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家书铭誓言
思想纵横
◎姚开端
他是广东省南海县人,1900年8月出生在南海县黄鼎司大圃堡显纲村(今属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显纲社区),1924年在南海县佛山镇投身工人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春当选佛山工人代表会执行委员兼秘书,参与领导工农群众与“大魁堂”反动势力的激烈斗争,写下“不怕风雨不怕霜,工农群众斗魁堂”的豪言壮语。1927年,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他在收复“大魁堂”的行动途中不幸被捕。1928年10月6日,他在广州东较场英勇就义,临刑前两小时给母亲和妻子写了一封“我是笑的死,不是哭的死”的绝笔书。他的名字叫张云峰。
他是湖南省衡阳县人,1900年8月出生在湖北省秭归县,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了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代表人力车夫向当局严正表明“我们反加租,我们要活命”立场,领导工人运动取得胜利。1928年3月,他在武汉不幸被捕,在狱中给母亲、妻子和大姐写了三封荡气回肠的家书,表达自己愿为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和真理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又在临刑前毅然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就义诗。他的名字叫夏明翰。
张云峰和夏明翰两位革命烈士是那个年代的优秀“00后”代表。他们不仅同年出生,还有相似的人生轨迹: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下成长,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在大革命浪潮中成为领导工农运动的重要骨干,又都在风华正茂的28岁,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就义,留下广为传诵的革命诗篇和感天动地的红色家书。据现有的史料,夏明翰和张云峰在革命活动中应无交集,然而从他们留下的家书和诗句,我们却明显感受到,在他们的精神血脉里润养着共同的政治品质,即老一辈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就是靠理想信念”。张云峰和夏明翰的革命故事,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值得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群众用心品读和感悟。
诗以言志,理想信念高于天。
1928年初,夏明翰被调往武汉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临行前,他拿出一颗红珠赠予爱妻郑家钧,并附诗“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善抚幼女继吾志,严峻考验不变心”,表达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矢志不渝。在就义前的最后一刻,他又以敌人递来的纸和笔为武器,慨然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铮铮誓言。
与此同期,在广州的监狱里,张云峰奋笔写下“神州大地尽妖气,只赖工农驱阴霾”的诗句,鼓舞工农群众继续革命。他还以“溷花”(溷音hùn,溷花意即落入粪坑之花。张云峰把监狱比喻为粪坑,把革命理想比喻为美丽之花,以此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为笔名,写下了《北窗远眺》《解嘲》等七言律诗。诗句中,张云峰眺望江头“看来最是禽鱼乐,海阔天空任遨游”,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敌人的监狱并不能禁锢他追求自由的理想;又自嘲写诗是“我亦自知痴得妙,胜渠终日只愁思”(“渠”同“佢”,粤语指“他”),表达革命者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决不会终日只知愁思,因为心中的理想信念高于天,故而“痴得妙”。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正是这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接续奋斗,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不断奋进。
家国情怀,无愁无泪真英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铁骨铮铮、大义凛然。面对挚爱的家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真男儿。
张云峰被捕前,与妻子叶浣娥结婚才1个多月。夏明翰就义前,女儿“赤云”出生还不到6个月。他们写给家人的遗书,字字铿锵、句句千钧,饱含深情而无一丝哀愁,彰显革命者视死如归、坚信未来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
张云峰在绝笔书中宽慰母亲和妻子:“还有二点钟,我就要受死刑了,我是笑的死,不是哭的死,请你不用悲伤,当我成了佛。”革命者蔑视死亡仰天大笑,浩气贯长空。夏明翰在分别写给母亲和妻子的信中亦坦然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离)人间。”“同志们曾(常)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帼国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正如夏明翰写给大姐的信中所言,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早已“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学史增信”,就是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信仰、信念和信心,牢记我们的初心使命。张云峰、夏明翰等革命先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对革命胜利和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心,就是我们要传承的红色基因,要赓续的精神血脉,要筑牢的信仰之基,要补足的精神之钙——“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作者单位: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