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鱼花产业嘉年华活动精彩纷呈,展现本土特色水产文化
老少上阵捉塘底 鱼花之乡说丰年

■三十多斤鱼王放入鱼塘,捞到的参赛者将获得大额积分。

■捉到鱼王的选手喜笑颜开。

■“抢丰收·捉塘底”大赛。

■“抢丰收·抛鱼网”大赛。

扫码直击九江鱼花产业嘉年华现场

■奖品设置丰富,富有九江文化特色。
9月23日农历秋分,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2日,渔耕文化氛围浓郁的九江镇一场以“丰收节庆百年芳华”为主题的鱼花产业嘉年华,迅速引爆佛山人的朋友圈。
活动在九江国风园举行,主办方组织开展了包括渔耕文化展示、九江鱼优质养殖基地命名授牌、民俗文化表演等多项节庆活动,充分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营造九江城乡共庆丰收、感党恩的良好氛围。
“抢丰收”有看头九江特色水产文化独具魅力
“2021年九江镇鱼花产业嘉年华‘抢丰收’大赛开始!”一声令下,10支参赛队伍30名选手迅速进入作战状态,有人手持捉鱼桶,有人负责清洗刚捉到的鱼……“捉塘底”现场分工有序,忙而不乱。
“捉塘底”是指在成鱼收成,俗称“刮鱼”后,排掉鱼塘大部分水,村内老少下鱼塘,齐捉塘底的漏网之鱼,这个风俗被九江人称为“捉塘底”。当日工作人员在比赛鱼塘预放了各种成鱼,模拟“刮鱼”后“捉塘底”的场景,各种鱼对应相应的积分,最终积分多者获胜。其中有2条大黑鲩“鱼王”,捕获将获得30分奖励。
在抢丰收·捉塘底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另一边,抢丰收·抛鱼网大赛也同步进行。
抛鱼网参赛选手可以向2个方形场地组成的落网区撒网,在落网区中已预放1000斤鱼,20分钟内参赛选手可无限次抛网,渔获数量多者为胜,获奖者可获得奖品和奖牌,同时网到的渔获都归参赛选手所有。
除了捉塘底大赛、抛鱼网大赛外,现场还设置了九江鱼花传统“挑鱼花”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百年九江鱼花产业、水产养殖业宣传展示、西江种质资源活体展示、渔家文化展示及“称鱼回家”等多项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九江水产特色抢丰收的活动,一起来领略九江特色水产文化,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九江镇委副书记、镇长候选人罗淮东介绍,近年来,九江党委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鱼花水产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全镇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众多优质水产养殖基地,整个镇的鱼花产量数以千亿为计,超过10万吨的水产产量,使九江成为整个中国水产养殖业版图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获省级表彰擦亮九江乡村振兴底色
当天,佛山市吉裕润达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江泓汇水产养殖场等12个养殖基地代表上台接受“九江鱼优质养殖基地”命名授牌。这12家优质水产养殖基地由九江镇农业农村办、九江水产协会从全镇众多养殖基地中遴选出来,是九江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
据介绍,目前九江共有鱼苗场66家,良种场10家。截至2020年末,全镇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9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4家、区级3家。
九江人以水为根,渔业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全镇水产养殖面积3.44万亩,水产养殖年产量和总产值逐年攀升,2020年全镇渔业总产量12.5万吨,产值约30亿元。
近年来,九江镇精心培育了一批农业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全镇年均鱼苗孵化量达1000亿尾,约占全国产量的10%,其中加州鲈苗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60%,打造成“中国淡水鱼苗之乡”“中国加州鲈之乡”。早在2020年6月,九江启动省级现代产业园——“九江鱼花产业园”,逐步形成“双核六区一带总体布局、两大功能组团联动”的发展格局。
活动中,九江镇还获授“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牌匾,这无疑是对九江镇在城乡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乡村旅游的肯定。
南海区副区长陈绍文表示,希望九江镇党委政府继续打造好“中国淡水鱼种业名镇”和“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水产养殖示范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厚植“三农”情怀,深耕“三农”事业,用过硬的成果,持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装置艺术设计赋予渔业文化艺术新活力
当日,“寻江问渔”——九江镇田园水岸艺术季装置艺术作品征集大赛公布评审结果,其中朱英元创作的《渔家传承》等作品入选。
据了解,为擦亮“中国淡水鱼苗之乡”、“中国加州鲈之乡”的品牌,融合鱼花产业文化、岭南湿地田园风光、乡村特色民居等元素,推动乡村振兴和文产旅融合发展,聚焦打造成南海世界级中心水脉重要节点,吸引全球艺术大师走进九江田园水岸艺术创作,九江镇早前启动了“寻江问渔”——九江镇田园水岸艺术季装置艺术作品征集大赛。大赛开展期间,九江镇组织田野采风、作品设计、评审等活动,共收到参赛作品29件,包括艺术装置、艺术雕塑、可经营的艺术空间等,充分反映了九江鱼花历史、鱼花与人文精神、现代鱼花产业特色。
“评选出的作品都要富有岭南渔耕文化艺术魅力,强调与本土岭南文化融合,与鱼花、渔业、风景、生活、人文的关联结合。”九江镇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与艺术家签约,将部分装置艺术作品落地制作,留下一批具有宣传性与传承性的鱼花标志内容,建成具有广泛和持续吸引力且不落幕的产业融合农业艺术创意空间。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通讯员崔结红陈国杰刘颖君图/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钟梓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