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就业进村创业
英才集聚领舞 南海乡村振兴


■狮山镇联星社区“两委”干部孙丽燕上门探访长者。(受访者供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南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进,乡村对人才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回乡考取“村官”,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生养自己的家乡;本土餐饮民宿老板发现村居村容的变化,将“网红”店铺开到村头巷尾;外地企业家看中村里的发展,在村里建起现代化花园果园……越来越多的人带着知识、技术、资源、资金等,回到或来到村里,在这里谋划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也为南海乡村带来蓬勃的活力。
各类英才的回归和集聚,正在领舞南海乡村振兴,奏响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大学生回乡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2007年,我大学刚毕业就回到联星社区,应聘成为星光慈善会的秘书。”说这话的是狮山镇联星社区“两委”干部孙丽燕,在慈善会工作3年,让她了解到不少弱势群体需要的关怀,那时村里种种民生设施不够完善,一腔热血的她很想去为之做些改变。2010年年末,她通过罗村街道(现为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的招聘成为后备干部,2011年进入联星社区工作,同年,她通过了南海区大学生村官的招聘考试。
联星社区户籍人口约5800人,60岁以上的长者人数占比超过20%,同时外来人口数量远超户籍人口。回到社区工作的她一直关注妇女、长者等人群的服务需求,在她的推动下,社区建设了星光之家(老年之家)、图书馆、曲艺社等载体,让村民在家门口可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2017年,孙丽燕通过选举进入联星社区“两委”班子。为了进一步提升对社区长者的服务,她积极推动星光之家改造为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首家社区幸福院并建设长者饭堂,在联星社区星光慈善会赞助以及社区支持下,现如今社区平均每天有约250名60岁以上长者享受5元长者餐服务。
房屋老旧、握手楼遍布、卫生环境差、道路狭窄……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联星土地开发已日趋饱和,出租屋、小摊档、旧厂房等大量存在,影响了联星整体形象和居住品质。
在社区的努力下,今年,联星社区迎来了“整村改造”的大机遇,这是南海已敲定改造主体的整村改造中最大的项目,包括孙丽燕在内的社区“两委”干部都积极为之奔走,通过入户、设摊等方式加大村改宣传,动员村民支持村改,联星社区整村改造最终表决通过率达80.87%。
根据规划,联星旧村居改造将融入叶问咏春、花灯、孝德、宗祠等多种本地文化元素,打造有文化、有活力的岭南特色新型文旅社区,与商业产业旅游业有机结合,与周边已建成的多个商住小区及其他成熟配套形成一个大型生活社区。除此之外,项目还将依托轨道交通3号线站点打造高端商务中心,形成狮山镇的创新产业集聚区。“我希望能够看到联星更富更美的样子,这也是我回联星的初衷。”孙丽燕说。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孙丽燕的初衷,也是众多回乡创业大学生的初衷,他们用实际行动与家乡共同前进,成为激活家乡的“甘泉”。大沥镇白沙社区“两委”干部陈敬锋也是其中之一。
2016年,当时只有30岁的陈敬锋在村里一些长辈的鼓励下,参与了陈冲一经济社换届选举并顺利当选。之后,他带着工作团队为社里改造公园、建文体楼、改善停车秩序……他的种种努力,都让村民们看在了眼里。
如今,经过换届选举后,陈敬锋成为了白沙社区的“两委”干部,负责经济发展、维稳、消防、安监等工作。今年2月,他还成为全镇20名社区基层干部之一,被选中参加了大沥镇社区基层干部社区治理能力提升“1+3”项目,从中学习更多的基层治理理论和技巧,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发展“添砖加瓦”。
近年来,南海区多次举行大学生“回南季”活动,通过区、镇两级系列活动做实人才服务工作,包括暑期实习、高才对话、社区治理、走进名企、技能培训、创业沙龙、团队拓展、志愿服务等,期望能有更多像孙丽燕、陈敬锋这样的大学生回乡实践,在家乡“发光发热”,带动村居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英才聚集
村居成创新创业“热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南海环境、经济等不断向好,也引来越来越多的人才集聚乡村创新创业。
最近,桂城夏南一社区的米仓艺术空间在小红书上“火”了,广佛地区多个网红博主先后到此打卡拍美照,让这个未正式开业的园区引来一波热切关注。米仓艺术空间的负责人叶丰是广州人,却在桂城创业数年,曾是婚礼摄影师的他,看中了米仓所在位置的环境与要素。
叶丰的目标是从米仓艺术空间个体项目出发,把夏漖粮园建成以喜文化为主题、融合艺术文化创意的精品园区,聚合艺术空间、婚庆礼堂、户外仪式场地、拍摄场景、咖啡茶饮、餐饮食肆等业态,由客户提供需求,米仓承办实现。不难想象,等到其正式开业,夏南一社区将会呈现如何热闹的景象。
进村创业的不仅有外来的年轻人,更有本土人才抓住了乡村振兴的机遇。在大沥镇,同样“火”起来的还有凤池社区的vcafehouse。土生土长的大沥人黄晓红在凤池社区居住了多年,原本在村外经营咖啡馆的她看到凤池社区不断变美的环境,萌生将咖啡馆搬到村里的想法。咖啡馆开了一年多后,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各类APP上“红”了,周末的客人几乎整天不断,最多的一天接了200多单。如今,从十几岁的小年轻到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每天都有客人前来打卡,俨然成了凤池的“新景点”。
进村创新创业带动的不仅是人气旺,还有村民的就业。2017年,曾经在浙江金华建立无花果园的李华丽“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来到狮山镇狮西村崔何经济社创业,建立占地几百亩的庄赐无花果园,果园在汲取原有种植经验的基础上,还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创新研究,不仅生产鲜果,还对无花果进行深加工,并组建营销团队,将产品远售新加坡等地,未来还将打造成为集特色农产品培育、亲子科普教育、无花果采摘体验、休闲养生饮食等于一体的基地,构建“种、管、研、学、旅、售”一体化运营机制。
