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监管仓的“急先锋” 带头织起“冷链防控网”
南海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工作专责组现场组组长杨喆带头把好“进口冷链食品关”,阻断问题进口冷链食品的流入
■杨喆和同事在监管仓内将进口冷链食品送到机器上消毒。
■杨喆在仓外指挥大货车进场。
“喆哥就是我们的急先锋,遇到急难险重的事情,他总是主动冲在前面!”“喆哥是军转干部,他遇到事情,总能冷静应对!”……走进位于平洲的南海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说起“喆哥”,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大家口中的“喆哥”,是南海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工作专责组现场组组长杨喆。今年初,全国各地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他临危受命,与集中监管仓专责组的同事们用时17天就建起了南海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以下简称“集中监管仓”),用于外防进口冷链食品疫情输入,体现了疫情防控中的“南海担当”和“南海速度”。
如今,虽然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杨喆仍和同事们每天穿着防护服奋战在第一线,把好每道“进口冷链食品关”,严防死守,阻断问题进口冷链食品的流入。
临危受命挑重担17 天建起集中监管仓
“疫情就是命令!组织需要我们,我们必须不辱使命”
2021年春节前,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南海的进口冷链食品流通集散量大、覆盖面广,一旦出现疫情随物品输入,后果不堪设想。建设集中监管仓,进口冷链食品进入南海前,先进仓统一接受票证查验、核酸检测、预防性消毒,这是南海阻击进口冷链食品疫情的关键一战。
2020年12月30日,南海区政府批复同意设立集中监管仓;2021年1月1日,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副区长乔吉飞、冼富兰等领导便立即前往实地考察,研究集中监管仓建设工作。
1月4日,杨喆刚踏进办公室便接到了单位通知,被抽调至“南海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仓”专责组,负责监管仓筹备建设工作。
当天,杨喆一边跟同事交接工作,一边搜索集中监管仓的相关资料,为建仓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4天后,由区市场监管局、卫健局等部门以及相关镇街抽调的业务精兵组成的集中监管仓工作专责组正式驻点集中办公。
时间紧、任务重,大到功能分区、物资保障、队伍组建、系统开发,小到道路指引、后勤保障,所有的东西都得靠专责组的工作人员一一摸索。杨喆被分配到现场作业组担任组长,成为每日穿着防护服进入消杀作业仓内的“前线战士”。
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通道怎么设置?怎么提升搬运效率?货车怎么合理调配停放在入库区?作业工人怎么上厕所?一旦发现阳性污染产品,如何应急处置?……所有的问题,在筹备建设之初都必须想得细之又细,反复推演,拿出应对方案。
在建仓初期,由于时间紧急,没办法去其他地方现场学习,很多细节需要工作人员自己去摸索,于是杨喆便想了一计:与同事扮成冷链食品经营者,往国内各个冷链食品监管仓打电话,详细了解作业流程、预约流程等细节。
“问得太多,最后都惹得人家工作人员烦了。”杨喆回忆起来笑着说,“但是这也没办法,我们当时想的是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没有一份付出会被辜负。在群策群力下,“南海区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仓”在1月18日正式挂牌运行,此时距离开始筹建,仅过去了17天。
这一速度和举措获得了各方的肯定,“迅速建立集中监管仓对进口冷链食品集中消毒,能大大降低疫情传播风险,有利于保证食品供给平稳,保证市民食品安全。”乔吉飞肯定道。
日夜奋战提效能确保监管仓一周驶入正轨
“困难比我们想象多,但我们一往无前,把它们各个击破”
1月20日,集中监管仓正式开仓。本以为最难的筹备建设阶段过去了,但没想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开仓当天的第一单“业务”,杨喆跟同事们就遇到了拦路虎,根据测算,一天预计能完成100吨作业量,因为硬件设备不够完善、初期磨合不到位、作业工人未适应等原因,在第一天10个多小时的作业时间内,仅仅完成了25吨。
作业效能只有预估的1/4,这对此前已经做了多次预演的专责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临近年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备货量大增,进口冷链食品预约作业需求每日有100多吨。但是作业工人却又因为害怕疫情,有的只工作了一两天,便提出要提前返乡过年。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处在集中监管仓运行初期,一件又一件急难情况,让专责组的工作人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我当时的心都已经提在嗓子眼,如果因为现场作业效能跟不上,影响了春节供给保障,后果不堪设想。”集中监管仓专责组协调组组长刘小祺回忆。
从刘小祺的话语中,也可以想象得到,作为现场组组长的杨喆当时肩膀上的责任有多重。但是他没有一句怨言,面对每日高负荷的运转,从不叫苦,也不喊累,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组长”,以一颗赤诚的心,带头防“疫”。
作业工人因为初期不了解情况,看到大家都穿着防护服作业,难免紧张恐惧。杨喆带领现场组连同疾控部门的专家,给作业工人培训,逐一解答他们的问题,大家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那时,他经常“白+黑”地“泡”在集中监管仓现场,有时独坐办公室,有时跟同事一起“头脑风暴”,寻找症结、制定解决方案,就连吃饭,都是匆匆扒几口,便又一头扎进冷库,帮忙对硬件机器进行调试,跟工人进行沟通等。哪里卡住了脖子,哪里影响了作业效率的提升,杨喆就“钉”在哪里,直到把问题各个击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加班加点的奋战,在短短的几天内,作业工人队伍逐渐稳定下来,机械设备调试到位,作业流程衔接逐步理顺,作业效能也随之提升。一周后,集中监管仓作业步入正轨。
