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3月11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日闭幕
    •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
    • 紧紧扭住重点项目这个“牛鼻子” 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再创新局面
    • 推进30项重点项目 推动改革再创新局
    • 坚决打赢铁腕治警正风肃纪攻坚战
    • 坚持党管武装 强化使命担当

    第A02版:全国两会

    • 做好“十四五”时期开局起步工作 不断把新时代强军事业推向前进
    • 读懂创新的五大关键词
    • 代表委员建言规范 发展长租房市场
    • 弥合“数字鸿沟” 保障老年人权益

    第A03版:要闻

    • 以重点项目攻坚突破 带动高质量发展再创新局面
    • 推进30项重点项目 推动改革再创新局
    • 塑造与经济实力 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第A04版:要闻

    • 计划实施 48个项目 总投资 56.97亿元
    • 35个先进典型获推荐宣传
    • 紧紧扭住重点项目这个“牛鼻子” 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再创新局面
    • 坚决打赢铁腕治警正风肃纪攻坚战
    • 坚持党管武装强化使命担当

    第A05版:大沥观察

    • 文化魅“沥”上云 迈向更大舞台

    第A06版:要闻

    • 西樵村改扶持奖励基金增至 10亿元
    • 佛山中考体育、艺术特长生 术科报考时间为3月 20日~23日
    • 让玉器直播营销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 专家带您去购房
    • 彰显女教师风采 感受龙舟精神

    第A07版:镇街

    • “创熟”添平台 党群心更近
    • 在这位大厨手中,牛眼都成了美食
    • 以“绣花功夫” 做好市容市貌工作
    • p39

    第A08版:要闻

    • 走向幸福的甲古甘洛
  • 数字报首页

A05:大沥观察

文化魅“沥”上云 迈向更大舞台

大沥打出云文化“组合拳”,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展现

2021年03月11日

■大沥“村晚”的节目精彩纷呈,尽显文化重镇魅力。通讯员/邓倩茹摄

■大沥各类文化阵地遍地开花。图为大沥一览读书驿站。 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以前参加过线下的北村生菜会,很热闹。这次通过线上形式参加,别有一番趣味,同时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生菜会小知识。”3月9日上午10时,大沥市民刘少锋一边用手机扫码进入“云逛北村生菜会”H5游戏页面,一边用电脑观看生菜会的直播,不亦乐乎。

今年,数以万计的大沥市民与刘少锋一样,以新颖的方式重温了那熟悉的民俗味道。因疫情防控需求,从春节前到正月里,大沥把狮会、音乐会、生菜会等多个传统文化活动搬到线上举办,打出了云文化“组合拳”。从本土小天地到全国大舞台,大沥的文化魅力通过网络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展现。同样的民俗文化,变的是表达方式和传递载体,不变的是大沥对传统文化的那份坚守、传承与创新的决心。

新形式

多项活动线上办玩出更多新花样

对于南海人来说,可谓是“无醒狮,不春节”。每年春节,南海多个镇街都会集结群狮举办狮会,以祈福欢庆、辞旧迎新。狮会当天,醒狮路过的大街上总是张灯结彩,人们扶老携幼观赏醒狮采青,可谓万人空巷。

“大沥的龙狮文化是一种勇于拼搏、奋发努力的精神,更是一种凝聚合力的精神。”大沥小伙李志文从小就是一个“龙狮迷”,然而自疫情发生后,他就没有看过熟悉的舞狮表演了。不过,今年正月十一和正月十五,他通过“南海大沥”微信号观看了盐步龙狮大会和大沥醒狮盛会两场新春线上展演,重拾了那份久违的热血与激情。

龙狮传统不变,形式创新花样多。这两场狮会累计吸引超50万人次围观。在两场龙狮盛宴线上展演的过程中,主办方还通过抽奖、发放“红包雨”、设置主持人互动区等方式,让观众了解大沥狮会、非遗文化及摩电安全知识等。这不仅展现了大沥这个文化重镇的魅力和风采,让守正创新、奋发进取的龙狮精神鼓舞人心,还擦亮了大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醒狮之乡)”的文化名片。

其实,早在春节来临前,大沥为了倡导就地过年,在线上推出“我在大沥过大年”系列活动。其中,“广东书法园名家春联赠送活动”吸引了近10万人参与;“花满沥城幸福遇见”新春吃喝玩乐全攻略H5则有超20万人次参与。大沥的这些活动相继“上线”,不仅让市民感受到新春气氛,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题中之意。

近年来,大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以“互联网+公共文化”模式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早在2018年,“大沥文化云”上线运行,实现文化活动预约报名、文化场馆预订使用、“点单式”服务供给等创新功能,使数字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疫情发生以来,这种模式在大沥更是加速成熟。去年端午期间,大沥创新举办线上龙舟赛,吸引约41.3万人次参与,并派发了6万张商家优惠券,以文化活动拉动复工复产及市民消费;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沥又举办了“网红大沥”非遗文物线上畅玩系列活动;大沥镇第十二届读书节也首次采用“云”形式启动,期间举办“有为讲坛”大沥公益讲座等线上活动共18场……大沥的文化活动,在线上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样”。

