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脱贫路上的 大沥担当
大沥镇结合自身经验与丰富资源,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实现“蝶变”


■大沥镇赴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申果乡开展支教活动。

■大沥镇向凉山州越西县捐赠暖冬物资及医疗药械。
“让脱贫成果经得起时间考验、赢得百姓口碑。”今年,大沥镇党委书记刘浩文到罗定考察扶贫工作时,对扶贫干部采取多元化、多形式的脱贫措施给予肯定,并表示接下来会继续保持与对口帮扶村的联系,助力他们高质量脱贫。
助力对口帮扶村脱贫,对大沥来说不仅是任务,更是一份责任。大沥镇帮扶的地区包括广东省罗定市康任村、新民村、榃兵村、里午村,以及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新疆伽师巴仁镇等地。数年的牵手,变化的是村容村貌,不变的是帮扶初心。大沥镇结合自身在各领域的工作经验与丰富资源,在对口帮扶脱贫的过程中,展现了具有大沥特色的智慧与担当。
党建引领
加强党建打造优秀党员干部队伍
“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6月30日,“七一”建党纪念日前夕,崔现忠作为6名优秀党员代表之一,站到了党员干部“守底线、强担当、提效能”作风建设推进会的讲台上,向众多党员干部分享了自己开展扶贫工作一年多以来的感悟。
从平整的村主干道,到崭新的村委会办公楼,大沥各对口帮扶村发生蝶变的背后,离不开前后两任大沥派驻的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2016年,佛山南海开始对口帮扶罗定市,大沥镇派出了第一批扶贫干部进驻4个对口帮扶村开展工作。2019年5月10日,崔现忠作为第二批扶贫干部前往罗定市新民村“接棒”。作为军转干部,他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带到扶贫工作中。
挂图作战是大沥镇在全区独有的特色工作推进模式,能起到激发党员干部努力工作、奋发进取、提高效能的作用。到了新民村,崔现忠和村委班子座谈研究、走访调研,梳理出制约新民村实现脱贫的各类问题,立刻制定挂图作战进度表,对目标、任务、责任人、完成时间进行细化。各项基础性工作,小至某某公司捐赠口罩50个,大至发放鸡苗6000只,均清晰列在表中。
“同时,我也对自己提出一个要求:每周至少完成一件实事。”崔现忠说,一年多坚持下来,至今他已通过挂图作战的方式完成了100多件实事,超额完成了最初的目标,解决了村委、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沥的扶贫干部都明白,要让对口帮扶村“强”起来,首先要通过加强党建,打造一支更有凝聚力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大沥镇政府派驻新民村的第一书记,崔现忠牵头升级改造了新民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村委提供现代化办公场所。此外,他还致力于帮助当地的党委强化党建引领、增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抓好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乡贤队伍的建设以及完善管理制度,并在村里显眼位置设置党建标语,进一步加强了村里的党建氛围。
通过第一书记带来了大沥在党建、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大沥各对口帮扶村的党委班子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工作态度更加积极。各村党员干部加大了党建宣传,以走访、宣传册、宣传画、横幅、微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政策宣传活动,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让贫困群众通过接受选派帮扶干部的帮助切身体会党和政府送去的温暖,从而激发群众了解、参与民生工程的热情。
如今,大沥的扶贫干部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然在努力通过强党建、抓产业,不断提升当地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为了帮助4个帮扶村做好党建提升工作以及人才振兴工作,大沥镇还计划在扶贫资金中设立专门的党建经费,同时发挥大沥镇委党校的教育培训作用,为帮扶村党员、干部、大学生等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带动下,各对口帮扶村不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产业也有了持续发展的方向。
“因地制宜”是大沥本地农村社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则,而这个经验也被应用到对口帮扶村的产业发展上。根据4个村的基础与特点,大沥构建起“一村一品,长短结合”的产业格局:康任村开展辣椒种植项目,发动部分贫困户参与其中,已获得可观收益;榃兵村建设130亩番石榴产业基地,发动贫困户参与种植,收益期长达10年,预计保底总收益250万元;里午村发展黄皮种植产业,共建设10亩黄皮种植产业基地和40亩村集体果场;新民村投入佛山帮扶资金建设养殖项目,现在已稳步发展。
为了帮助贫困村打下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各村还利用各级帮扶资金,参与投资南药种植项目、光伏发电项目、自来水厂等资产性收益项目,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在过去的四年里,大沥镇共投入财政资金1600万元,助力4个对口帮扶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了立体化的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户增产增收,如今所有贫困户的年收入都稳定超过脱贫线。
产品有了,销路也得积极打开。到榃兵村开展工作以来,大沥扶贫干部张志忠积极广拓销售渠道,将番石榴销往多地,其中销往大沥的也占一定比例。如2019年7月至年底,大沥镇政府饭堂采购1350斤,销售额4725元;2019年,大沥镇职工消费扶贫采购8660斤,销售额32908元;截至今年5月,榃兵村通过向大沥销售3520斤番石榴,已获得10948元收入。
