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关口前移 多年纠纷一朝解
桂城司法所探索“警调对接”特色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这事儿困扰我很多年了,私下各种沟通都不行,还是人民调解好,帮我解决了难题!”4月,桂城街道叠滘居民黎某给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室送来锦旗,感谢人民调解员成功调处了一宗历时多年的纠纷,“真正为群众办了实事!”
为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桂城司法所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警调对接”特色机制,让群众矛盾纠纷得到及时、高效、专业、就地化解。黎某的故事正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土地纠纷案错综复杂
3月10日,桂城派出所叠滘社区民警中队中队长李福胜接到了黎某的求助。“案件是关于宅基地的纠纷,因为时间久远,涉及关系人员众多,案件非常复杂。”李福胜说,考虑到人民调解员更加专业,便把该求助转交到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室。
接到案件后,调解员张金弘、谭微随即与黎某沟通了解情况,并花了一个多星期理顺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法律关系。
“这个案件涉及到宅基地的所有权人、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转让人、真正权利人,以及借走土地建设用地许可证原件的人等,期间,该宅基地还经历了抵押,又涉及到债权转让等。”张金弘说。
最让调解员头疼的是,案件涉及到的部分证明材料无法佐证真假,有些关键人物或已经过世,或不在本地,或多次变更单位导致原始证明缺失。
黎某也知道事情的复杂程度,“十几年了,我一直都在为这件事忧心,私下也通过各种中间人,跟拿到建设用地许可证的赵某沟通,但都没有达成共识。”黎某表示,他不得已才找到派出所,希望通过立案来解决。
耐心调解解开多年心结
了解到黎某的顾虑后,张金弘、谭微找到了调解的突破口。
原来,黎某受宅基地真正权利人张某委托,只是想从赵某手中拿到宅基地建设用地许可证,但由于宅基地的权属历经多次变更,赵某也出于当初拿到许可证时签了相关协议等种种顾虑,不肯归还。
于是,调解员多次约赵某进行深入交流。“我们站在第三方中立的立场做调解,也跟赵某理顺了涉及宅基地纠纷的法律关系,以我们的中立态度和专业的法律知识,打消了赵某的顾虑。”张金弘说。
经过不懈努力,赵某的心结终于解开了。在调解员的共同见证下,赵某向黎某交付了宅基地建设用地许可证原件,黎某也自愿退回赵某当初因办理过户手续所支付的费用25000元。
最令张金弘印象深刻的是,调解后期,赵某直言:“我只相信张金弘,她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张金弘说,这是他对人民调解的信任,也为这次成功调解打下了基础。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做好新形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2019年,桂城在总结试点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室运作经验后,率先在辖区内实现社区民警中队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室“全覆盖”。
桂城司法所调解业务主管韦艳芬介绍,调解关口前移,警调联动形成了合力,人民调解组织的专业优势与民警中队在治安防控方面的职能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大量矛盾纠纷都被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对此,李福胜深有同感。“调解员来了后,大量需要调解的民间纠纷,可以移交给人民调解员处理,我们也能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工作上。”李福胜说,更重要的是,人民调解比公安机关行政调解的业务范围广,不仅可以调解纠纷,还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营造法治氛围,促进乡风民风的转变。
数据显示,从2018年7月设立治安纠纷人民调解试点,至2021年3月,桂城街道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接收案件1483宗,经调解室主持调解并达成协议案件1433宗,调解成功率为96.6%,案件涉及当事人共3383人,涉案金额约为1461万元,有效化解了辖区内矛盾纠纷,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文/珠江时报记者程虹通讯员桂城司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