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单公布,将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游 如何﹃游﹄出不一样
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广东部分)
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
肇庆市封开县江口街道台洞村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中山市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放坡村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叫水坑村
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广东部分)
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
梅州市梅县雁洋镇
东莞市寮步镇
日前,第三批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一批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公布。广东有7个乡村、3个镇入选,其中包括广州从化西和村、韶关南雄珠玑镇等。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推出,为群众周边游、一日游、乡村游丰富了选择,也成为带动乡村旅游消费和旅游市场整体复苏的“主力军”。2021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9.84亿,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5.2%;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3898亿元,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2.1%。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均接待人次6.15万人次,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村均接待收入2281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当下,南海正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围绕“创新发展引领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广佛同城先行区、人文生态宜居区”的目标定位,打造“一山两江四岛三片区”的全域旅游新发展格局。
这些上榜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点镇(乡)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它们的探索经验值得南海参考借鉴。
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
探索发展﹃城郊型﹄乡村游
随着乡村旅游业态的不断丰富和乡村旅游链条的延长,广州的乡村更好地对接了城市,城市也更好地融入了自然,现代都市和美丽乡村更加融合,令广州的“城郊型”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追捧。
从化区西和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让这个广州乡村旅游特色村吸引了更多关注。
西和村以建设“万花风情小镇”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丰富和提升乡村旅游配套;成立文旅行业协会,对村内各资源进行盘活有机整合;鼓励村民自主经营农家乐餐馆、商店、农副产品零售、民宿等,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仅几年时间,西和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年,西和万花风情小镇累计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7000多万元。
西和万花风情小镇主题是花,当地的旅游业和产业特色都以花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西和通过栽种沿途鲜花等方式将村里的九大花卉主题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九里花街”。进入西和万花风情小镇,短短几公里的景观大道沿线融合了“食住行游购娱”元素,包含了玫瑰花园、多肉植物园、森林研学营地、休闲农庄等,为专门来体验乡村风情的游客提供一站式乡村旅游体验。
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镇安顺村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
安顺村地处四川西南山区,是红军成功强渡大渡河、书写军史奇迹的地方。2004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开放,石棉县以安顺场红色旅游为中心的县域旅游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今年特别忙,你们节假日来要提前预订。”8月5日,趁着晴好天气,民宿河畔居负责人余令松将房间的枕头和被褥搬到院中晾晒。得益于安顺场红色旅游景区的打造,余令松家的民宿每年为他带来近40万元的收入。
安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伟说:“有红色资源,安顺村不愁没有游客,有红色精神,石棉人不缺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品质。”安顺村发展旅游最显著的优势无疑是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
确定走旅游发展道路后,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里决定让党员干部“打头阵”。全村44名党员带头发展民宿、餐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后,有条件的村民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闲置的空房办民宿,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吃上“旅游饭”。