李华丽告诉记者,果园内的无花果加工厂房、无花果田间冷库、果干烘干与产品包装车间等,每到忙碌时总要到村里招多一些村民来帮忙。这在无形之中,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和经济发展。2020年9月,佛山市农业农村局还授予庄赐无花果园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
而在不远处的里水,也宣布进入乡村大运营时代,为了往乡村导入更多人流,该镇还发布了“燕归倡议”,引导年轻人进入乡村创业就业,反哺乡村促进城乡融合。
链接资源让娃娃享受优质教育
近年来,南海各个镇街都在下大力气、用真功夫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等普遍性问题,着力改变乡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在西樵镇新田村,穿过乡间小道,一个仿似积木砌成的“小城堡”映入眼帘,游乐设施区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是位于西樵镇西南边、被评为省一级幼儿园的西樵镇中心幼儿园新田分园。“走10分钟就能到,收费便宜,教学设施和师资都很好。”新田媳妇张霞(化名)说,以前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得把孩子往12公里外的镇中心幼儿园送。
西樵镇民乐小学曾是一所“待撤并”的农村薄弱学校,生源75%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历经17年的努力和坚守,通过挖掘岭南优秀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以“寻找黄飞鸿足迹”的全校性课题,开始“改薄创优”的实践探索,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新时代乡村学校优质化发展的典型样本,让乡村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
而在丹灶,南海实验学校即将在9月投用,不仅满足丹灶市民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还促进丹灶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发展;今年7月15日,九江镇华光中学体育馆正式开建,作为九江镇2021年重点工程之一,该项目将投入资金2700万元,建成后的体育馆将兼容礼堂功能。
在大沥,早在2000年,凤池经联社便与大沥镇世盈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民办式”实验学校——大沥实验小学,而后又高标准建设凤池幼儿园,让村民子女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而后联滘社区、太平社区、谢边社区纷纷效仿,分别在社区引入石门实验中英文学校、石门实验学校和南海区加美实验学校,为社区子女营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在狮山,接下来将继续推动“现代化学校”全覆盖,将农村教育摆在更高的位置,在农村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通过一揽子实施方案和激励方案,着力破解狮山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短板。未来五年,狮山计划投入80多亿元,增加公办中小幼学位2.8万个,每年设立超30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实现狮山教育全域城乡融合、高水平均衡发展。
当大学生回到村居工作,经过历练,成为基层组织的“领头雁”;当有经验、有资金、有情怀的人才选择到村居来创业;当村里的孩子都能接受优质均衡的教育,乡村真正成为一个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大舞台,南海的乡村全面振兴还会远吗?
记者手记
当乡村成为人才聚集的大舞台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产业兴旺要有人干,生态宜居要有人气,乡风文明要有人育,治理有效要有人为,生活富裕要有人享。有了“人”的参与,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乡村都是人口和劳动力的输出地,大量的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从农村来到城市,来奋斗、来追梦、来实现他们的理想与价值。从城市回流到农村创业的,则少之又少。
南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但是流入的人口中,也是聚集在城市的多,能留在农村的少,尤其是优质人才。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居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村居环境也得到很好的改善,尤其是近两年,甚至出现了一些网红咖啡、网红民宿、网红公园,同时在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大背景下,村级经济也逐步向高质量迈进,这为南海乡村吸引人才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如今,在南海,乡村已经逐步成为聚集人才的大舞台。在村居带头人层面,今年初,1731名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人员当选为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39.9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6.24%,干部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的村(社区)有41个。在产业人才方面,随着大量村级工业园的改造,在南海乡村进驻了大量优质企业,它们带来了大量的优质人才,还有一些人看准了南海村居的环境,来到南海乡村展开了创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带旺了人气。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很显然,拥有广阔天地的南海农村,为努力奔跑的追梦人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他们也正在为我们创造一个全新的南海农村。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彭燕燕赵艳丽
撰文/珠江时报记者彭燕燕李翠贞曾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