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艺40载 “鱼筛”话乡愁

■制作鱼筛用的部分工具。

■把竹拉成适合制作鱼筛的条形,这步骤称之为拉竹。

■竹是纯天然的材质,在筛选鱼花时基本能保证百分百存活。

■由于市场受到冲击,传统手工鱼筛制作技艺面临传承的问题。

■张华成用“莲花刀”开竹,使每条竹条大小均匀。

■张华成耐心地把竹条和绳子编织成筛。一双黝黑的手,凝聚了四十年的技艺。

■人坐进筛斗中,用自身重量压住鱼筛,保证其在上筛过程不变形。
一把刀,一双手,再加上几根竹和古老的测量工具,年近70的张华成,正在坚守着从老一辈传承下来、从事了40多年的行业:佛山南海九江传统鱼筛制作。
在九江上西村一眼池塘边,有一间并不起眼的小砖屋。在这里,张华成经营着一家专门制作九江传统竹制鱼筛的小工场。
据古籍记载,九江人从西江捕捞鱼花进行养殖已有五百年的历史。随着鱼苗业的兴盛,九江渔具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成为珠江三角洲有名的渔具集散地。在此背景下,鱼筛在九江应运而生,主要用于清除鱼花中的敌害和鱼花分级。
鱼筛用经过精细加工的光滑圆细的竹篾编成,呈半球形,口径约60厘米,深约30厘米,筛目狭长,以“朝”数表示筛号大小。“朝”大概就是鱼花生长的天数,比如7朝就代表鱼筛能筛选出生长7天以上的鱼花。准确率越高,意味着技艺越成熟。
张华成的手艺来自已故的老丈人。这门需要时间沉淀的技艺,他一做便是40多年。
开竹、刨竹、扎圈、拉竹、织筛、上筛、合筛……从竹篾到鱼筛,像张华成这样经验老道的匠人,一只鱼筛也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制作完毕。
张华成说,祖辈刚开始破竹使用的就是一把柴刀,后来为了方便生产,便研制出了“莲花刀”。
一套鱼筛,筛目大小不一,筛号达30多个。各地的鱼筛都以九江的为“国标”。张华成说,远至海南、江西、湖南、江苏等全国各地的客商亦会纷至沓来选购九江鱼筛。那时卖鱼筛不仅很赚钱,制作鱼筛的师傅地位也相当高。
近五六年来,塑料和不锈钢材质的鱼筛出现,传统手工鱼筛的市场开始受到冲击。原来九江三家鱼筛制作工场,如今只剩下张华成一家。
由于利润不高且辛苦,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再过两年我做不动了,我担心这一技艺就要失传了。”张华成希望这项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能延续下去。
目前,九江正着手准备为九江鱼筛制作传统技艺申请南海区级非遗。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图/珠江时报记者钟梓泓文/珠江时报记者沈芝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