目前,安顺村民宿、餐饮扩增至112家。今年上半年,安顺场已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安顺村随处是村民们忙前忙后的景象,“火把夜话”品学园地、红色精品文库、基础设施改造等17个重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
走一条﹃城市后花园﹄的特色路
从上海市中心驱车半小时到罗泾镇的途中,现代化建筑还未看尽,两排翠色便猝不及防地映入眼帘,萤火虫营地、千亩涵养林、星空小屋、“十字挑花”、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场……一个个文旅体验设施星罗棋布,散发曼妙“野趣”和生态韵味。
罗泾镇的乡村旅游建立在生态优势转化的基础上,通过将原有的闲置土地逐步转型盘活,建设“美丽乡村会客厅”有了基础。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农业基础历来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要素。罗泾镇却似乎超越了这套范式,另辟一条蹊径。
罗泾镇在宝山区乡村旅游特色片区的总体规划引领下,设计出了一张新蓝图——“五村联动”,打造农旅文商养的融合发展示范区。镇域内各村依托各自自然禀赋,放大资源效应、优势互补、统筹发展。“我们这里的农田总体呈点状、线状镶嵌式分布,客观条件决定必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精致农业,推动农旅融合,才能拓展乡村旅游多种功能。”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该镇各村打出的品牌也能感受到乡间特有的匠心味道,村村有特色,“一村一品”成效初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塘湾村打出“乡遇塘湾”品牌,围绕慈孝文化,打造萱草文化园,配套售卖萱草酒、萱草蜜、萱草书画等文创产品。同样获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海星村则喊出“蟹逅海星”的约定,围绕康养运动、亲子农业旅游,与上海海洋大学成立产学研研究基地,打造蟹文化主题生产体验馆——蟹逅馆和水母科普休闲驿站。
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
﹃长城文化﹄激活乡村旅游生命力
八达岭镇位于北京市延庆区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脚下,是长城文化带和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重要核心区之一,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八达岭镇努力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名镇”,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八达岭镇的乡村旅游重点定位在休闲度假方面,除以八达岭长城为核心,整合周边岔道城、关沟七十二景、青龙桥火车站、京张高铁站、八达岭林场等众多优质资源的旅游热点外,还依托延庆区筹备2022年冬奥会,打造文旅融合的长城文化。
借助八达岭滑雪场冰雪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体验区建设。延伸八达岭镇长城文化与冰雪旅游文化的衔接链条,加快长城、冰雪、科技、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冬季旅游的活动形式,举办各种冰雪活动,吸引更多中高端游客到八达岭镇品长城美食、住长城人家、赏冰雪长城美景,让冰雪活动加热旅游淡季,实现以活动产品增卖点、聚人气。通过各种冰雪活动的举办,在冬闲时间带动周边村民开展经营项目,创新经营方式,以磨坊、油坊、粉坊、酒坊、豆腐坊等传统老作坊形式营造八达岭镇的人文和旅游氛围,提升村民参与度、改善村民生活、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以长城文化为纽带,进行品牌化发展,也是八达岭镇的突出特色。通过统一形象标识体系的设计进行品牌化发展,创新“将军巡边”项目,与各类主流媒体密切传播合作平台,形成广泛影响。在传承基础和传承团队建设方面,延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服务队、中国长城文化研究顾问团、延庆区妫水女手工艺协会,为非遗与长城文化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观点
乡村旅游要留住乡村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短途游、自驾游、家庭游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乡村旅游逐渐回暖,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不少游客出游的首选方式。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农民增收、城乡资源交换、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新动力。但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把蜿蜒曲折的溪流改造成宽窄一致的人工河,把形态各异的森林修剪成规规矩矩的景观林,把层层叠叠的梯田打造成横平竖直的人造地……人工雕琢痕迹浓厚,失去了自然味。有些一窝蜂“复制粘贴”,农家小院、稻田艺术、油菜花海、大棚采摘成为“标配”,千篇一律,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其实,乡村旅游的落脚点是乡村,乡村性和本土性才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应本着立足乡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打好“当地牌”,调出“本土味”,准确把握当地特色元素,充分挖掘以居住地、服饰、饮食、礼仪、游艺等为主的民俗文化,基于此推陈出新,增加伴生产品和衍生产品,打造地域特色浓郁的旅游品牌,确保乡村旅游“形神兼备”。
想要做好乡村旅游,可以把村民日常用品制作成特色观赏品,合理设置安放点位,让“旧貌换新颜”;可以全方位推介本地菜品,加工土味美食,让游客吃出特色;可以盘活闲置院落,打造不同类型的主题小院,吸引游客争相打卡;可以适时发放旅游景区券,通过自媒体开展互动传播,借助乡村网红力量,做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可以挖掘讲述村庄的民俗故事,让人们在游玩中感悟传统,在乡音中品味乡愁,在休闲中享受快乐。
综合自中国文化报、人民网、经济日报、四川日报、广州日报报整理/珠江时报记者黎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