实践。就业方面,希望学校直接和企业合作。
链接
英国“现代学徒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
近年来,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改变人才观念,英国推出学位学徒制,致力于把职业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范畴,努力打破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边界。
学位学徒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提供课程,学生可以一边念大学一边在企业实习,毕业后既能获得学术认可,拿到正规大学学位,又能收获企业所需技能,甚至提前锁定一份工作。这样的职业教育方式目前在英国广受欢迎,值得借鉴。
英国的国家义务教育到16岁为止,相当于初中毕业。统计数据显示,有85%的16岁以上英国人会选择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会选择职业教育。
目前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多个层级,既有针对16岁到18岁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也有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的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还有重视技能专业的高校开设的职业技能项目,包括学位学徒制。这些层级之间具有延续性,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为学徒的持续深造提供可能性,也有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
观点
打破偏见让职业教育走“通”行远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不少技能人才在国际大赛中斩获殊荣,与此同时,高端技能人才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这让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发生极大转变。然而,仍有部分人对职业教育抱有偏见,认为其“低人一等”。职业教育唯有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方能打破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过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探究应该完善和发展什么。细观内容,可以明显感受到一大特色,即“通”。
首先,打通“职”“普”。一些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读职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职校的升学及成才通道相对较窄。要让职业教育的上升空间越来越宽广,让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越来越强劲,就必须让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通起来、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起来。《意见》提出,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这意味着,中高职生也有机会读本科。《意见》还强调了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融通,提出在普通中小学即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并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这些举措,无论对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及职业规划,还是对职业教育吸纳更多优质生源都大有裨益,也为《意见》提到的“职教高考”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贯通“职”“教”。当下,部分职业院校之所以难以办出特色,多半是因为学校教学与职业需求结合得不紧密。职业教育直面就业市场,“教”唯有与“职”、或者说“产”不断互动、深度融合方能实现高质量。《意见》对此作了明确指导,如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再如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等等。在这方面,职业院校还不妨借鉴国外经验,完全打破“职”“教”界限:在师资方面,直接吸纳优秀职场人士任教,同时,打开通道,让教师每隔一段时间重返行业一线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在招生方面,向职场人士敞开大门,满足其充电需求,丰富职业教育模式。《意见》对此亦提出,鼓励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
相信随着《意见》的落实落地,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将有显著提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梦想照进现实”。而职业教育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技能人才的同时,亦将书写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篇章。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苏州日报整理/珠江时报记者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