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小个专”党委专职副书记冯凤群介绍,在监管仓专责组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出现一批货物积压过夜,所有进仓作业的货品,都是当日入库,当日出库,确保高效周转,保障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进口冷链食品购买需求。如今,集中监管仓完成25吨的作业,最快只需2到3小时。
发挥“创”的精神见招拆招终制胜
“遇到问题,靠别人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靠自己创新探索”
南海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因为建设标准高、运转效能高,也成了多地的学习对象。
总结南海成为学习对象原因,是因为集中监管仓专责组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在南海集中监管仓投入运转不到一周时间的时候,杨喆跟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冷库,却感觉到眼睛不舒服,并发现长时间在冷库内工作的工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喉咙不适等状况。于是他连忙跟同事一起进行排查,最后发现是仓内通风不畅,消毒药水不能顺利排出,导致现场工作人员的身体感觉不适。
守护群众安全的同时,也必须保证自身的安全。针对如何避免消毒药水对身体产生危害,杨喆连夜与同事开展“头脑风暴”:怎样才能不影响冷库温度,同时又能保障通风?
他们加班加点反复推演,提出5种方案,包括利用工业风扇进行排雾;给消毒设备罩上罩子,让它像抽油烟机一样,向上排出挥发性刺激气体;将其中一个卸货口改为通风口,保障1小时内,冷库能够通风2次等,最后综合考虑选择了将一个卸货口改装为通风口,同时为了不影响第二天作业,当晚在方案定下后,立即组织施工队伍通宵施工。
“不可否认,很多问题都是前期筹备时无法预料到的,但越是遇到问题,越不能自乱阵脚,更不能退缩。”杨喆说:“遇到问题,只有靠团队敢于创新、共同探索,反复推演,才可以真正见招拆招,解决问题。”
无畏任务艰巨服务人民不言怨
“认准对人民有利,对食品安全有利,对疫情防控有利的事情,我们必须坚持做好”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目前集中监管仓运转已经进入了正轨,但是杨喆丝毫没有松懈,依然每天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冷库监督把关每个作业流程。
在采访中,记者问杨喆:“你天天进冷库,面对的基本都是没有经过核酸检测和消毒处理的货物,你不害怕吗?家人会担心吗?”
“说实话,开始有点害怕!家人也担心。可是我不能害怕,我不害怕了,家人才放心、群众才能放心。”不惑之年的杨喆,是家中的顶梁柱,有四个老人加上一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如今,这些重担都落到妻子肩上。“我爱人不仅理解我,还经常支持我、鞭策我要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能出差错。”后方的给力支持,让杨喆在前线奋战更有底气,也更能心无旁骛。
作为一名有18年党龄的军转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种子早已在杨喆的心里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的信念只有一个,认准集中监管仓是对人民有利、对食品安全有利,对疫情防控有利的好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必须做好!”
这样的信念在整个监管仓团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自集中监管仓专责组成立以来,所有成员便过上了“5+2”的日子,预约登记、进场安排、现场作业、物资供给、消杀作业、核酸采样、防疫监测、后勤保障、数据分析上报……每一项流程环环相扣,丝毫不能出错,一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作业效能。据了解,监管仓专责组的工作人员,从1月4日以来,没有一个休假,周末只能轮流休息一天,没有一个人想过要退缩。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我们面前,是源源不断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保障食品供给;我们身后,是南海区300多万市民,我们必须保证食品安全!打赢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许兆辉对监管仓的工作如此评价。
正是有这样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团队默默奉献,集中监管仓工作流程不断得到优化,工作效能也持续提升。2月5日,佛山市副市长许国带领佛山五区分管区领导、市场监管局领导前往集中监管仓调研,充分肯定了南海集中监管仓在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
作为南海阻击进口冷链食品疫情输入的“桥头堡”,集中监管仓实现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能力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双提升”,在强化疫情防控的同时保证食品供给,有力保障南海区的食品安全和供给安全。
无畏任务艰巨,无畏奔波劳累,集中监管仓专责组勇做抗击疫情的逆行者,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每日穿防护服最多的人群之一。他们坚持必胜的信念,以实际行动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用无私无畏的辛勤奉献谱写出一曲动人的防疫赞歌。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春妹通讯员张一空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