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村中闲置地 今变乡村“四小园”
狮山上柏社区今年内将建成80个“四小园”

■西一经济社已建成的一座
“四小园
”。
近日,在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上柏社区的边田、蔡边等经济社,用来改造成“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的地块,基本完成土地整理。在一些面积较大的场地里,还立起了该地块的效果图设计牌。
上柏社区共有8个经济社,其中西一、西二等4个经济社“四小园”的建设已初见成效;而像边田、蔡边这几个经济社,由于一些场地面积大,村巷狭小,施工机械难以进入,社区党委就牵头联系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改造。等设计方案及经费审批通过,即可进场施工。
那么,曾经杂乱无序的这些村里闲置地,是如何变成或即将变成“四小园”的呢?
●难点重在疏导发动村民参与
今年5月18日,狮山镇印发《狮山镇农村“四小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村“四小园”建设专项行动。鼓励村民合理规划、利用宅前院后闲置土地打造“四小园”。
方案一出,上柏社区便按照“统计土地数量——理清土地关系——提出改造计划——进场实施改造”的步骤推进该项工作。首先便是调查摸底、实地走访,打消村民的顾虑。
“改造过程中的难点就在于原闲置地上物品的处理问题。”上柏社区党委委员黄家添介绍,原闲置地中会有一些村民的私人物品,还有一些植被,在改造中如何处置这些物品是一道难题。上柏社区党委及时了解村民诉求,并通过公示有效处置。“公示处置之后,村民心里就有底了,社区党委对村民一视同仁,宗旨就是为大家构建更宜居的生活环境。”黄家添表示。
土地的权属问题也需要村民配合才好解决。对一些村民世代传承下来的“祖宗地”,村两委干部耐心进行说服:土地不能买卖也不能自己建设,还不如建设成“四小园”美化环境造福乡亲。正是这样一户一户的上门动员,做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打造“四小园”才得以顺利开展。
此外,在对待“祖宗地”的问题上,一些村两委干部以身作则,主动把自家的“祖宗地”拿出来,交给村两委打造“四小园”。这样坦率的态度,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落实在了行动上,不再纠结“祖宗地”的使用问题。
●方法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在上柏环境美化提升工程
的初步设计方案里,记者看到,设计方对边田、蔡边、亨美、中和四个经济社中,准备提升改造成“四小园”的地块,都进行了环境因素分析,并且根据周边环境,设计出拟打造成“四小园”的类型;同时还在设计效果图上列出种植植物的点位,标明具体植物的名称。
打造“四小园”实行专业化,这也是上柏社区推进该项工作的原则。“‘四小园’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要多层面满足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打造‘四小园’要有特色,要有针对性。”黄家添介绍。设计单位经过走访摸底之后,和村两委进行沟通,根据地块的位置、大小、原有植被等因素,拟出了适合在地块中生长的植被类型。而除了小公园和小花园,在经济社交通比较方便的闲置地上,设计方还拟打造成有健身设施的体育小公园。不同主题不同类型,让村民的生活多姿多彩。
●成效“妙手回春”危房变公园
穿梭于西一经济社的小巷,不时见到一座座改造完成的小花园。西一经济社社长黄亦伦介绍,经过3个多月的升级改造,西一经济社现已改造完成13座“四小园”,改造任务已经完成。这些“四小园”改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充分利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见缝插“绿”,种植花草树木等;二是合理利用村里的危房用地,将其拆除后,在原有土地上翻新扩展,使其成为供村民休闲乘凉用的小公园。
记者走访看到,面积较大的“四小园”种植了罗汉松、枇杷树等,园里的小道还用一些村民装修房屋剩余的地砖装饰一新。而一处原危房土地上改造成的小公园,面积虽不大,但也装砌了几处石凳,为村民休闲提供了方便。
上柏社区西一、西二等4个经济社“四小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边田、蔡边等4个经济社的改造方案已初步确定,等方案最终确定、改造经费审批通过,即可进场施工。预计今年年内,上柏社区将建成80个“四小园”。届时,通过把往日的危房、废墟、闲置土地打造成“四小园”,使其散落在路口田间,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装饰。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谢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