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下制造业如何突围前进?
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在佛山举行,政企学界“大咖”齐聚佛山论道,支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在佛山举行,政企学界精英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体经济”有新的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无独有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到了更加显著的位置,并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佛山是一座以实体经济起家的城市。3月27日,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在佛山举行,政企学界精英齐聚,探究在后疫情时代与“双循环”格局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如何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并深入研讨重点行业如何稳链补链强链,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为何坚守
稳住制造业也就是稳住实体经济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正处于下降状态,并且降幅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快,如何稳住实体经济是当天论坛的讨论焦点。
“制造业始终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中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已从2016年开始由最高点32.45%持续性下降至27%。”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直言,从国际经验来看,制造业比重在进入高收入阶段才开始下降,中国若继续下降,就意味着出现“早熟型去制造业”。
“当下需要稳住实体经济,稳住制造业。”蔡昉认为,稳住制造业比重意义重大:能防止生产率下降的趋势,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支撑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何保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稳定乃至壮大提升?蔡昉建议,一是拓展新的优势,成本优势在沿海地区会慢慢丧失,但沿海地区有规模经济效应,所以当一部分产业转出去以后,最终还会通过规模效应赢得新的比较优势。这一点从国际经验也可以看到,像德国这些劳动力成本极度高的国家,继续保持着制造业优势。二是依靠生产率不断提高。
“尽管问题重重,但依然要把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寻找一些有力的措施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当下中国发展实体经济面临很多困难,包括负担重、干扰多、竞争强、创新难、获利少,要化解实体经济发展的困难,最首要的是要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上。
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发展实体经济的产业指导,要对每一个产业做细分和深入的梳理。“实体经济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应当基于当前和长远、重点与一般、市场与政府、国有和民营、短板与长板、难与易、急与缓等不同视角,细化产业发展的指南,制定每一个细分产业发展推进的方案。”他说。
如何突破
制造业要走向更绿色更智能
“制造业绝不能离开中国,中国必须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魏杰认为,美国之所以出现经济衰退,出现阶级对立、贸易逆差、财政赤字等问题,原因就是制造业离开了美国,所以中国必须吸取教训,一定要留住制造业,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
魏杰认为,目前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两个重点很迫切,第一个是更绿色,因为“十四五”规划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解决绿色问题。第二个是更智能,“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小康社会,年收入大量提高,必然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上升。所以,更绿色和更智能是目前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首次提出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3060’的目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中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取低碳和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同时实现高的经济增长率,力争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
刘世锦认为,尽管挑战较大,但中国存在两个优势:一是中国作为后来者,还有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达到历史碳需求峰值,可以直接用绿色产品来替代;二是中国目前需求增长速度较快,绿色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市场范围大,借助国内的成本优势、需求优势、技术积累,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新。
如何提升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
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产业链将如何重构?如何增强产业链的自主性?除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话题外,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也成了论坛的热议话题。
“疫情之下,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我们应对外部冲击和变化的有效经验。”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看来,当今的世界竞争已经从过去企业界的单打独斗发展成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作战。现在我们强调产业链就是要从单个产业当中跳出来,更关注上下游链条之间的产业关系,更加强调各个环节通过专注、专业来实现协同的协作,共赢共生,这样有利于防止各环节出现脱节、错配等结构性风险。
“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将带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认为,从国际来看,此次疫情让各国政府,以及各大企业都意识到,把重要的供应链集中在一个地方所带来的风险,大家未来会更加注重“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当中”,全球产业链会呈现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发展。
何映昆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能力,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如果没有对基础科学长期持续的投入,要把底层技术、关键的核心技术短板补上的话是比较困难的。“要真正静下心来,把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上去,沿着价值链上游走,我们可能没有别的选择路径。”
“佛山将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佛山市市长朱伟表示,佛山于2020年组织业内专家研究编制重点产业图谱,找准相关行业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卡脖子”短板;今年把这些短板转化为技术攻关任务清单,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集中力量组织系统攻关,力争尽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建言佛山
做好借力文章续写佛山制造传奇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佛山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佛山经济有五大特点:以实体经济为主、制造业为主、市场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为主、自我创新为主,我非常愿意来佛山。”论坛上,魏杰分享了对佛山制造业的看法。
“全球化的黄金时代结束。那么对于佛山的制造业,佛山的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对佛山企业下一步如何推动市场开放、制度开放、创新开放是一篇大文章。”长期跟踪研究佛山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张燕生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越来越短,越来越本地化。“因此,佛山的企业要把握新数字革命的机遇,让产业链越来越有弹性、韧性、互补性,更好地满足小众需求痛点。”他说。
“过去40年珠江东岸的码头70%的货是参与国际大循环,珠江西岸的码头70%的货是参与国内大循环。下一步扩大内需对佛山的三链重构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我觉得佛山企业家要下工夫研究。”张燕生说,未来深耕东亚、东南亚,深耕“一带一路”,深耕美欧生产网络,这三个“深耕”的文章怎么做。
谈到佛山的突围之路,张燕生表示,佛山在过去40年的突围之路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政府、市场、社会和企业相互补位、形成合力。佛山未来要再上新台阶要借力,要借全省之力,借全国之力,借全球之力。很多高大上的东西靠佛山人积累恐怕需要百年,因此要做好借力这篇文章。
链接
佛山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调研报告发布
3月27日,在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代表《财经智库》课题组发布了《全球变局下的佛山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调研报告》,对佛山的八个重点产业做了分析。
课题研究通过专家咨询、实地考察、重点企业座谈等方面寻求佛山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组织有关专家对佛山的高端数控机床、塑料加工及注塑机械、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陶瓷和陶瓷机械、有色金属加工、氢能级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等八个重点产业做分析。
朱森第认为,八个产业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优势明显的产业,像智能家电、陶瓷和陶瓷机电、塑料加工及注塑机械、有色金属加工,这四个产业佛山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这四个产业产业链基本完整,基本上没有缺项,但有它的弱项。弱项包括控制器和工业分析软件薄弱,缺少国际化的品牌,重大技术原创不足,创新人才缺乏。”朱森第说。
第二类是潜在优势明显的产业,主要是两个产业: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佛山这两个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特色,具有潜在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
但这两大产业也存在产业链短板,比如关键部件国产品牌满足不了需求,主要靠进口。朱森第建议,这类产业应注重产业链的补链,引进相关企业到佛山发展,补充完善数控机床主机品种;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完善供应链。
第三类是重点培育的产业,一是氢能和燃料电池,二是电力电池。这一产业佛山起步较早,引进团队建立了仙湖实验室,开展了氢能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部署。朱森第建议,佛山可采取“中间突破、两头拓展”的发展战略,即从氢能应用的储存、运输、加注等中间环节入手,解决相应装备和关键器件,形成优势后再向两头拓展。
“产业图谱是我们分析产业链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从产业图谱入手找到我们的缺项、弱项和‘卡脖子’的地方。”朱森第建议,佛山应从全国出发,系统地思考本地和全国如何解决本地产业链的弱项问题。
大咖精彩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从国际经验来看,制造业比重在进入高收入阶段才开始下降,中国若继续下降,就意味着出现“早熟型去制造业”。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3060”的目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取低碳和零碳的绿色技术和产业体系。
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魏杰:制造业绝不能离开中国,中国必须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我们的重要战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佛山未来要再上新台阶要借力,要借全省之力,借全国之力,借全球之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要真正静下心来,把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上去,沿着价值链上游走,我们可能没有别的选择路径。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