作为“中国商贸名镇”,大沥人不仅有着精准的商业目光,也因38个专业市场而拥有了畅达的销售渠道。“在产业扶贫领域,我们的扶贫干部想了很多办法,克服了不少困难,目前已经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大沥镇镇长游剑锋表示,扶贫干部们将继续充分发挥大沥的市场优势,通过更加便捷的途径,将产品运输到大沥的相应市场进行销售,让整个产业链条更加完善,让帮扶村的群众得到更切实的收益。
链接资源
牵线搭桥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
2016年5月3日,大沥镇扶贫干部杨志江来到新民村开展扶贫工作。要想富,先修路。看着当地相对落后的交通条件,杨志江链接各方资源,引入广东省补贴及扶贫单位补贴,号召村民自筹,终于将全长5.49公里的3条山路修好。
在工作中,大沥的扶贫干部们仿佛有“三头六臂”,为当地牵线搭桥,链接各方资源,让脱贫工作有了合力。
“这个篮球场以前坑坑洼洼的。”新民小学校长李祖隆说,去年通过大沥镇的对接,筹集资金,篮球场从一块烂地摇身一变成为硬底篮球场。这是大沥扶贫干部确立的链接社会资源思路的一个体现。通过“扶贫+公益慈善”的方式,广东坚美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向新民小学资助10万元用于篮球场升级改造,广东美思内衣有限公司向学校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广播系统,佛山市朗之聪有限公司提供直饮水机解决了师生饮水难的问题……
脱贫攻坚的关键是解决贫困劳动力的收入问题。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是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2019年,大沥人社分局派出两名中层干部到罗定市开展帮扶工作,他们通过走访调查收集了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就业人员信息和就业需求,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联系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同年8月,大沥人社分局便组织了30家企业到罗定市的罗平镇、生江镇开展招聘活动,通过就业带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实施精准扶贫。这些企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岗位,吸引了不少当地年轻劳动力前来应聘。大沥人社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大沥镇会继续加强与罗定帮扶对口单位的沟通联系,开展更多跨地区劳动力输送合作,有效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难题,提高他们的收入,帮助他们尽早脱贫致富。
大沥各界对帮扶地区的不仅仅是单次的援助,而是形成长远的结对关系,让脱贫成效更加久远。2017年9月,大沥镇与凉山州越西县申果乡签订乡镇结对帮扶协议,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同时,大沥镇的凤池、河东、沥东等农村社区,以及中盈集团等多家企业也先后与当地的贫困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从党建、产业、就业、消费扶贫、爱心帮扶等方面进行帮扶,如今已显现成效。
巩固成果
脱贫不脱钩助力高质量脱贫
目前,大沥镇对口帮扶罗定市4个村所有贫困户均已顺利脱贫。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扶贫干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继续为村民创造更多可持续性的收入,继续教会村民如何通过就业、产业等方面增加收益。此外,因各种客观原因,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提高村民的致富积极性、“扶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方面也在同步推进。
今年,大沥镇在对口扶贫工作上依然有着清晰的计划。首先是着力补齐短板弱项,继续实行挂图作战、动态管理、跟踪问效,逐户逐村逐项对账销号,切实解决好当地存在的问题,确保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此外,大沥镇将继续加强帮扶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村党组织把党员、群众方面力量组织起来,指导集体经济薄弱村进一步选准发展路子。发挥党组织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引导人才下乡返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风文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大沥还将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对此,大沥将加快推进贫困户农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并活用南海的市场、产业与企业优势,结合贫困村特色产业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强对贫困户农技培训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户子女的转移就业,搭建良好的用工供需平台。
刘浩文表示,目前大沥镇扶贫工作的任务、目标、指标都完成得不错,接下来要集中精力巩固脱贫成果,助力对口帮扶村的高质量脱贫:“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上级的要求,脱贫不脱钩,与四条村仍然保持帮扶的关系,使现有项目持续下去,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通讯员刘成梁景萍图片由通讯员提供