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7月26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泉州跻身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
    • 让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 中国军团再夺3金
    • 南海高中生今起开打新冠疫苗
    • “十三五”期间 我国实现每25万人 拥有一座博物馆
    • 过去五年 全国人民法庭 结案超2000万件
    • 南海联姻清华 共建西樵山书院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开创南海美好未来

    第A02版:要闻

    • 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狠抓防汛救灾、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工作落实
    • 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全面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 南海与清华联姻 开辟文创新跑道

    第A03版:要闻

    • 从科创到文创 向创意城市转型

    第A04版:文明佛山

    • 镇街都建青少宫 服务阵地在身边

    第A05版:要闻

    • 大湾区命题:广佛全域同城如何再深入?

    第A06版:要闻

    • 全面调整政策让南海经济建设重现生机
    • p20

    第A07版:要闻

    • 实地体验“揪”问题 现场改进“提”服务
    • “被困的都是亲人,再累也要坚持”
    • 获72金44银44铜 夺得团体总分第一
    • 本科批次缺额院校 今日开始征集志愿

    第A08版:理论周刊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开创南海美好未来
    • 理想信念高于天 红色家书铭誓言
    • 征稿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6:要闻

全面调整政策让南海经济建设重现生机

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期,南海通过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实现经济恢复和好转

2021年07月26日

    21

    ■1959年,群众在赶集。

    ■1959年,南海县引进的拖拉机在丹灶公社试用。

    扫码了解红色南海的百年故事

    南海县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后,随即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1966年)探索期。这十年,南海县委坚持不懈地带领全县人民探索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南海县委和全县人民群众共克时艰,以农业政策调整为突破口,在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开展全面调整,经济建设开始重现生机。1963年,全县经济开始全面好转。至1966年,全县工农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贯彻“农业六十条”全面调整农村政策

    1956年,在党的八大精神指导下,南海工农业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并于1957年顺利完成了“一五”计划的既定目标。

    为了克服国民经济困难,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这两件事为标志,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

    南海县的农业调整是从“十二条”发出后开始的,县委贯彻了几项重大政策。一是调整社队规模。大队由原来的126个划分为261个,每大队平均325户;生产队由原来的1002个划分为1452个,每生产队平均58户。二是“包死上调”。生产队在三包基础上,向大队包死上调任务,从而更好地克服队与队之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三是贯彻分配“三七开”和“六四”工分带粮。“三七开”是按分配试算结果:30%供给,70%按劳分配,着力提高工分价值,克服供给过多造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六四”工分带粮是有劳动力的社员,在分配粮食时,六成为基本口粮,四成按工分分配。这种做法,进一步体现了多劳多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社员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在农业调整中,南海县委还贯彻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六十条”)。1961年3月末,南海县委开始在官窑公社和5个大队试行“农业六十条”,并于5月下旬全面铺开。全县以区或公社为单位,进一步调整三包(包产、包工、包成本),解决农民与集体、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并组织生产高潮。

    “农业六十条”等系列措施的落地,推动了南海县对农业的调整,理顺了生产关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县内广大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国家集体个人内部关系上存在的矛盾得到调整。从1961年开始,全县农业连年获得丰收。1963年,全县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5万吨大关。1966年,粮食总产增至29.7万吨,比1958年增长47%。

    明确“四为

    ”方针

    工业生产恢复向好

    在1958年,南海工业由于发展“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对此,南海县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开始对县属工业、手工业及公社工业进行调整。

    1961年,南海县召开工交扩干会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会议,全面贯彻中央“八字方针”以及“五定”(定规模、定任务、定人员、定资金、定原材料消耗)工作,研究解决企业调整等问题,着力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

    至1961年10月底,南海县属工业的调整基本结束,调整后,全县有24家县属企业,实有职工9184人,是1960年职工总数的76.9%。

    这一阶段的工业调整完成后,县内工业企业的亏损大大减少,地方工业为农业生产、为市场和人民生活需要、为出口、为大工业服务的“四为”方针明确。同时,企业在工资分配和奖励上克服了平均主义,职工收入普遍增加。

    在此基础上,1962年,南海县委根据中央指示,再次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整。经过新一轮调整,县属24家企业缩减为21家,主要保留四类企业:直接支援农业的企业、出口创汇的企业、为市场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企业、为大工业服务的企业。

    1963年,县内工业调整继续进行,重点是公社工业。这一年,县委根据党中央和广东省委关于“公社原则上不办工业”的指示精神,对全县9个行业的50家公社工业企业进行“关、缩、转、改”的调整。

    全县工业调整后,布局更为合理,实现了减人增产,全县的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6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超过原定计划9.5%;1963年,全县工业产值实现增长,其中县属工业实现产值2418.7万元,超过原定计划9.9%。至196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的7657万元增至15537万元,10年时间增长了一倍多。

    开放粮食自由市场平抑物价活跃市场

    南海县的经济之所以能迅速恢复和发展,还得益于商业的调整。20世纪60年代,南海县在合理调整工业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调整。

    商业调整的重点是体制。1961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对财贸体制进行调整。同年8月,南海县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5项办活商业的措施,包括改变商业体制、开放自由市场、调整压缩派购任务、上下适当分权、大力开展农村圩镇加工业。

    此外,南海县在商业调整中,还精简人员,适时调整农产品收购的品种和价格,开展开放自由市场的工作。

    1961年,南海县在平洲、大沥、九江三个区和其他区的部分大队开展“合理派购,公平负担”的试点工作,后来全面推广。“合理派购,公平负担”的实质是全面派购。该制度实施后,解决了派购任务负担不平衡、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有助于确保市场物价的稳定。

    粮食自由市场的开放,更是一下子解决了搞活市场的重大政策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1962年7月,在全省还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南海县委率先在全县开放了27个粮食自由市场,其中开放最早的是平洲、大沥公社。粮食自由市场开放后,生产队集体和社员个人在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后,多余粮食可拿到指定场所摆卖,自由议价交易,由此平抑了物价,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打击了粮食黑市投机买卖。

    南海县的商业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县经济出现了发展向上的新局面。1966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10亿元,比1956年增长111.5%。

    文/珠江时报记者杨慧南海区档案馆供图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