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中坚守 环境监测进行时……
跟随记者脚步,体验南海环保人的“一线温度”


扫码一下了解南海环保人的坚守

■监测员冒着寒风进行废气检测。

■监测员在某铝厂检测排放废水,向采样瓶滴加试剂。

■监测员正在组装检测仪器。

■监测员将沉重的检测仪器搬上锅炉顶。

■监测员在某铝厂检测排放废气。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在大气污染中,烟尘废气的排放占了一定比重,对于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等污染物,环境监测人员如何进行监测的?监测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哪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执法人员,亲身体验环境监测工作,为读者揭开环境“哨兵”的神秘面纱。
直击现场
寒潮下的环境监测工作
2021年1月8日清晨,南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从车尾箱搬下器具,走入某铝业公司的大门。“我们会不定时开展抽检工作,今天主要检测废水和废气,你们来得不是‘时候’,天气太冷,待会你们可能扛不住。”南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何炳坚对记者说。
跟着执法与监测人员来到第一个监测点,记者看到高高的烟囱、狭窄的楼梯,以及需要搬到烟囱中部监测平台的上百斤重的设备。“越高的地方风越大,待会我们要在上面待2个小时。”何炳坚告诉记者,废气监测不能只取一个瞬间的数据,他们会在监测点待一到两小时,以获得更精准的结果。
搬起沉重的设备,踏上狭窄的楼梯,记者走到了烟囱中部的一个小平台,这里留有一个小窗口,专供监测人员采样使用。半空中的风,格外凛冽。同行的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执法人员杨邦彦笑道:“做监测工作的,夏天变‘烤肠’,冬天变‘冰棍’,这都是司空见惯了。”
高空三分险,在高且狭小的监测平台采样作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让监测人员难上加难的是遇上寒潮天气,在寒冷的狂风中开展作业,不仅需要练就“立地生根”的功夫,还需要具备“防寒抗冻”的天赋。因此,对监测人员的规范作业、操作技巧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
两个小时后,废气监测工作结束。记者从平台上下来时,浑身已经冻僵,但同行的执法与监测人员没有休息,收拾好设备就继续前往废水监测点。
到了废水监测点,南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的另一位监测人员梁永祥用采水器装起水样,并逐一分装到专门使用的小塑料桶和玻璃瓶上。何炳坚则拿出一些“神秘物质”添加到水样中,并在外勤记录本上记录采样时间、监测数据等相关信息。
“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同的瓶子分装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梁永祥回道:“根据污水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为确保水样在采集、贮存期内不会与容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引起水样组分浓度的变化,需要根据所监测的因子选择不同材质的容器。”
“水样从采集到分析的时间内,由于环境变化,微生物新陈代谢等原因可能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固定剂可以让这种变化尽可能变小。刚刚你看到添加到水样中的‘神秘物质’就是固定剂,不同的监测因子对应的固定剂也不同。”杨邦彦在一旁补充。
因为在废水监测中会涉及使用到硫酸、硝酸、盐酸这三种强酸,监测人员在进行操作前会做好充足的安全防护。“不是做了防护就万无一失,所以我们一定要按规范来操作,不能有一点疏忽。”梁永祥小心翼翼地操作,紧盯着手中的滴管和眼前的瓶瓶罐罐,不敢有丝毫分神。
环境“哨兵”
守护南海碧水蓝天
2020年,南海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重大突破,形成了符合南海实际的治污路径,污染防治工作也从“跟跑”到“并跑”,逐渐走向“领跑”。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常态,我能做的就是全力做好监测工作,除了我们以外,还有同在一线的执法人员、在实验室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人员等,他们都很辛苦。”同行的监测人员温奕超说,未来他会继续以一名环保人的身份,守护南海的碧水蓝天。
多年的工作历练,让温奕超养成了很多职业习惯。在一天的观察中,记者发现,每看到一摊水,温奕超都会用随身携带的PH试纸测试一下酸碱度,追根溯源寻找有无管道及外排去向;闻到一股气味,哪怕不需要进去这个车间,都要再吸一口气,判断下是酸洗味还是喷漆味,或是塑胶味。“这是‘职业病’了,但有时会因为我们的这些小习惯发现问题。”温奕超说。
除了执法与监测工作,杨邦彦与同事在深入企业监督检查时,都会有针对性地讲明环保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指导企业提高管理适应要求。“这样结合实际动态普法,法律由纸上的法变成现实中的法,执法普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他认为,开展环境监测是为了掌握南海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并不是为罚而查。
2020年,南海区大气环境质量刷新历史记录,主要指标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突出,广佛跨界河流水质达到“十三五”以来最优;年总固废处置能力达到18.02万吨,固废处理和收集能力均居全市之首。
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南海环保人的努力付出,作为监测与执法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是南海环保工作的“耳目”和“哨兵”。他们用一个个抽象的监测数据,描摹出一幅幅环境质量状况图,为南海的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依据。
文/珠江时报见习记者郑慧苗通讯员肖长安杨邦彦图/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