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公路管理站以“技术革新+机械化”开展新型养护工作
高效养路有“秘笈” 持久优化有“法宝”


■养护工人进行公路养护作业。(通讯员供图)
经过一轮养护,通往西樵镇国艺影视城的县道510已大变样:原本坑洼变形的路面变得整洁平坦。驾车行驶在被养护过的路段上,唯一能让人感受到有养护痕迹的地方,只有地面上留下的沥青印记。
这都得益于南海区公路管理站西部养护中心(下称“西部养护中心”)的“秘密武器”——自主调配研发的维修材料及机械化的作业新模式,让路面养护高效又经济。
记者从南海区交通运输局获悉,截至去年底,南海区农村公路总通车里程达1287.009公里。南海区强化对各级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其中县道由区公路管理站养护,乡村道由镇(街)及村负责养护,西部养护中心则重点负责南海区西部三镇道路的养护。为提高路面养护质量与成效,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但减少了路面修补的频率,也提升了修补路面的运行体验。
●摸索调配维修材料提升养护功效
“在2016年以前,驾车穿梭在九江镇、西樵镇和丹灶镇,这些地方的国省道、农村公路,路况普遍糟糕。”南海区公路管理站西部养护中心主任张子华回忆,“每逢雨天,路面上‘满地开花’,到处是坑洞。”
那么造成“万补路”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张子华分析,主要原因还是养护技术和养护材料。
张子华介绍,2016年以前,西部养护中心养护公路时采用的维修材料,大多以冷补沥青料为主。而冷补沥青料用于路面坑洞维修时,容易造成水损害严重,翻修率高,还容易形成拥包推移,从而使维修质量、路况路貌变差。但维修质量较好的热沥青混合料,又难于采购。
这就意味着,一旦修补过的路面发生拥包推移或重新形成坑洞,就得再翻新修补。
如今,南海区农村公路总通车里程已达1287.00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的农村公路密度就达119.85公里。因此对“四好农村公路”的养护,也有了更高要求。
而西部养护中心管养的166.486公里公路中,除了86.844公里的国道外,也包含48.664公里的农村公路。这对于只有4个道班的养护中心来说,如何把这些公路管好、养好,也是一个难题。
“我们当时的想法是进行技术介入,尝试自己研究调配维修材料。”张子华说。为此,西部养护中心成立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并开展实验。2016年,课题组成功调配一种维修材料:改性乳化沥青+骨料+特种水泥,并开始在部分路段试验。“我们发现,自配的材料路面性能极佳,不仅零拥包推移、耐久性极佳,翻修率也极低,加上成本不高,性价比非常高。”张子华说。
于是,西部养护中心决定在4个道班中推广使用自行研发的修补材料。同时,还在2019年推出人工配合机械的准机械化养护模式,在减少一线养护工人劳动量的同时,也提高养护效率,提升养护质量与行车舒适性。“我们延伸扩展了稀浆封层车的应用,让它搅拌新材料,拌和快速且质量好,再搭配铣刨机、清扫车等机械设备,效率提升20~30倍。”张子华介绍。
●坚持以“绣花针”功夫养好路
路面病害并不只有坑洞一种。使用年限较高的公路,路面裂缝往往多发。因此,路边灌缝便成为公路养护又一重要工作。但常规的灌缝材料与工艺,亦存在较大的问题:常规的路面灌缝材料容易出现热推移、冷脆裂。
2019年,西部养护中心对路面灌缝设备与材料进行专题研究,调配出一种成本低廉、路用性能良好、通车快速的灌缝料,并自行设计制作4台可控宽控厚、简单实用的灌缝机。带着新研制的设备和材料,养护中心先拿省道269高沙线的一段2公里长的路面“试刀”。没想到,花了一个星期左右就灌完的路面裂缝,效果却出奇的好。经过近两年的使用及跟踪调查,这段路面的灌缝高温不推移,低温无脆裂,完好率近100%。“以往养护工人一年至少要补灌两次缝,但这一段路的灌缝,使用近两年,都无需做任何作业。”张子华说。
相比市面上笨重的灌缝机,自制的灌缝机和自调的灌缝料已成为中心各道班养护工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如今,养护中心在管养国道、省道和农村公路上也陆续投入使用自己研发的灌缝机和灌缝料。“从目前道班跟踪调查反映来看,效果非常不错。”张子华说。
目前,西部养护中心继续以技术为抓手,坚持走“精细化养护”路线,不断尝试新工艺、新材料,摒弃传统养护工艺存在的弊端,让新建道路及大中修后的新路面保持“年轻化”,使南海公路养护走上新的里程。
文/珠江时报见习记者黄晴雯通讯员冯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