高质量

文化阵地遍地开花群众乐享文化盛宴

对于狮会“上云”,广东省龙狮运动协会秘书长、广东醒狮非遗传承人黎念忠十分认可。在他看来,以“云直播”的形式推广传统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线上播放的形式,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才艺智慧得到了展示,也让更多市民乐享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大沥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佛极点,是广佛全域同城化的融合区和桥头堡,既是经济重镇,也是文化重镇,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醒狮、粤曲)、中国摄影之乡、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传统龙舟、醒狮、书画、藤编)、广东摄影之乡、广东诗歌之乡、广东口哨之乡等称号。拥有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大沥,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再生与发展的路上不断探索与研究,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传统存活于人们的生活空间,并为大沥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

为了给这些文化提供更好的展示阵地,近年来,大沥积极探索多种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运营模式,推动文化服务从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从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转变。多种方式的文化阵地供给,有效实现政府、社会资源共享,推动文化服务高效优质,让文化阵地遍地开花。目前,大沥镇的文化阵地供给面积超60万平方米,每年服务群众超200万人次。其中有文化中心3个、读书驿站29间、文体楼180座、文化广场60多个、体育场地697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4个,还有多个乡情馆、村史馆、主题公园等。

在搭建阵地的同时,大沥镇也在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为群众搭建展示舞台。据统计,大沥全年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近1000场,其中由镇文化发展中心组织、举办活动超过350场,全镇文化站点每年服务群众超过200万人次。都市周末剧场、社区文化节、“我要上大沥春晚”等公益、惠民的常态化活动,让群众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此外,大沥还常态化开展“文化体验之旅”,让镇内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次受到广大群众热捧。

广辐射

从小天地迈向大舞台文化影响力日渐提升

“我希望能把本土的龙狮精神传递到各个地区、各个国家,让更多人认识我们的大沥特色文化。”带着这样的期望,演员关碧琪站上了今年大沥“村晚”的舞台。

2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联合举办的“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我们的小康生活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行。作为全国14个“村晚”示范展示点之一、广东唯一展示点,大沥献上了四个篇章共18个表演节目。主办方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大城工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代表上台拜年,向全国人民送上春节祝福,传递大沥发展前行的正能量。

本次大沥“村晚”在央视频、国家公共文化云、佛山电视台、南海大沥官方微信及抖音号等多个公众平台播出,截至2月底,已累计吸引超过100万人次围观。作为广佛同城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镇,大沥以此机会,从乡村小天地走向了网络大舞台,把“小欢喜”融进了全国的“大联欢”,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现了乡村文化振兴、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经过多年运作,我们的队伍和模式已经比较成熟,这或许就是这次能登上全国‘村晚’的原因吧。”大沥镇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婉萍介绍,大沥“村晚”一直秉承“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党风助推,文化惠民”的宗旨。2016年~2020年,大沥“村晚”先后举办海选、复赛、决赛等共计160余场,有3万多人参赛,每届挑选出超80个优质节目参演,已成为当地群众认可度最高、参与度最广的展示舞台和文化品牌。

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大沥打造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品牌。作为“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的故乡,大沥镇自2011年连续9届举办“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这是国内唯一主打创意摄影概念的全国性摄影活动,投稿人数累计超过3.5万,投稿作品达56.4万幅/组,逐渐成为插图摄影、广告摄影的全国性标杆平台。借着这些日趋成熟的文化品牌,大沥的文化影响力正在辐射越来越广的空间。

细数

大沥非遗瑰宝

大沥镇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4个,区级6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醒狮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盐步老龙礼俗

南海藤编制作技艺

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麦边舞龙

平地黄氏冬祭北村生菜会黄岐龙母诞

南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粤曲

大沥锦龙盛会大沥狮子会平地观音诞南海鼓乐

沙皮狗斗狗习俗

记者手记

注入“现代感”让传统文化走得更深更远

在今年大沥“村晚”里,有一个集“舞蹈+表演唱”的节目《老龙印记》。“我们这个节目在2007年已经有第一稿了,演员涵盖老中少三代人,曾获得过广东省音乐舞蹈奖。”该节目的编导吴林说,他不满足于单纯复刻,而是“古老当时兴”,用年轻人的冲劲和热情,扎进生活,呈现出更多新鲜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庄重承诺。在推进此项工作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其作用不容小觑。在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多元的当下,传统文化比以往更需要现代表达。因此,大沥镇如今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不断融合都市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播大众化。

近年来,大沥积极探索布局文化产业的引入及培育,结合城市更新、城乡融合大建设,推动文化服务供给结构年轻化,让更多年轻人喜爱本地文化,参与本土活动。响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东部“文化+创意”发展版图,目前大沥正重点依托资源优势,有效导入创意产业园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一个科技引领、特色鲜明、新兴产业聚合的示范性产业园区。

同时,大沥也积极推动龙狮协会产学研项目,今年将积极扶持龙狮协会创新发展,完善广东岭南龙狮博物馆内涵,培养和输出更多专业人才,探索龙狮、龙舟、武术文化、旅游、研学产业,研发特色文创产品,开发文旅体验项目,进一步擦亮“中国龙狮运动名镇”品牌。

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主动认识、热爱本土的传统文化,就要努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更多当代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产品。不难发现,通过注入“现代感”,大沥的传统文化正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通讯员刘成邓倩茹刘韵莹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